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2018年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市政法系统要为人民安居乐业尽心守护,为上海发展护航助力,要把上海建设成最平安的超大城市。
“我们一起戒吧!”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胳膊上多了个针眼。
“算了,你就别戒了吧,这个东西戒不掉的,你太难受了。”她“戒”了一次,失败一次,身边有“朋友”一遍遍的“劝慰”。
“这两袋书信就是我重新开始的希望!”他离开戒毒所时,只提着两袋书信,其它什么都没带走。
他们,最终都成功戒毒。
而拯救他们的就是家的羁绊、爱的牵挂,
这就是上海戒毒始终提倡的↓
“国学教育、温度教育”所展现的成果。
成功戒毒:不可复制、有迹可循
戒毒成功的案例成千上万,而每一个成功戒毒的案例皆是不可复制的,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却又是有迹可循的。
或是坚定不移的戒毒信念、或是循循善诱的戒毒教育、或是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
其实,它们都是成千上万个成功戒毒案例促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则,还有一项十分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家庭与爱”。
“家庭与爱”是如何牵绊戒毒人员的?高境戒毒所民警沈煜黄向记者讲诉了三个成功戒毒案例面访背后的故事。
故事开始讲述前,沈煜黄对记者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远离毒品,所有人都能生活在无毒的环境中。
孩子的失去敲响警钟夫妻幡然醒悟
陈某和苏某都是大学本科毕业,曾经的他们是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直到一次偶然机会,苏某在一个朋友的引诱下吸食了毒品,幸福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
为了维持这份美好,苏某一直偷偷隐瞒着自己的丈夫陈某,因为她知道吸毒者在外人眼中是一种怎样的评价。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某知道了妻子的秘密,而随后苏某的被抓,让陈某备受打击。“你戒了吧。”当妻子苏某强戒期满回归社会之后,陈某以为妻子苏某还能回到以前的状态,但是毒品之所以难戒,就是因为它的成瘾性。
而之后的日子,幸福的家庭离他们越来越远,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直到有天吵完架之后,陈某把自己灌醉。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胳膊上有个针眼,当时苏某就看着他,并且说道:“我们一起戒吧。”
时间就这样在他们身上慢慢流逝,也许没有意外,他们两人最终会走向深渊,但是一次意外的怀孕,打破了现状。这一次怀孕也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随后的一段时间,陈某和苏某短暂告别了毒品,他们断绝了所有的毒友圈子,打算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直到三个月后的一次产检。
“医生检查过后告诉我们,胎儿的情况非常糟糕,如果强行生下来,对大人和小孩都很危险”陈某说。最终,九月份的一个中午,陈某陪同苏某去了医院,打掉了孩子,当时的陈某心如刀绞,痛恨起了自己。
对于吸毒者而言,情绪低落,遇到挫折时,往往是他们复吸的高危时机。孩子对于陈某和苏某而言,就是他们重新开始的希望,可这个希望最终却无情的熄灭,失去了孩子的两人在持续低落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搭上了原先的毒友圈。没过多久,他们就被公安民警找到,进行强制隔离戒毒。
“毒品一定不能碰,碰了一定要坚决戒掉,我的爱人、父母、亲朋都在陪着呢,我不要让他们失望。”这是陈某在面访结束离开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奶奶:乖,回来了我给你包饺子吃
“读书时候,我抽烟、喝酒、跟着朋友在外面瞎混”因为父母在其幼时因一场车祸去世,所以年轻时的杨某充满着叛逆。
“一次和朋友在外面喝的半醉,一个一起混的人拿着一包东西放进我的水里,告诉我说:这可是个好东西,你试试。后来,我就有瘾了。”
