走近当代公安“保尔”——重庆市公安局民警陈冰(下)

2016-06-13 08:17  来源:人民公安报

  涅槃重生,使命和信念支撑他一路向前

  走近当代公安“保尔”——重庆市公安局民警陈冰(下)

  陈冰在现场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重庆公安局提供)

  2016年4月8日,陈冰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生活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这一天,是他受伤6周年的日子。

  6年来,陈冰用自己“沉重的努力”把阴霾踩在脚下,重新站起来;凭着对刑事技术、对公安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他毅然重返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也许,命运可以让一个人身体残缺,但却无法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岁月可以改变山河,却改变不了一个人对梦想的追寻。陈冰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让他失去右臂,却没有击溃他坚韧的意志,更没有击碎他的警察梦。

  6月7日,记者来到陈冰所在的重庆市公安局两江新区分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寻找支撑他坚守岗位、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他拒绝特殊待遇,当好萝卜占好坑

  5时30分,是陈冰每天起床的时间。因为受伤后身体无法长时间保持平衡,不能长久站立,陈冰要坐最早一班轻轨,避开上班高峰,这样才会有个座位。

  又是最早到办公室,陈冰用左手麻利地换上警服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他觉得右臂的袖子晃来晃去不严肃,就用别针把袖子别住。”同事张欣洁说陈冰很注意形象。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能够每天起那么早,尤其是在冬天,天还没亮他就出门了。”陈冰的徒弟杜谦说。

  其实,单位特许陈冰每天打车上下班,下雨天可以不上班,但这些特殊待遇都被陈冰一一拒绝。返回警队以来,陈冰没有一天迟到早退。对于同事们的帮助,陈冰也都婉言拒绝,从不给别人添麻烦。他说,以后的日子还长,总得靠自己。

  有一天雨很大,陈冰在迈门槛时没站稳摔倒了,膝盖磕破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打电话说:“这几天要加班,就先不回家了。”因为陈冰经常加班,父母也没有多想。

  记者问陈冰:“摔倒会不会很难过,有没有想过放弃?”陈冰笑了笑说:“摔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嘛!以后注意点就是了。”

  对于陈冰的这股拧劲儿,同事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哈儿冰”(“哈儿”,重庆方言“傻”的意思),但内心却被陈冰感动了,很快陈冰又有了一个新外号——“英雄冰”。

  陈冰的办公桌干净整洁,鼠标、文件夹还是放在右边。“习惯了,别人来用也方便。”陈冰解释道。

  公安工作任务重、人员紧,是真正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回到警队后,因身体原因不适合常出现场,陈冰主动承担起内勤工作。“以前档案没有专人管理,陈冰承担内勤工作以来,给档案编号、加索引,管理得井井有条,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大队长陈恩说。

  看似简单的整理档案的工作,对陈冰来说却并不容易。在档案室,陈冰左手拿出一个档案盒,放在桌子上,下巴按住,再用左手打开档案盒。他自己笑着说:“每天催着大家交档案材料,他们都说我爱唠叨。”旁边的同事会心一笑,他们知道陈冰都是为了工作。

  2014年以来,陈冰整理各类案件现场档案3000余份,整理痕迹物证鉴定文书700余份。同时,他积极投入刑事技术研判工作,通过对指纹、DNA、足迹等痕迹物证的串并比对,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10余名,破获案件30余起。

  工作之余,陈冰开始撰写理论文章。2014年以来,陈冰发表了4篇理论文章,交流刑事技术工作心得。为了更好地“传帮带”,陈冰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他用左手记录的工作知识要点。

  “师傅真的‘有两把刷子’,并且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杜谦说,一开始被分给陈冰当徒弟,他还有一些怀疑,现在已经是陈冰的“铁粉”。

  他执着追梦,警察的使命感是他前行的无穷动力

  “以后出院了,我还是回刑警支队技术室工作吧。大学4年、工作5年,如果不当警察,对不起国家的培养。”陈冰写下这段话的时间是2010年8月4日,当时受伤不到4个月。

  陈冰还记得,当年考上警校,学校刚发下制服,他就穿着到处拍照片,邮寄给父母。陈冰家境并不好,读大学时父母下岗。有这样一个有出息的儿子,陈冰父母很骄傲。

  在家休养的那段时间,陈冰迫不及待地想要重返警队。

  如果只是为了有个“饭碗”,陈冰大可不必。按照政策,补贴、看护费等足以养活他的下半生。让他重新返回警队、支撑他向前的是穿上警服时的那种使命感。

  工作着的陈冰是快乐的。“我是真喜欢刑警工作。”陈冰反复说道。通过寻求线索证据破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用自己的努力维护群众利益,这一切让陈冰觉得自己于他人、于社会是有价值的。

