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吕长缨:调解撤诉率80%的“调解高手”是如何炼成的

2019-06-24 14:53  来源:浦江天平  责任编辑:杨少伟
字号  分享至:

编者按

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惩恶扬善。律是用来“定分止争”,裁夺是非,为社会提供判断正误的客观尺度。

在上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守护正义的磅礴力量,除恶扬善,维护着这座城市的和谐与稳定。他们怀揣振奋拼搏、不负使命的昂扬抱负,在时代浪潮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他们是以邹碧华为代表的法院人,在奋斗不息、追求卓越中薪火相传。

近日,上海法院举行邹碧华式领导干部、好法官、好干部评选揭晓仪式。

“浦江天平”的“法院人物志专栏”近期将记录这些荣获表彰的法院人。传承“邹碧华精神”,他们是最好的发扬。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认识他们,倾听他们庭里庭外的故事。

本期人物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句气势磅礴的诗为她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调。本期“法院人物志”,小编带大家走近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法官吕长缨,了解这位被称为“调解能手”的女审判长,如何仗法律之长缨,成为守一方安宁的“平安英雄”。

2019年2月21日下午2点,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静安法院)第九法庭,一起治安行政处罚的行政案件正在审理,原告李某情绪激动,认为被告某行政机关对其处罚不当。审判席上,坐在中间的女审判长,梳着干练的短发,面色从容,态度温和,黑框眼镜下挡不住坚定的神色,从答辩到质证再到辩论有条不紊地把握着庭审节奏,耐心提示原告回答问题,安抚其情绪。她就是吕长缨法官。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967年初夏,毛泽东主席《清平乐·六盘山》中的诗句成为一个呱呱坠地的女孩的名字。“我们那个年代起名字都是翻毛选的。”吕长缨说道。这句气势磅礴的诗也为她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调。30多年以后,这个名叫“长缨”,出生时只有2公斤的瘦弱女孩,成长为一名身高一米七五的女法官,她仗法律之长缨,化解矛盾,平息纷争,成为守一方安宁的“平安英雄”。


法官 追求的应当是

案结事了,化解纠纷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

自2004年担任法官至今,吕长缨共承办案件3000余件,其中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高达80%以上,从未因自己工作瑕疵造成案件改判和发回重审。她扎根基层,善于化解矛盾,被称为“调解能手”。

“吕法官,你想不到吧,我们原、被告坐在一起喝酒呢。”电话里传来被告当事人的声音。“当时接到被告打来的电话时我都吃了一惊。”吕长缨介绍说,“这是一起房产买卖合同纠纷案,原告认为自己占理,胜券在握,被告是外地人以为自己有在法学院当教授的女婿作为高参,坚信输不了官司,每次开庭双方唇枪舌剑,情绪非常对立。”在调解无果的情况下,经过一审判决,原被告继续履行合同,被告支付原告部分违约金。这样的判决结果双方可谓是“两败俱伤”,远没有调解方案对自己有利,所以在宣判后的当天下午,原被告一起来到法院要求吕长缨为他们主持和解。

当时正值年底结案高峰,尽管手头工作很多,而且案子已经宣判,但考虑到双方成见已深,要执行判决恐怕还会有许多困难。本着案结事了的原则,吕长缨还是接待了他们。此后的几天,吕长缨投入了大量精力为他们做和解工作。一杯淡淡的清茶,一次次热情且不厌其烦的调解,向当事人传递司法的温度。在吕长缨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和解协议,从仇人变成朋友,从剑拔弩张到把酒言欢。“我亲戚都说,上海的法官这么人性化,案子宣判后还能替当事人着想,为当事人办事,确实不一样。”被告在电话里说道。


“结案和化解纠纷含义不同,法官追求的应当是案结事了,化解纠纷,许多案子往往只差一口气,只要我们再努力一下,再耐心一点,就会离完全化解纠纷更近一步。”吕长缨常常这样告诉年轻的法官。结案是法官工作基础性、表面性的结果,而案结事了是法官工作实质性、终极性的结果,如果案件纠纷根源没有被挖掉,根本矛盾没有被化解,法院定分止争的裁判职能就无法体现。

要想化解纠纷,

法官不能当法呆子

“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简爱》

14岁的吕长缨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写下了这句话,那时候她从未想过要当法官,只觉得这句话代表着民主和平等。

多年后当她身穿法袍,主持当事人调解时,她常想起这句话,“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受过什么教育,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走进法庭就是当事人,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解决纠纷。” 这是作为法官的吕长缨对这句话的感悟。“要想化解纠纷,法官不能当法呆子,必须深入了解案件起因,当事人的生活状况和对案件判决的预期,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案情,做出合法、合理的判决。”吕长缨这样总结自己多年来调解的经验。

剖析当事人的心理,是调解工作的首要条件。2006年,为探索旧房改造新机制,杨浦区委决定在佳木斯路163弄以“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改造,拆除房屋让原住户暂时搬离,等重建后再搬回原址居住即“拆落地”。当聊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案子时,“拆落地”一词频频出现在吕长缨的讲述中。“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但在方案实施中,有些居民对‘拆落地’政策不理解,拒绝签约,导致工程停滞,其余居民的意愿也难以实现。”吕长缨说道,“我当时接到了一起集体诉讼,有五户人家要求给予动迁待遇而拒不签约,被改建部门告上法院。”

