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大地震,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救6000名各族群众于危难,创下了世界高原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深夜,为了尽快勘查交通事故现场,他不惧身后78米深的悬崖,毅然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崖下爬去;赴墨脱调研,他在雪地里把大腿摔得乌青,仍一瘸一拐地坚持工作……
他就是公安部援藏干部,时任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的吕涛。
在西藏,像吕涛一样,一批批公安援藏干部放弃城市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怀揣着对公安工作的热爱和建设美好西藏的心愿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为西藏公安事业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21年来,各对口援藏省市公安机关根据西藏实际,不断创新形式,加大援助力度;广大公安援藏干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与西藏公安一起为西藏各族群众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
“公安援藏工作这21年来有了重大变化,从最初的装备、项目、资金援助到逐步突出专业技术、干部人才、教育培训的支援,应该说这是对口援藏工作思路上的关键性转变。”西藏公安机关的老民警都有这样的感受。
“从‘输血’到‘造血’,从‘硬条件’到‘软实力’,开启了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援藏工作,也开创了援藏工作的新局面。”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刘江这样评价21年公安援藏工作的成就和变化。
“输血”援藏,基础建设逐步完善
设备援助提高了西藏公安装备保障水平和实战能力
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硬件设施的支撑是基础。
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西藏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手段落后、基本装备缺乏、专业器材陈旧等现象。针对这种状况,对口援藏工作加大了技术设备援助力度,强化技术装备建设。
广东与林芝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对于很多广东人来说,林芝就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对于广东第7批援藏干部、林芝市公安局副局长钱贤伟来说,也是如此。
“来林芝两年了,在前6批援藏的基础上,我又积极到广东省公安厅‘拉赞助’,购置了数套安检排爆设备、视频监控系统、信号控制系统,有效推动了墨脱、察隅、波密等地公安机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前进。”钱贤伟说。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公安部和对口援藏省市公安机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口援藏的方针政策,从项目、资金、技术设备、智力等方面对西藏公安机关进行了大力支持和援助,有力提升了西藏公安机关维护稳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从硬件方面说,对口援藏省市公安机关援助的交通、通信、办公自动化设备等警用器材提高了西藏各级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从软件方面来说,刑侦、网侦、指挥系统等项目建设以及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提高了西藏各级公安机关的信息分析研判与运用能力,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技术保障。”2013年作为公安部援藏干部到自治区公安厅任职的吕涛,深刻感受到技术、设备援助在提高西藏公安机关装备保障水平和维稳实战能力等方面发挥出的积极作用。
曾经,西藏大多数地区信号不稳定,偏远地区在开视频会议时经常处于“失联”状态。近些年,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这种情况明显减少了。
山东公安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公安局副局长胡茂林说:“日喀则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向山东省公安厅争取了700万元资金,助力日喀则公安机关的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切实提高了日喀则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对口支援省市公安机关还有针对性地援助了一批建设项目。业务办公大楼、档案陈列馆、训练室、警犬基地……一系列援助项目大大改善了西藏公安机关的办公条件以及民警的住宿、学习、休闲场所条件,进一步凝聚警心,提高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民警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造血”援藏,提高西藏公安自我发展能力
智力援助为西藏公安队伍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2010年8月18日,公安部在拉萨组织召开了西藏和四省藏区公安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专业技术、干部人才、教育培训3方面的支援,着力增强西藏公安机关的“造血”功能,不断加大技术援藏、科技援藏等智力援藏的力度,增强受援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多年来,对口援藏省市公安机关不断加大智力援助力度,为西藏公安队伍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公安机关有个著名的办案系统——“公安机关智能办案系统”,该系统出自安徽省马鞍山市公安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克武之手。2012年6月25日,周克武带着组织的重托和期盼,奔赴青藏高原,开始了智力援藏工作。
出发前,周克武以为到山南地区是给同行们开展培训,但到达后才发现那里根本没有办案系统。于是,周克武从零开始,帮助当地建平台、建系统。
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周克武每天坚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有时连续工作到次日清晨7点多。在持续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各种高原病开始向周克武进攻,他的心脏常常在后半夜隐隐作痛,但他依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
在周克武的带领下,“藏区办案系统”终于被成功开发出来,使山南公安机关真正实现了网上办案。
在山南地区公安处领导的一再要求下,周克武第一次援藏的期限又被延长了1个月。
2013年,在西藏公安机关的强烈要求下,周克武再次被派往山南开展援助工作。
两次援藏,周克武共为山南地区公安机关建成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公安民警在线训练考试平台、公安基层警务工作平台等8个系统平台以及公安处门户网站和刑侦、治安、装备财务、警务综合行动等36个门户网站,据估算总价值达200余万元;累计开展培训35期,培训民警3000余名,帮助当地培养建立了一支35人的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
有技术、有人才,如何让技术和人才成为“不动资产”?