  陈冰说他能够快速地从失去右臂的阴影中走出来,跟他做刑警有很大关系。看多了死亡,让他更加明白生之可贵。

  陈冰至今对第一次到命案现场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是2005年,现场是一具被电击致死腐烂的尸体。“房间里充满尸体腐烂的臭味,苍蝇乱飞。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捂住口鼻,不敢上前,还在鼻前涂了厚厚的风油精。”

  但老民警熟练地勘查现场,让当时的陈冰感到十分愧疚。之后,陈冰克服心理障碍,渐渐成长为刑事技术骨干。

  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除了做专职内勤,陈冰一有机会就主动请缨参与案件现场勘查。

  “到现场去!”陈冰依然保持着对现场勘查的高度热情,因为他不想荒废自己所学,更希望能够给破案带来些帮助。“刚回来时,真的是死皮赖脸地求着大家带我去现场。”陈冰说。

  2015年4月,陈冰所在辖区发生一起命案,案发现场位于一处偏僻的野外山林,勘查难度大。陈冰说:“我和你们一起去吧,多一个人多一双眼睛。”几个小时的勘查,陈冰的衣服被汗水浸透,腿部胀痛,但他一直咬牙坚持。最终,细心的陈冰,在被杂物掩盖的水坑里发现了死者的手机,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关键线索。

  两年多来,陈冰直接参与15起大案要案的现场勘查,凭借丰富的经验为破案提供了重要帮助。

  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陈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只有工作才能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公安事业,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陈冰在日记中写道。

  重返警队,这是陈冰对警察这一职业的第二次选择。“苦点累点我都不怕,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陈冰有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路要自己走,我只是在做我自己。”

  他愿做一盏灯,用光和热温暖更多的人

  读高中时,陈冰同桌的父亲不幸去世。为了安慰和鼓励同桌,陈冰便到书店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送给他。陈冰说:“没想到‘保尔’的称号落到了自己身上。”

  以前,陈冰用保尔的精神去激励他人,而现在他用自己的精神传递正能量。

  去年“9·3阅兵”活动期间,陈冰作为公安英模代表在现场观看了阅兵仪式。当抗战老兵的车队走过时,陈冰用左手庄严地敬了个礼。

  2014年,陈冰看到了天津刑警王正宏的事迹,这名癌症晚期却拼命工作的汉子让陈冰为之动容。“这份工作,我没干够啊!”这句出自王正宏之口的话更让陈冰心里一阵翻腾。“我理解‘我没干够这份职业’背后的追求。”陈冰说。

  陈冰被英雄感动,他也感动着别人。

  “他就像一盏灯,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他对我们的队伍有强大的引领作用,是两江公安的一笔财富。”两江新区分局政治处主任刘奕说。

  就在几天前,陈冰所在大队的一名技术民警为尽快破案连续加班,因过度疲劳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当大队领导到医院看望他时,他说:“陈冰那么大的困难都挺过来了,我这点伤病算不了什么。”

  在陈冰精神的带动下,两江新区分局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队伍,获得了“重庆公安主业绩效评价排序连续3年主城区第一”的成绩。

  重庆西南医院烧伤康复中心是陈冰受伤后进行治疗的医院,如今也是陈冰常去的地方,那里许多烧伤儿童成为他的牵挂。他多次参加“春苗烧烫伤儿童夏令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舞那些处于自卑、低落中的儿童。

  “别人的眼光就那么几秒,你自己的生活却是一辈子。只要内心够强大,你就会充满信心坚强乐观地生活。”陈冰的话给了很多烧伤儿童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

  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自强模范、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特别奖,如今的陈冰荣誉加身。

  “我也没想到自己会‘出名’,但是从警之初的那颗心没有变。”陈冰的回答斩钉截铁。是的,陈冰虽然已成为“名人”,但他还是那个热爱刑事技术的普通民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奋力前行。不同的是,因为“出名”,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看着陈冰那只空空的袖子,记者不由地追问:“受伤后,你后悔当警察吗?”

  “不后悔!”

  “为什么?”

  “谁都无法预知命运。穿上警服那天起,就认定了警察这个职业。幸运的是命还在,能够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很满足。”(付静 郑欣)


责任编辑:王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