回忆起十多年前的这起诉讼吕长缨还是神色严肃。她在案件受理后连夜研究案情,查阅“拆落地”相关政策。在与被告反复沟通后她了解到被告对“拆除重建”存在担忧,怕这是直接拆迁的借口,于是她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消除被告的心理障碍。


实地调查走访是吕长缨在做调解工作时的常态。“白天人难找,我便利用晚上及双休日十余次到被告家中做工作,为大家讲解拆落地和拆迁的区别。”系争房屋是五十年代建造,居住空间狭促,“我敲开他们的家门,看到的是在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家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心中真是五味杂陈,他们心中一定有对更好的居住条件的渴望。如果不去实地走访是无法理解当事人的处境的,更谈何了解他们心中所想?”

当时有一户被告华老伯生病住院,吕长缨多方打听,了解到医院的地址。赶到医院时华老伯正躺在病床上打针,“老伯伯你身体怎样?生啥毛病了?”吕长缨俯下身问候着,“没啥事,年纪大了。”之前的多次拜访,让华老伯对吕长缨已经放下了些防备,“儿子为啥没来?”吕长缨问道。提到儿子,华老伯的神色暗淡了下来,“儿子跟我关系不好。”华老伯不愿多说,“我知道了,你自己当心身体。”吕长缨嘱咐道。随后她又给华老伯详细讲解了诉讼的程序。出了医院,她便立即拨通老人儿子的电话,“你父亲住医院了,你应该来看看他,都是一家人有什么事情再好好商量。”吕长缨劝解道。最终经过多次反复沟通,不仅化解了老人与儿子的家庭矛盾,还使得华老伯一家成为五案中第一个调解结案的。

当了解到被告担忧过渡房可能质量不过关时,吕长缨便前后两次去实地查看改建单位提供的过渡房屋,对被告担心的水电问题进行查看。五户人家中已有四户同意调解,只有刘某一家仍然坚持己见,不愿调解。“我认为他们存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得到额外的好处。我每天到刘某家,为他剖析利弊,解释法律,同时也打消他的侥幸心理和不现实、不合理的要求。”在她的努力下,刘某一家终于同意调解。

 压力 也是动力,

人总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


1997年进入法院工作后,从研究室、民庭、书记员办公室,再到房产庭、民一庭巡回法庭、诉调对接中心、商事(金融)庭、行政庭,一路“摸爬滚打”,吕长缨待过了法院大多数庭室。然而每到一个新部门她都能很快熟悉新业务,成为业务骨干、办案标兵。

聪明、好学、适应能力强是周围同事对她的评价。但其实没有天生的天才,只有刻苦的天才。

“进入法院前,我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了,加上父亲又是老法官,所以别人对你的要求肯定会比刚毕业的大学生高一些。”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我国法治建设加快了步伐,新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许多法律也作了修订,虽然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律,可已经毕业8年的吕长缨还是感到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自己并没有办案经验,让她感觉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以前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单位,我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刚进法院的时候领导和同事并没有认可我的工作,甚至有时还对我提出批评,我觉得挺受不了的。”

那段时间,从未有过的挫败感充斥在吕长缨心中,“我觉得不能做得比别人差,不能给父亲丢人”这是她当时最单纯的想法。于是她开始刻苦地学习修订的法律,从工作中总结经验。此后每一次工作调动,她就赶紧马不停蹄地学习,“现在学习的途径很多,上网自学、查找案例都很方便。先把要接手的工作熟悉好,尽量缩短适应期,不要因个人影响整个庭的工作。”吕长缨这样来面对自己的多次“转变”。“当然心理上也会有担忧和忐忑,因为在一个领域做久了,队伍融合得比较好,条线的人也熟悉了,又要重新开始肯定会觉得困难。”2012年调至金融商事庭,2014年又调入行政审判庭。两年下来刚刚对金融、商事案件比较熟悉又要从事自己从来没接触过的行政审判。“行政审判跟其他审判工作比,需要协调沟通的情况比较多,一开始对行政诉讼法不熟,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看书学习到很晚才回家。”


从书记员到助审员再到庭长助理、副庭长,最后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庭长、团队负责人,吕长缨在这许多次工作调动中收获了成长。“印象最深的一段工作经历是在社区巡回法庭的那段时间,当时管辖殷行街道、五角场街道和五角场镇,每个月100多个案子,每天都是连轴转。不过压力也是动力,人总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吕长缨说。

要求别人做到的事

 自己 先做到才能不脸红有底气  

“年轻时代是培养习惯、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罗斯金

在徐汇区上中路400号,坐落着一座百年老校,从这里走出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这里也是吕长缨的母校——上海中学。