2011年至今,西藏自治区公安厅与浙江省公安机关签订了“东西合作素质强警行动计划”,先后与北京市、吉林省、四川省公安机关制定了“深化素质强警交流合作计划”,并依托公安部政治部支持西藏公安教育训练工作项目,大力推进智力援藏工作。
据统计,21年来,西藏公安机关接受智力援助人数两万余人次,“请进来”援藏干部1000余人次,以学习培训、跟班作业、挂职锻炼、交流考察等方式“走出去”民警3000余人次,帮助培训民警1.6万余人次。
“一进一出”带来的是西藏公安民警业务能力的显著提升和人才队伍素质的显著增强。
“援藏干部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促进西藏公安民警观念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凭借自身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骨干,提高了西藏公安的发展能力。而通过‘走出去’的教育培训方式,西藏大批基层公安干部和技术人员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提升了技术水平。”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洪力说。
干部援藏,奉献青春与热血
换来的是西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援藏干部是一支特殊群体,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严要求,出色完成了各项援藏工作,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从山城重庆来到昌都的援藏法医宋若冰说:“西藏锻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更勇敢、更懂得珍惜!”援藏的一年时间,他少了些山城人的白净,多了些高原汉子的黝黑与阳刚劲儿。
在西藏做法医,勘查现场经常是在野外,以太阳为灯、以乱石戈壁为操作台,身边还有数只虎视眈眈的“不速之客”——秃鹫、老鹰。有的尸体在高温暴晒下早已腐烂,有的尸体在法医没有赶来之前已被野生动物啃得残缺不全。“但这里的工作刺激,有挑战性。”宋若冰说。
大冬天,冻得张不开手,宋若冰就戴上两双手套,烤烤火继续检验。为了穿解剖服,衣服就不能穿太厚,他只能穿毛衣套解剖服。“整个检验过程完成后,自己都不是自己了。”检验完了,想喝口水,但随身带来的水壶早就空了,宋若冰就抓起身边的雪,送进嘴里。“如果可以,我希望延长援藏的时间,直到培养出几个可以‘接班’的法医。”宋若冰说。
有人希望延长援藏时间,有人离开后又归来。
2001年,大学毕业的苏大伟没有犹豫,直奔山南地区公安边防支队洛扎县大队援藏。3个月后,他又主动申请来到了条件更艰苦的神山冈仁波齐峰脚下的阿里公安边防支队普兰大队塔尔钦边防派出所,担任勤务中队中队长。
每到冬天,这里遭遇暴雪袭击,路被封住了。人进不来、肉进不来、蔬菜进不来,每天只有大米饭。煮大米饭的水还是从距离营地两三千米外扛回来的冰化的。当时,执勤点没有房屋,吃饭睡觉都在帐篷里,呼啸的寒风随时都有可能把帐篷吹飞。整个冬天,身上的棉衣、棉裤、棉帽基本没有脱下来过,睡觉也是全副武装。
“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日子过了5年。回家后,苏大伟便觉得不踏实了。此后6年内,苏大伟连续打了5次回藏报告。“我放不下西藏的一草一木,我要回来。”
2012年,他如愿了,迎接他的是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零下30多摄氏度,风沙吹来就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电线杆被吹得拦腰折断也不算稀奇,9级、10级的风刮起来,更是站都站不住。
“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可以看到珠峰,它平安,这里的游客平安,我们就安心了。”
这些年,苏大伟圆梦了,但是他的家人受了不少委屈。
“老婆着急上火提了4次离婚,我知道她这是在激我,想让我回去。可是这里的工作让我无法离开。”苏大伟说。
他们只是一批批援藏干部的缩影,在西藏,他们失去的是青春甚至是生命,换来的却是西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石杨 林笛 刘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