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多措并举防未成年人遭性侵

2015-06-02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哥本哈根5月31日电(记者 石寿河)针对少年儿童的性犯罪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一个社会问题。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丹麦电影《狩猎》讲述了一名幼儿园男老师因被诬陷性侵小女孩而蒙受不白之冤,虽然最后被证清白,但他依然无法摆脱小镇人们对他的敌意。

  现实生活中,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民众良好的教育以及完善的保护措施,在丹麦针对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鲜有发生,但一旦曝光,往往引起社会震惊。2012年,丹麦一名55岁的父亲被指控性侵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9名儿童长达16年,震惊整个丹麦社会。

  据统计,丹麦平均每年发生针对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的比例约为十万分之六。尽管这样的案件很少,但丹麦政府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毫不懈怠,无论是在立法层面还是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均给予高度重视。

  在2003年,丹麦政府起草了一份打击针对儿童性犯罪的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政府将对受到侵害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的帮助。2005年10月,丹麦“打击儿童性侵犯罪中心”向地方政府发放了一份清单,列举了各地方政府在打击儿童性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丹麦政府在对待儿童性侵问题上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2005年,丹麦议会通过一项法律,规定无论是正式职位还是志愿者,凡是在工作中需要与15岁以下少年儿童有直接接触的,雇主在雇佣新人时必须取得对方的一项特殊认证,该认证包含被雇佣人员是否曾因性侵青少年或者类似不良行为而被判刑等信息。

  丹麦救助儿童会负责人迈梅·雅各布森认为,这一法律相当于在学校、幼儿园等机构设置了一道“安检门”,避免有污点人员进入,从而减少儿童性侵案的发生。但她同时指出,这一预防措施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也有局限性:该认证只针对新入职人员,而对于更多的从业者,无法鉴别谁是潜在的儿童性侵者。

  随着网络、手机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犯罪分子在聊天室、游戏网站或者社交媒体上主动接触青少年,获取他们的信任后实施性侵,这样的案件愈发多见。

  为减少青少年在网络上被不法分子引诱而遭到性侵,丹麦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来保护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2009年,丹麦政府推出“儿童认证”工程,通过学校向每个青少年发放数字认证,该认证包含持有人的性别、年龄等信息。青少年在聊天室跟陌生网友聊天时,可以通过向对方索取数字认证的方式,将冒充同龄人的成人拒之门外,防止被骗。

  雅各布森认为,保护未成年人远离性侵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区通力合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为不法之徒留下可乘之机。她同时指出,一旦发生未成年人遭性侵,如何有效地为受害人提供援助同样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注。

责任编辑:张斌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