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智慧警务”让哈尔滨平房公安从“人工”走向“智能”

2019-06-29 09:15  来源:平安龙江网  责任编辑:杨少伟
字号  分享至:

  “智慧警务”能带来什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平房分局民警的切身体会是:“智慧警务”建设让“公安大脑”越来越聪明,办事越来越高效。

  近2年来,平房分局以“智慧警务”建设为抓手,强化信息先导,坚持智能引领,科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公安工作正“从手动到自动、从人工向智能”飞跃,在“科技兴警”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我们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已经抓住你了”“智慧警务”让破案打击更高效

  在平房区,有一个承载着我们民族特殊情感的地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2017年4月13日,陈列馆一件国家级馆藏文物和一件配饰品被盗。

  案件的重大影响不言而喻。分局在上级公安机关的指挥下,组织了刑侦、技侦、视频侦查、网安、情报以及派出所等多部门和警种组成专案组连夜开展侦破。

  “这么多力量投入进来,以为会比较快破案。可是没想到案件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参与了案件侦办的分局刑侦大队大案中队侦查员赵玉伟说,“虽然很快确定了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和体貌特征,但是陈列馆不用凭身份证参观,所以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成了难点。”

  专案组民警通过反复观看现场视频,发现嫌疑人在现场有一个接打电话的动作。专案组以此为突破点,最终在18天后确定了嫌疑人身份。4月30日,嫌疑人被抓获,被盗的展品也被找到。

  “破案过程很艰难,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数据缺乏给工作带来的被动。”赵玉伟说。

  不久后,分局“人脸识别”技术投入使用,赵玉伟感叹的这种“艰难”,慢慢在减少。

  当时,分局辖区内发生了一起尾随取款妇女持刀抢劫的案件。“案件发生后,我们找到了现场的高清视频,提取了嫌疑人的面部图像资料。”时任分局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副主任、现任分局刑事技术大队教导员刘志伟对这起案件印象非常深刻,“找到嫌疑人面部资料后,一方面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查人,另一方面利用新上线的‘人脸识别’技术在视频库里布控。几天后,这名男子又在银行周边晃悠踩点时视频库报警了。我们立即组织力量将嫌疑人抓获。此时落地查人还没有进展,这可真是‘我们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已经抓住你了’。”


  “人脸识别”侦查手段办案民警们运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分局合成作战指挥中心数据统计发现,2018年12月底发生的大学城商业区系列扒窃案、2019年3月中旬发生的系列扒窃案等辖区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件之所以能够快速侦破,“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厥功至伟。

  平房分局合成作战指挥中心主任鲁明涛介绍,信息化手段在破案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现案为例,2018年以来,分局依靠信息化手段破案数量已经占到全部案件的70%,刑事案件破案率比2017年提升了22%。


  “办事连派出所都不用去”智慧警务”让群众生活更便捷更舒适

  生活在城市中,交通拥堵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对于平房区来说,这一点尤为突出:大型厂矿企业集中,上下班时间集中,车流人流短时间内大量聚集。

  “智慧交通”作为“智慧警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上了建设日程。“现在,我们已经在一条主要干道上先期做了试点建设,实现了‘时速55,一路绿灯不用堵’。”哈尔滨市公安局平房分局科技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人李杰说。


  除了“智慧交通”,如何将“智慧警务”与派出所工作和社区警务工作结合起来,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是分局又一个工作重点。这方面,各个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哈尔滨市公安局平房分局平新派出所自主研发了基础工作APP“平安平房”,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小旅馆、日租房等老板很喜欢用;在社区警务室安装可视化移动网络终端,有什么事视频聊天解决。“居民不用出小区就能把事咨询了或者办理了。比如要办证件,可以视频咨询所带资料是不是符合要求,符合要求就可由社区民警帮助办理。”宇光社区民警邹洪雷说。

  哈尔滨市公安局平房分局友协街派出所社区民警王海亮将14类128项公安户政业务整理分类,制作成二维码,张贴在辖区人流密集场所和企事业单位,方便群众了解政策办理业务。王海亮介绍,现在居民可以通过网络办理电子居住证,所有材料可拍照“网来网去”,最终生成的居住证都是电子的,“居民群众办事连派出所都不用去”。

  “智慧小区”,是“智慧警务”服务居民的集大成。小区出入口安装了人脸识别高清探头、车辆识别卡口高清探头,居民觉得小区更安全、更舒适、更方便了。

  平房公安,就这样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服务盲点一个一个消灭掉,保证群众与民警能联系上。

  让数据多跑路,让民警少跑腿“智慧警务”着眼服务民警,激发民警创新动力

  推行“智慧警务”,就要采集鲜活真实的信息,这让邹洪雷一度非常犯怵——每天要和社区网格员、楼栋长等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开展工作,一天下来“跑断腿”也采集不了多少信息。


  现在他的工作重点转移了。随着分局“智慧小区”的铺开建设,小区居民只要在物业报备了个人及家人、朋友的人车相关信息,就可以实现刷脸、刷车进出小区等多种便利服务。“这可都是‘送货上门’的真实信息。采集简单了,怎么用就是我们下一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邹洪雷说。

  如何通过“智慧警务”为民警减负?平房分局以“业务信息流转”为核心,建设了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案件管理中心、受案管理中心和涉案财物管理中心,为民警办案提供全流程的信息化、规范化服务。“民警带嫌疑人过来之后,只需要考虑如何讯问取得突破,其他事情都由中心来做。”执法办案中心负责人、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王连君介绍。

  让数据多跑路,让民警少跑腿,会不会让民警形成“工具依赖”?

  “不会。技术只是手段,况且,分局层面的警务大数据还不能管到方方面面。我们会想办法扩展数据支持,比如用微信、QQ、天眼查等系统外工具,或者外地的警务数据系统,提升警务效能。”赵玉伟说。

  分局刑事技术大队教导员刘志伟就是主动运用“智慧警务”的创新实践者。有了“智慧警务”的支持,刘志伟工作之余花了大量时间琢磨如何将无人机用于警务实战,还在公安部组织的全国无人机技能大赛中拿到一个单项一等奖。渐渐地他有了名气,当地水务部门河道巡查的工作人员都专程向他请教经验。

  如今在哈尔滨市公安局平房分局,思考“智慧警务”、运用“智慧警务”的人越来越多。民警的这种转变,是平房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王彤最乐于看到的。他认为,要想在“科技兴警”的道路上蹄疾步稳,“智慧警务”建设就必须以工作促需要、以需要促改变,如此才能持续提高警务实战效能,才能助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每一名奋发向上的民警,都是平房公安工作的瑰宝。”王彤说。(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