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5本“改造录”里的19年改造路

2019-05-31 19:33  来源:“上海监狱”公众号  责任编辑:杨少伟
字号  分享至:

在上海市宝山监狱的每个监区,都有一个服刑人员档案柜,每一名服刑人员的案卷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其中,这些案卷记录着他们在服刑中的表现。在宝山监狱二监区的档案柜里,服刑人员纪秋(化名)的案卷特别引人注目,大多数服刑人员只有1卷档案,但纪秋足足有5卷。

监区里来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纪秋是2000年初因为盗窃入狱的,那时的他还年轻,以为自己只是犯了个小错,而且已经 “自首”。他怎么也没想到,因为盗窃金额特别巨大,他被判了无期徒刑。

入狱的头几个月,纪秋还算老实,但是民警总觉得纪秋的状态不怎么对。一次,纪秋竟然在思想汇报中写道:“我的思想上一片空白。”果然,入狱不到半年,纪秋就做出了自杀的行为,原因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因为发现及时,纪秋被救了回来,身体并无大碍。不过,纪秋的行为太过恶劣,待他恢复后,监狱决定对纪秋进行保护性严管。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可对纪秋来说,他似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在之后的两年里,频繁违规违纪,多次被严管。纪秋这个 “刺儿头”让监狱很闹心,但监狱民警依旧要让纪秋接受惩罚、认识罪错,同时挽救、改造他。这是监狱的责任。

监狱领导经过协商决定,给纪秋换一个改造环境。2002年7月,纪秋调入了宝山监狱二监区服刑。

纪秋的到来对宝山监狱是个 “挑战”,虽然他的情况只是极个别现象,但俗话说 “一粒老鼠屎坏一锅粥”。对监管安全来说,纪秋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说不定哪一天就爆炸了,所以必须及时排除。

监狱方面根据纪秋入狱以来始终不肯认罪,认为自己 “被判重了”的行为分析,纪秋在心理方面需要疏导。于是,刚到新环境的纪秋还来不及造次,就迎来了心理学教授的心理治疗。这是监狱为纪秋专门准备的。心理老师为纪秋治疗后认为纪秋的性格属于偏执型,在教育改造方面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纪秋转变,心理老师告诉纪秋可以随时通过监狱的心理信箱与他交流。

而针对纪秋对判罚结果和监狱纪律规定等有疑问的情况,监狱方面也请来了律师。律师对纪秋的问题一一作答后,表示纪秋以后有疑问可以写信至监狱设置的律师信箱,与他交流对监狱执法的看法。

然而,尽管有心理治疗和法律咨询,性格偏执、爱钻牛角尖的纪秋还是“炸”了。2003年3月,因为所谓的“合理要求”没被满足,纪秋将异物拍入胸口,企图自杀。所幸监狱及时将他送往医院治疗,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而这只是纪秋十几年来“作践”自己的情形之一。绝食、辱骂民警、拒绝民警的教育、散布各种对抗改造言论、自伤自残……服刑期间,纪秋提出过许多无理的要求,当目的得不到满足,没有被 “照顾”后,他就开始采取极端的方式寻求关注、作为要挟。他也因此多次被严管以及受到警告、记过处分。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曾经,纪秋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种种不良的心态,导致不良的情绪,最终产生不良的行为。纪秋的种种“不良”,也是他难以改造的症结所在。

手术后终于对民警表示感谢

当然,纪秋服刑期间也稳定过一阵,这与监狱民警的工作分不开。

自从调入宝山监狱以来,纪秋就一直在二监区服刑。十几年来,监区领导换了一波又一波,监狱民警也注入许多新鲜力量。无论何时来新人,纪秋的名头总是必然会被提到,并要求重点关注的。

根据介绍,在对纪秋的教育改造以及相关管控措施方面,监区始终安排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资历较深的民警专职负责,专人专管。这些资历丰富的民警们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与纪秋每日一询、每周必谈,同时规范地做好台账记录,确保执法有据、执法留痕。

除了专管民警的 “一对一教学”,监区领导也会定时听取专职民警关于纪秋思想状况的汇报,并开会与监狱其他职能部门分析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管控措施,确保执法工作的衔接性、严肃性、有效性。每年,监狱还会针对纪秋等表现顽劣的服刑人员的情况召开会议,制定具体的教育矫治措施和方案。

除了思想教育改造方面有相关方案,在生活等其他方面,监狱民警对纪秋实行的则是宽严相济的管控措施。

因为表现符合相关规定,纪秋终于在服刑十多年后获得了一次司法奖励,由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9年。

对服刑人员而言,监狱开展的思想教育改造工作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有时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已经发生转变。而有些事情,则能让他们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监狱民警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对未来的憧憬,比如生病就医。