“我知道吸毒不好,要戒的。但只依靠自己的毅力戒毒,想坚持下来太难了。”面访时杨某说到,其实在每一次吸毒的时候她都会与内心的欲望抗争一番:“你不是说要戒毒吗,不要吸,这次就戒了吧……不要再吸了,你还有爷爷奶奶呢,你不能让他们再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啊。”
戒毒所的两年,对于杨某来说算是她一生的转折点。在那两年里,她本以为会受到她人不堪的目光,受到民警们厌恶的眼神,想过自己在里面会被人遗忘,无人探望。但事实证明她错了,戒毒所的民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起了杨某重新开始的希望。
当她在戒毒所的探访室看到自己爷爷奶奶的时候,她哭了,她清楚的记得那次探访时爷爷奶奶和她说的话“你好好表现,回来了我给你包饺子吃,你最喜欢的香菜馅。”,最终,杨某变了,在那里,她真正的长大了。在戒毒所民警的帮助下,虽然磕磕碰碰,但最终她以优异的表现提前一个多月解除了强制隔离戒毒。
本以为孤独一生不料妻子撑起了家
曾经的朱某,交友广泛、家庭优渥,年纪轻轻就有了自己的事业,拥有一位温柔贤惠的妻子,以及两个可爱的儿子。吸毒,对于原先的他是从未想过的事情。但是,人生就是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一次在外面应酬的时候,一个生意的朋友上给了我一样东西,并且让我试试”朋友一多,诱惑也就多了,也许是好奇,又或者是无知,春风得意的朱某很快就染上了毒瘾。
“刚被抓的时候,我很绝望,害怕家人知道,更害怕自己会失去一切”谈起这段经历,朱某至今的心有余悸。因为一次吸毒终身戒毒,因为吸毒导致家破人亡的故事他知道的太多了。“从踏入戒毒所的大门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完蛋,不知道我该怎么面对父母、孩子和妻子,我甚至可以遇见到自己的未来,公司倒闭、老婆离异,我的人生一片黑暗。”
随后的情况似乎也印证了朱某的想法,由于被抓的突然,他在新收期间一直没有接见,发出的信件更是石沉大海,即使求助民警也因家庭搬迁而渺无音讯,逐渐的,朱某放弃了自己,他拒绝教育,拒绝康复,同时也拒绝参加心里辅导,他将自己整个人封闭了起来,自己不想走出来,也不希望外面的人走进去,慢慢开始被所有的人孤立起来。
“我本来已经放弃了,但是没想到最后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也许朱某自己都没想到,两个月后的一天,他能在探访室再一次看到自己失联已久的家人。短短的半个小时探访,朱某泣不成声。尤其在知道了他消失的两个月里自己的家人所付出的努力,朱某更是羞愧的地下了自己的头。“我知道我被抓之后,公司因为无人管理之后肯定会出大问题,但是我真没想到我的妻子竟然会一个人将整个家庭的重担抗了下来。”
从此,朱某主动来到大队承认错误,并且积极参与所部大队组织的各项活动,社区帮教的到来能够让他了解外面第一手的就业信息,与亲人的通讯更是唤起了他重新开始的勇气。
在离开戒毒所的那天,朱某什么都没有带,除了两袋书信,他说:“这两袋书信就是我重新开始的希望。”
“回家之后,家里人对我特别重视,出门在外要报平安,在家里也不用做家务,感觉自己一下子成了家里的中心”想到回家之初的那段时光,朱某幸福的挠了挠头。也许曾经失去过,他才更加懂得珍惜。不过回归后的朱某很快就遇到了现实中的问题,因为这段吸毒经历,除了父母和妻子,其他的亲戚对他是否能够摆脱毒品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走动也少了很多。许多以前的朋友和生意上的伙伴也对他避之不及。“那个时候其实我挺难受的,但谁叫我自己犯了错呢”谈起了这些事情,如今的朱某显得很坦然“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三年后,后来他们看我真的悔改了,不吸了,也就会接纳我了。”
模范夫妻能幡然醒悟,是因为夫妻之间那份深爱的羁绊,是因为孩子的失去让他们悔恨自己击碎了一个家的完整,这是他们对家的渴望;
“不良少女”最终能在“朋友”诱惑劝慰下成功戒毒,是因为奶奶温柔而充满爱意的呼唤,这是她对家的渴望;
事业有成的男子能重拾信心,是因为妻子不离不弃,让他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只要回头家就是港湾,这是他对家的渴望。
“国学教育、温度教育”显成效
无论是模范夫妻、不良少女,还是成功人士,他们成功戒毒的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却都是有迹可循的——源于他们对家的渴望,源自家的深深羁绊。
如何将这份渴望与羁绊加深,
让内心的天平远离毒品,而倾向于家庭?
这就是上海戒毒始终在坚持,并为之付出努力的!
