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村民理事会+”打造现代乡村治理“横梁样本”

2019-07-08 23:10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党文辉
字号  分享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围绕建设善治乡村,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总体要求。

  在汹涌澎湃的城市化进程中,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破题乡村转型期的社会治理,南京“北大门”六合区先行先试。六合区在横梁街道整街推进村民小组自治试点工作,通过组建村民理事会,链接各方治理资源,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构建一网格、一支部、“三治”结合的“1+1+3”乡村治理新模式。

  队长变“会长”,一本册子“理万事”

   “鸡鸭散养、土地承包、垃圾分类、赡养老人……每次开会的内容,都记在这本册子上!”横梁街道上马村栗树丁的小凉亭里,78岁的老党员柏正家翻开村民理事会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会议记录,“从2017年4月份第一次会议开始,到现在理事会已经开了近30场。”

  把“原子化”的个体村民有效组织起来,是乡村治理的关键。2017年,横梁街道534个自然村,通过一户一票、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了505个村民理事会(29个自然村过小,与邻近自然村合并组成村民理事会),同时结合社会治理网格化,在76个网格建立党支部,在村民理事会建立288个党小组,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村民理事会每个月召开例会,也可召集临时会议,围绕村规民约、议事协商、公共事务、村民权益、矛盾纠纷、文明新风、生产生活七个方面,通过民主商议,集体决策,代表村民行使权力。

  栗树丁有260亩土地承包给种田大户,流转费用如何定价、如何分配,过去一直都是由生产队长柏正家说了算,“不管怎么做,背后总有人说闲话,我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成立村民理事会后,村组的事情都由理事会7名成员一起拍板,还有5名成员组成查账小组,所有账目集体签字后,再向村民公示。“承包收入一共14万多,每个人头能分到1102元,所有账都明明白白,村民也都服气!”从队长到“会长”,现在柏正家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依托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充分发挥理事会成员有威望、有人缘的优势,村民理事会有效提升村民乡村自治的参与度和组织度。眼下,横梁街道已有2272名村民理事会成员,街道党工委书记赵久峰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坚决不允许给任何成员发一分钱,“一有费用,理事会的公信力就将大打折扣。”

  法官来“坐堂”,村村都有“包青天”

   6月18日,六合区法院12名优秀法官有了新的身份——横梁街道村居法治副主任,这是横梁街道推动乡村法治建设的又一创新举措。未来两年,法治副主任将定期前往定点社区村,履行重大决策参考、法律知识培训、纠纷化解指导、法治宣传教育、指导村民理事会工作等职能。

  农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现阶段仅仅依靠村规民约等道德性力量来治理乡村是远远不够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法治是应有之义。横梁街道在钟林村大营钟、黄中村西庄徐两个村民小组成立法治建设示范点,融合法治的刚性与自治的柔性,引入多方力量参与农村基层社会矛盾的调处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纠纷不上交、矛盾不激化”,创建平安法治横梁。

  去年8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审判”在钟林村小营钟尘埃落定。村民老钟的两个儿子,因为琐事不愿赡养老人,村民理事会请来刘家云法官组成调解小组,从亲情和法理层面轮番调解,让父子之间消除误解,并最终达成一人赡养一年的协议,一起兄弟阋墙的家庭纠纷顺利化于无形。

   “法官走进村组,相当于将民事诉讼法庭下沉到一线。”钟林村党总支书记王旭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频率提高,利益分配矛盾日益突出,村民在合同签订、费用结算方面有大量的法律需求,法治副主任的介入,将专业法律知识送到家门口,不仅提高了乡村法治化程度,更节约了宝贵的司法资源,有效地将矛盾解决在基层。

  实现乡村法治,关键在于加强基层法治力量。横梁街道聘请村民理事会成员为各村居兼职人民调解员,主持调处各类简易矛盾纠纷,参与调处重大矛盾纠纷。有特长的调解员还被邀请参与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跨组织的具体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街道还邀请各个村居的法律顾问,对村民理事会调解所涉及的法务给予专业指导。

  近年来,横梁街道这支基层调解队伍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仅2018年就化解大小纠纷1000余次。“通过乡村矛盾的源头调处,我们希望能打造全省首个无诉讼社区!”赵久峰说。

  乡贤不再“闲”,一个榜样“暖一方”

   1月30日,距离农历猪年春节还有5天,钟林村九阳组党员工作坊围满了村民。村民理事会会长叶云,正为组里老人发放新年红包,60岁以上500元,70岁以上1000元。在商场驰骋十多年的叶云,乡土情结根深蒂固,他始终惦记着庄上乡亲。

  千年农耕文明中,乡贤始终是乡村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农村中有文化、有智慧、有德行的代表,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传递者,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灵魂。新的时代背景下,像叶云这样的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

  上马村坝头胡的“三治文化广场”,功能各异的健身器材一字排开,整洁的步道蜿蜒曲折,文化墙贴满了宣传画,绿意盎然的草坪上点缀着鲜花,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块杂草丛生的闲置用地。2018年底,在村民理事会牵头下,村里的能人纷纷慷慨解囊,经商的严晓明拿出6万元添置了一块景观石;理事会成员胡升海认捐了广场的路灯;枫林湾农业公司负责广场的绿化种植……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个多功能乡村广场就交付使用。“现在每天都有外村人到我们这锻炼。”理事会会长胡爱远高兴地说。

  以德治乡,不仅需要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更需要村民身边的先锋模范。钟林村周南组要埋设污水管道,村民理事会会长周兴林主动要求先从他家菜地开挖;栗树丁推进垃圾分类,身为保洁员的理事会成员丁大才一家家上门做示范;方山村双井黄建设美丽乡村,三个村民理事会成员坐到一起商议统一方案,因美丽乡村建设而涉及到占用村民菜地、围墙、树木等,一律无偿支持。

  小小的村民理事会,在横梁街道乡村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既是凝聚村民的粘合剂,也是缓解矛盾的润滑油,还是弘扬美德的传声筒,赵久峰说:“村民理事会,是横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探索中的集成创新,通过这一载体,弥合农村组织断层,打通信息传递梗阻,真正实现乡村善治。”盛文虎 秦峰张 程

  专家点评

  地方治理创新制度的供给不足,一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块短板。它造成了我国地方治理在参与、公开、公正、透明等方面改进的进展缓慢,还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如何解决民主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凸显了中央顶层制度设计落实难的现状。为此,我们一些基层政权和干部做了有益的探索。

  南京市六合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以一网格、一支部、“三治结合”为主要内容的“1+1+3”乡村治理新模式,解决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把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

  六合区的基层干部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他们敢于直面基层遇到的实际问题,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切实做到执政为民。其次是他们善于总结和提炼广大群众的创造,2017年六合区就在横梁街道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为开展“1+1+3”乡村治理新模式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再次是他们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高新军(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示威者暴力袭击警察致13人入院治疗 香港警方拘...

香港警方表示,示威行动出现更多暴力是对香港法治的严重冲击。

因下肢行动障碍“不予录取”法院怎样判决?

法院:“不予录取告知书”违法!

马鞍山女子哭诉遭反转:醒醒吧!政法机关不是 ...

一场自导自演5000万点击量的闹剧!

一家三代从警70年 风雨警涯诉说“新警察故事”

一生为警,一世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