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满眼幽绿,令人神清气爽。和草原美景颇为搭调的,还有调解员陈大姐畅快的心情。
当事人的满意:纠纷化解又快又好
7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人民法院大调解工作中心,迎面遇上快人快语的陈大姐,她告诉记者,一起争议标的额200多万元的纠纷,就在刚过去的几个小时内被成功化解。
据介绍,几年前,于某在刘某处借款200万元,两年后,于某偿还欠款70万元,还差130万元本金及120.2万元利息。当事人来到法院准备起诉,立案庭法官意识到,这种案情简单、证据明确的纠纷,完全可以尝试诉前调解。
在调解员陈大姐的耐心劝导下,借款人终于拿出了还款计划,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这种做法不仅圆满地解决了矛盾,还减轻了诉累,降低了诉讼成本,至少免去了几万块钱的诉讼费。” 当我们向当事人了解情况时,刘某高兴地表达了对法院由衷的感谢。
这只是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运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小场景。急当事人之所急,护草原一方安宁,呼伦贝尔两级法院司法为民的举措始终在路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呼伦贝尔是全国辖区面积最大的地级城市,市中级人民法院所辖13个旗市(区)人民法院,派出法庭55个,数量居全区之首。如何提高法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使司法更接地气,是呼伦贝尔法院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诉前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无缝对接”,成为法院不断深化司法为民的切入点,也契合了立案登记制下分流案件的现实需要。
法院的探索:精准定位分类实施
谈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优越性,阿荣旗法院立案庭庭长郭金永深有感触:“不仅减轻了法官的工作量,避免了当事双方走入诉讼程序,而且提升了法院的工作效率,树立了法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作为全区唯一一家全国诉调对接改革试点法院,扎兰屯市法院早在2008年4月,就成立了非诉纠纷服务中心。据该院院长于洪波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该院以诉调对接方式化解纠纷1549件,调解成功率为98%。其中有多起群体性纠纷,有的涉及人数达数百人,通过与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多方力量协调,全部得到解决。
精准定位,分类实施——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辖区纠纷解决的独特方式。扎兰屯市法院把握解决矛盾纠纷的落脚点,与各行政机关和行业相衔接,针对治安案件、医患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纠纷,针对土地、草场、山地、林地纠纷等,分别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工作联系机制,成立调解工作室,全方位地开展诉前矛盾化解工作。
阿荣旗法院院长王永生说起他们的纠纷化解经验,如数家珍。注重与巡回审判相衔接,设立专业巡回法庭,加强与行政机关、仲裁部门、行业组织的诉非衔接工作。比如民二庭负责派驻在阿荣旗信用联社的金融巡回法庭的金融案件、派驻在阿荣旗人社局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和指导,派出法庭各自负责辖区巡回法庭案件的审判和指导。根据旗大调解中心的安排,与派驻各行政科局的58个部门民调工作站建立了联络员制度,确定了16名法官作为联络员,专门负责与相关单位的诉调对接工作等。
长效的建立:多方参与合心合力
有付出就有回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地节省了诉讼成本,减轻了当事人诉累,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布仁说,要构建纠纷解决长效机制,还要注重形成合力,坚持制度创新。
布仁告诉记者,针对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牧户间的草场纠纷问题,前不久他带领工作组,深入到新左旗进行调研,与旗政府各部门召开了诉调座谈会。甘珠尔苏木的领导介绍了草场纠纷的历史由来、纠纷现状、牧民诉求和解决方案等相关情况。工作组与新左旗政府各相关部门围绕草场所有权、使用权、草场的划界确权、民事诉讼的行政前置程序等问题展开广泛探讨、交流。由于相关单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使这一棘手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当地群众对法院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大力开展诉调对接工作,努力化解纠纷都拍手称快,纷纷表示,在案多人少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积极采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诉讼调解与诉前调解的“无缝对接”,努力打造化解矛盾的新机制和新平台,为司法为民谱写了新篇章,为群众办实事付出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