国学教育
吸毒人员长期受不良亚文化的侵蚀,“三观”不正,道德感缺失,认知行为偏差,这些都是影响其戒除毒瘾负面因素。改变吸毒人员对毒品、吸毒行为、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伦理亲情、名誉地位等的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责任感是戒除毒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上海市戒毒管理局下属各戒毒所积极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在戒毒人员戒治康复中的运用。
德育氛围营造:利用每月探访、中秋节、春节等开展“感恩寄语”、“一封家书”等亲情教育活动,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营造道德教育氛围,将文化这一传统载体与场所戒治氛围有机结合,使戒毒人员遵从文明礼仪,展现健康风貌,提升人文素质。
文化资源引入:引入《家风?家训?家教》等29门传统文化和德育课程;开展以“牵着妈妈的手”、“孝心.孝道.孝德”为主题的中华孝道讲座,推进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强化“戒毒”与“行孝”的联结。
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自我开发和引入资源,利用晚间视频教学时间,开设《中华家训》等22门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同时每月组织《道德与家庭》等选修课文化考试。有效丰富了戒毒人员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内容,满足了多样化的教育学习需求,开拓视野、提升道德水平和艺术。
“孝道”主题活动:开展“孝,从戒毒开始”主题教育活动,弘扬孝老爱亲社会风尚,引导戒毒人员懂得“百善孝为先”的意义和内涵,形成“尊崇孝亲,重在行孝”的价值取向。
温度教育
如青东戒毒所“重拾生命的温度”活动——将“雅韵、墨香、书画、艺粹”四大戒治文化品牌作为载体,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的温度进行传递,用行动小心翼翼修复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温暖一颗颗逐渐冷却的心,实现教育与戒治、守正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向外界展现戒毒人员教育戒治的点点滴滴。这个温度刚刚好……
科学戒毒引领戒治方向,人文关怀校正价值取向。深入探索科学戒毒新方法、新机制的同时,高度重视挖掘人性的内在价值,精心打造有温度的戒毒所。
对戒毒人员的教育,需要温度牵引;戒毒人员的戒断,离不开社会守护。“重拾生命的温度”活动既是展示教育成果的一个舞台,也是戒毒人员唤醒自我、展示自我的一个契机,希望通过活动,呈现戒毒人员所思所想,激发蕴含在他们生命中的正能量,当他们回归社会后,共同守护这份能量,引导他们回归正途。
“普法小课堂”开课啦!
(一)毒品知识需记牢!
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正式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什么是毒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列明了121种麻醉药品和130种精神药品。
(二)吸毒危害知多少?
①对身心的危害
(1)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中毒主要特征有: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和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许多吸毒者在没有经济来源购毒、吸毒的情况下,或死于严重的身体戒断反应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或由于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
(3)精神障碍: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他们的行为特点围绕毒品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合并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型肝炎,及令人担忧的艾滋病问题。此外,吸毒还会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
②对社会的危害
(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2)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三)远离毒品有妙招!
①摒拒不良嗜好
拒毒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要自始至终摒拒不良嗜好,而经常熬夜、日夜颠倒等不规则的生活作息,也会间接造成不良嗜好,年轻朋友更应该谨慎。
②不要以身试毒
吸毒犯在监狱服刑三、五年,其生理上的身瘾早已戒除,但心瘾难除,往往一出狱就又情不自禁,千方百计再度找毒。因此千万不要出于好奇心,或自认“意志过人、绝对不会上瘾”而以身试毒。
③尊重自我、坚决拒毒
毒品所伤害的是自己的健康、生命与尊严,尊重自我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千万不要碍于情面或朋友义气而接受朋友的引诱与怂恿。
④建立正常的情绪纾解方法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难免有情绪低落、苦闷沮丧的情形,当然需要寻求纾解、宣泄,但是应该寻求正常健康的纾解方法。不要因为一时情绪不佳,就靠毒品来纾解,反而沉沦于毒品中不能自拔。
⑤认识正确用药观念
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神,必须靠适当的营养、运动与休息,想用毒品药物来提振精神或治疗病痛,则是在预支精力、透支生命力。
⑥远离是非场所
根据统计,KTV、酒吧、舞厅等场所,是吸毒者和贩毒者最长出没的地方,贩毒者往往不择手段地在这些场所设下陷阱,引诱或威胁青少年吸食毒品。提高警觉性、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饮料、香烟等,以确保自身安全。
戒毒的道路或许艰辛,但家人的爱始终如一!
他们的陪伴一直在,只愿你早日成功戒毒:
他们在家等你,等你团圆!(严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