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法援门槛普惠困难群众
上海浦东建立开放式法律援助平台
近日,方应爱(化名)终于把八十高龄的养母徐老太太接回了家。此前,因十余年未尽赡养义务,徐老太太将她告上了法庭,并得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的援助。“鉴于实际情况,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在法院开庭前让这对母女重归于好,调解结案。”援助律师张敏告诉记者。
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专门和当地老年基金协会合作,开启了老年人权益保障补充援助项目,大大降低了法律援助的门槛,及时对辖区内的老人伸出维权服务之手。
其实像这样的法律援助专向项目在浦东新区还有很多。比如,针对当地农民工密集、劳资纠纷较多的现状,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区劳动仲裁院合作,启动了农民工劳动争议法律援助专向项目;针对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权益保障问题,与区妇联、区团委和区残联等社团组织合作,启动不同的法律援助专向项目……
“这是形势倒逼机制。在我们援助的人群中,80%以上是外来人口,因为根据相关规定,很多本地群众因经济收入高于申请标准而被拦在门槛之外,导致法律援助范围难以拓展。”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杨弘亮说,“对此,近年来我们在原有法律援助工作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社会化开放式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依托社会力量加大法律援助的专向性投入,针对不同人群,启动不同的专向项目,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申请门槛,让更多本地百姓得到法律援助。”
据了解,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1995年,其探索形成的法律援助“浦东模式”已被全国各地普遍复制。
“浦东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新已经融入到了我们工作的血液之中。这么多年来,创新一直没有停止过,与社会化开放式平台相适应的,我们又创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专向到位覆盖全区的立体化服务网络体系,以及贯穿始终、动态跟踪、全程回访的质量管理体系。”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陆锦安说。
目前,横向上,浦东新区根据专向援助项目的需要,分别建立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工会、老年人和军人6个社团法援分中心,与此同时,还分别成立了区劳动仲裁院、区人民法院法律援助联络点,以及区医调委、区看守所和区老干部法律援助工作站等。针对外来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浦东新区专门建立5家农民工法援工作站,与34个城市签署“农民工法律援助城际合作协议”。
纵向上,完善了区法律援助中心、街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居委法律援助联络点三级工作网络。
“立体化服务网络体系的构建,能让群众少跑腿,甚至在家门口就能申请法律援助。”杨弘亮透露,浦东新区目前正在着手利用网络平台,将法律援助的申请程序、回复程序和联系方式同时在网上公布,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工作目标。
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设在该区市民中心的一楼,每天来这里咨询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但井然有序。前台工作人员按取号顺序将群众分流至律师咨询室,咨询结束后,还要对接待人员的工作进行书面评价。
据悉,为了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和群众满意度,近年来,浦东新区进一步优化法律援助质量管理体系。首先经过层层筛选,组建了一个由骨干律师组成的法援律师库,并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制度;其次对案件办理质量实行动态监控,针对程序中的每个环节,设置监控点,由办案机构(公检法等政法单位)对援助律师进行评价,结案后对受援人进行回访。记者还看到,法律咨询室还安装了全程录音录像,每天下班前,质量监管员还要对录像进行抽查。
据统计,2015年以来,该中心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732件,同比上升72.14%。共为4158名妇女、689名老年人、2028名未成年人和4325名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民事代理和刑事辩护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浦东新区的法律援助工作从‘铺面’,到‘建网’,再到‘质监’,已经形成了立体化、实战化和优质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这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及时高效优质的法律援助,从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解答了大量的疑难问题,保障了受援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三统一的良好工作局面。”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关明泉说。(余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