纪秋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加之服刑中自己的不断折腾,身体更是不堪负荷。尽管纪秋总是指责民警对他的健康不管不顾,但实际上每当纪秋的身体发生不适,民警都会陪他去监狱医院诊治,如果情况严重,还会去本市的多家三甲医院治疗。2013年到2014年间,纪秋还因为右腿疾病多次在三甲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曾认为监狱带自己治疗是出于 “理亏”的纪秋,在手术结束后也有所转变,对监狱和民警表示了感谢。就在大家以为纪秋的服刑改造逐渐稳定的时候,纪秋又因为一些琐事导致情绪不稳定,多次绝食,并预谋自残自伤……

因为一双鞋将母亲视为罪魁祸首

纪秋到底还能不能改好了?他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身体,索性让他放任自流吧?如果当初宝山监狱的民警们抱以这样的态度,可能就不会有纪秋后来的司法奖励,不会与父母解开心结,稳定地服刑改造直至刑满释放。对于纪秋的反复无常,监狱民警们始终没有放弃。

2014年,当纪秋第N次出现极端行为后,监狱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纪秋的问题,并且果断决定对纪秋进行家访,争取把纪秋的父母一同拉入教育转化的队伍中。

其实,纪秋和家人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尤其对母亲,纪秋爱恨交加。纪秋一直觉得,自己入狱的 “罪魁祸首”是母亲。

纪秋是个惯偷,曾实施多起盗窃案。原本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案子都是纪秋做的,然而一双鞋子将它们关联了起来。这双作为重要证据的鞋子也是纪秋怨恨母亲的理由。

纪秋曾让母亲将他多次作案时穿的一双鞋扔掉,但母亲觉得鞋子还挺好的,扔了可惜,就留在了家中。没想到,后来纪秋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这双没被扔掉的鞋成了物证,也牵出了一系列盗窃案。纪秋由此被判了重刑。

纪秋虽然觉得是母亲害了自己,但他又离不开母亲,因为他需要母亲每个月来看他,给他钱花。而对儿子有亏欠的纪秋母亲也非常心疼他,看到纪秋这些年在监狱吃的“苦头”,听着纪秋对监狱民警工作的信口雌黄,她对监狱民警一直心存芥蒂,有着许多误解。如今,要让不信任民警的纪秋父母帮着民警一起做纪秋的思想工作,这似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起初,民警与纪秋父母的沟通经历了一些尴尬和波折,但民警没有放弃。监区对家访也非常重视,每一次家访前都会做足功课。仅2016年,民警就到纪秋家进行了3次家访。

真心是能够换来真情和理解的。一次次耐心沟通和政策讲解,让纪秋的父母逐渐了解了监狱的相关规定,而这些年来详细的工作记录和民警对纪秋情况的了如指掌也让纪秋的父母消除了原来的误会和偏见。他们从民警对立面走向了民警这一边,表示了对监狱工作的理解。表示愿意帮助民警一同帮教纪秋,还提出建议对纪秋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配合民警的工作,纪秋的父母带着对儿子的希望和想念,录制了“纪秋的家”“母亲对儿子要说的话”两则视频。作为回应,纪秋也在民警的安排下面对镜头对父母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忏悔。视频分别播放给双方观看时,无论是纪秋的父母还是纪秋,都流下了泪水。

父母的亲情帮教就像催化剂一样,让监狱的教育矫治工作有了支撑和方向,纪秋的思想在这股力量的温暖下发生着剧烈变化。

自从2015年4月后,纪秋没有再发生过重大违纪违规的行为。从来不认罪、不愿接受民警教育的他,不但写下了认罪悔罪相关材料,还积极主动地参加现身说法的活动。纪秋也变得珍惜生命了,有不适的情况会主动向民警汇报,按要求服药,自残自伤成了历史。

今年,纪秋已经刑满释放走出了生活了十多年的大墙,只留下这些记录着他曲折改造路的 “改造录”……

记者手记

看到纪秋的改造故事时,起初是有些不明白的。纪秋是 “坏人”,已经被判刑还不知悔改,甚至对自己的身体、生命不负责,对这样的人为什么还要教育、挽救?宝山监狱二监区民警的一句话让笔者有所感悟: “不管你身份如何、地位如何,生命都是一样可贵的。求生欲是人性,即便是犯了罪的人,也还是人,他一定有求生欲。而只要我们用心做事,方法得当,人是可以被改变的。”

过去,我们大都认为监狱是一个惩罚人的地方,忽视了它的教育改造功能,而现在一个个案例让笔者看到了监狱不同的温度。对服刑人员的管理中,监狱综合运用着 “情、理、法”。以纪秋的故事为例,当他违反纪律规定时,民警采取严管措施,让他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但同时,民警也在纪秋身体不适时关心照顾,发挥纪秋父母亲情帮教的力量,触及纪秋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他感受到温暖,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信心和期望。

服刑是一种惩罚,是要犯罪之人为过往的行为付出代价。但大多服刑人员还是要回归社会的,因此他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罪错,有所改变,学会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才有可能过好以后的生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不是件简单的事,正如宝山监狱民警告诉笔者的,这需要团队的力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纪秋在民警的帮助下,用了十多年改变自己,但愿重获自由后的他能记得学到的点滴,珍惜所拥有的亲情、健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