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他进入警营24年来,每天默默地认真记录警务工作日志,但凡处理过的警情、办理过的案件,无论事大事小,都一字一句地清楚记载下来。岁月催人老去,但他依然活力满满地每天奔走在为民服务的大路上,依然用笔认真记录着从警生涯的每一个脚印。
如果不是今年5月,在处置一起抢劫警情时,遭遇嫌疑人的两名同伙“抢人”,他死死抓住嫌疑人,直到同事赶来增援的事迹“曝光”,很少有人会知道,一辈子不求功名,只想做个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好警察就在身边。他就是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钟楼分局北港派出所55岁的老民警潘晓峰。
每天记日志,陈年旧案一翻就知
从加入警队的第一天开始,潘晓峰就坚信“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每天认真记录下亲历的大事小事。“这24本日志,所有工作可见可查。”潘晓峰说,他将每一项工作从接手到处置结束,建表列项,全程留痕,方便追溯。
上世纪90年代末电脑尚未普及,处警、办案的资料全是纸质留档保存,查案找卷全靠翻阅。2015年的一天,上级机关需要查询一起1996年青龙派出所办理的陈年旧案信息。可尴尬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派出所又数次搬迁,老案卷遗失了。当年参与办案的所里老民警只记得个大概,至于相关涉案人员姓名、案发日期等都搞不清了。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有位老民警突然说道:“北港所的潘晓峰可能知道具体案情,因为他一直有记工作日志的习惯。”上级机关工作人员赶紧联系潘晓峰,果不其然,他还保留着1996年的工作日志。那是潘晓峰进入警队的第二年,工作地点就在青龙派出所。潘晓峰拿出当年的工作日志,一页页地仔细翻阅,很快就查到了老案子相关人员的姓名、年龄、籍贯以及案发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
正因为这个好习惯,潘晓峰被同事们喻为派出所里的“活档案”。
处置众人围堵医院纠纷,一天一夜没合眼
“做警察一定要给自己记笔账,把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潘晓峰翻开泛黄的日记本深情地回忆道。1996年2月7日,潘晓峰通过社会招考进入公安机关,到青龙派出所正式报到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记工作日志。“8∶30,全体民警会议,主要是案管室达标创建。9∶30,法制王伟来收集杨某报案材料……”每天一页,几乎都是以小时为节点,后缀简单几个字。
2017年11月6日刚吃过晚饭,潘晓峰就接到一起因医疗纠纷引发的警情:丹阳籍女子徐某因粉碎性骨折在辖区某骨科医院做了接骨手术,未料住院的第三天突然死亡,其家属召集50多人堵在医院讨说法。潘晓峰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门口,看到病人家属群情激奋,他径直走到人群中间,告诉受害人家属,“有什么‘冤情’尽管告诉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说法。”
受害人的丈夫主动跟潘晓峰谈了起来。聊着聊着,潘晓峰见对方情绪稳定了,便开始教导他们该如何维权,“像你们现在这样堵住医院大门,肯定不是维权。要想维权,就得听我的。”潘晓峰先对受害人家属进行普法教育,而后积极联系街道司法所,组织院方与受害人家属坐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就这样,他一宿不眠不休,陪伴着受害人家属把问题圆满解决了。11月7日早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所里,潘晓峰赶紧拿出笔记本,“补上”了一页日记:医院与死者徐某家属签好协议。
五年跟踪一起纠纷,百炼钢化绕指柔
潘晓峰是处置群体性纠纷的“高手”。北港派出所所长陆文杰说,“遇到棘手的群体性纠纷,只要老潘一出马,再难的问题都能解决,所里同事都很佩服他。”
探寻潘晓峰有何秘诀,同事们觉得是因为他有硬朗作风,有朴素情怀,与人沟通特有亲和力。可潘晓峰却说,空闲的时候翻开笔记本看看,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工作,还有哪些事情不能疏漏,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在潘晓峰的工作日志里,有一段超长记录或许就是最好证明。
“这对夫妻,自2007年起为了拆迁安置问题,先后上访77次,被行政拘留12次、刑事拘留2次。各级组织、多方人员无数次开展工作都未果。”潘晓峰指着日志上的记录介绍:“我第一次与他们接触是2009年7月13日,两人刚从北京上访回来。”也许是接触多,花费的精力更多,潘晓峰在日志上与这对上访夫妻接触的记录,跨越了5个年头,多达47次。在2014年7月10日,终于促使这对夫妻与政府签订了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他记下了“化解息访”四个字。
潘晓峰将从警24年的难忘历程,全部封存在24本笔记中,他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也赢得了身边同事和辖区群众的敬重。潘晓峰动情地说。“很幸运能做一名警察,要努力守望好辖区居民的美好生活,让居民们拥有更多的满足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