图源网络

“那时候没有地铁,我去学校要倒四趟公交,还要走很长的路。”吕长缨回忆道,“虽然学习艰苦,但我觉得中学时代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在吕长缨家中,珍藏着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巴金老人坐在中央,一群年轻人围在他身旁,在巴金老人右手边的女孩就是吕长缨。“这是我们中学生记者团给巴金先生过八十岁生日时的照片。”那时候她参加学校文学社团、中学生记者团,忙得不亦乐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可十五六岁的年纪,也正是青春叛逆的时候,因此班主任俞老师对大家的管理十分严格,不仅每天严抓迟到早退,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出校门都有严格的请假制度,有的同学想找借口出去玩,却总是过不了俞老师那一关。开始同学们觉得俞老师不近人情,可慢慢发现俞老师每天早上陪着大家出早操,晚上下了晚自习还去宿舍关心大家,当有同学生病不舒服时,俞老师就把同学接到教工宿舍去照顾,“我们觉得她是真的为学生着想,而且她要求我们怎么样,她自己也能做到,这样同学们开始发自内心地敬重她。”“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才能不脸红有底气。”这是吕长缨从俞老师身上学到的,在成为庭长、团队负责人后她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在吕长缨的带领下,她所在的部门多次荣获上海市法院系统集体三等功、嘉奖、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我记得有一次吕庭长受伤骨折了,人家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她只休了五六天就来上班了。”与吕长缨在同一合议庭,共事5年的审判员丁雅玲回忆道。在她眼中,吕长缨是一位极度自律的人,每天总是庭里第一个到单位的,最后一个离开的,中午也休息得比较少,对工作非常投入,作风严谨,“看到领导这样,我们自己对工作也不能懈怠了”丁雅玲说。2018年全市法院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面对“何去何从”问题,庭里面难免有各种声音,吕长缨率先表态,服从安排,稳定了队伍。

在下属眼中,吕长缨并不是一位不苟言笑,严肃刻板的领导。她为每个人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不仅了解大家的工作经历,还关心大家的生活,谁家孩子身体不舒服她会找来相关医学知识分享给大家。有一次庭里的一位法官受到当事人投诉,吕长缨了解事件经过后,对这位同志进行了严肃的批评,然后她对这位法官说:“我们不会因为这一件事情,全盘否定你的工作,希望你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这位法官十分感动,在之后的工作中转变态度作风,没有发生类似投诉事件。

不要把个人喜好带到  工作中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中学时的吕长缨是个十足的“文学青年”,“虽然我父亲是法官,但我之前对法律都没什么兴趣,我的志愿是学新闻或者中文。”可是,高考过后吕长缨最终被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我本想下一年再考,可父母还是希望我能去华政读书。”

上了大学后,吕长缨的兴趣爱好还是绕不开文学,她是华政广播台的主编、记者,活跃在文学社团中,经常参加作家见面会。毕业后吕长缨并没有分配到法院,而是先后市经委企管协会和中水电上海公司从事文书起草、外事接待、合同审查、对外贸易等工作。“我父亲一直想让我来法院,但我觉得当时从事的工作也可以发挥我的专长,所以开始对父亲的想法还是挺排斥的。”直到父亲得了重病,才慢慢动摇了这样的想法,“我应该听父亲的,让他安心养病”这是吕长缨当时的想法,于是她决定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进入法院以来身边的人都很优秀,领导和师傅对我的帮助很大。”吕长缨口中的师傅是已经退休的老法官吕建国。他为吕长缨收集媒体对她的报道资料,发动亲戚朋友给吕长缨网上投票,即使退休后他也一直关注着吕长缨的成长。

当时吕建国任民庭副庭长,吕长缨是庭里的助审员,每一次找当事人谈话他都会叫上吕长缨在旁边听着,“我现在想来,有些谈话方式吕师傅是在教我,有时谈话内容跟案子无关,但从谈话中你可以了解到当事人的心理。”吕长缨说。慢慢地从老法官身上吕长缨学会了如何倾听和沟通,如何抓住当事人真实想法。“不要把个人喜好带到工作中”吕师傅的这句话对她触动很大,“如果当事人还在为基本的生存和保障而打官司,他看到法官戴着名贵首饰、手表,态度傲慢高高在上,那他可能就会觉得你这样的人是没办法理解我的疾苦的,又怎么会认可你说的话呢”。俯下身子,用真诚之心对待群众、贴近群众,才能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想法,找到纠纷的症结。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曾经懵懂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师傅”。当选“首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的李凌云,就是从吕长缨手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法官。“我在商事庭时就跟吕庭长一起共事,后来又一起调入行政庭。”李凌云回忆道,“我记得当时有个台资企业的案子,标的额特别大,案情比较复杂,双方矛盾形成于十多年前,调解工作遇到了许多困难”,那段时间吕长缨带着李凌云一起做调解工作,一如当时的师傅吕建国带着年轻时的吕长缨。“调解过程非常波折,有时一直调解到晚上7点多,吕庭总是能在谈话中抓住矛盾的症结点和突破点。”李凌云说。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原被告共同制作了一面锦旗对吕长缨表示感谢。


组织发布审判白皮书,开展课题、案例研究,在区委党校作行政诉讼法的专题讲课,吕长缨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传递着司法的温度,传播着法治的理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民对法治的信仰,构建法治社会的目标,靠的是每一次公正的审判,靠的是一代代法院人传承和努力。(范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