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认真检查汽车车牌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5月17日,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交通大队信息化研判指挥室内,47岁的陈敏紧紧盯着电脑屏幕,他正忙着分析一辆套牌货车的行动轨迹。
“车辆上了三环线姑嫂树立交桥,请附近岗位民警立即查处。”仅用半个小时,一辆套牌车被成功拦截。“车控网+”系统加上缉查布控的精准打击,驾驶人心存侥幸上路时,“问题”车辆早就被陈敏锁定。
陈敏,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交通大队车辆涉牌违法行为查缉专班的负责人。问题车牌在他面前晃一眼就能被辨别,在识别套牌、假牌领域,他被同事称为“无双牌师”。
“车控网+”系统建成后,陈敏又新增了查缉“利器”。2019年一季度,江汉区交通大队运用公安部缉查布控卡口查获假牌、套牌机动车24起,全国排名第十。
火眼金睛 晃一眼他就能辨别问题车牌
“那些假牌套牌和假证,我只要扫一眼、摸一下,就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在同事眼中,陈敏与电影《无双》中的“画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对自己手中的“金刚钻”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陈敏也因此得名 “无双牌师”。
1994年,陈敏通过考试成为一名交警。刚开始巡查时,他只能发现有些车的前后车牌不一样,再到后来,问题车牌在他面前晃一眼就能被辨别。
一次,他陪家人逛街,看见路边停放的一辆车,“不对,这号牌有问题!”一番查证,对方果然用的是假车牌。“伪造的机动车号牌与正规号牌有区别,主要是在制作工艺和材质方面,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会不同。另外,不同地区的车牌材质、颜色也可能不一样。”
如何靠肉眼辨别?陈敏说,没什么捷径,凭借的就是长期观察、钻研形成的直觉。
他将搜集到的各种样板车牌建成电子图库,研究车辆号牌制作工艺,裁板、清洗、贴膜、刮墨烘干、落边料、冲孔、压字、擦字8道工序;揣摩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的印刷字体;遇到假牌、假证,他废寝忘食,直到找出其中的破绽。
精准打击 “人眼+大数据”让假牌套牌车“无路可走”
2015年,江汉区交通大队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陈敏工作室”,陈敏担任组长,小组民警专门负责涉牌车辆违法查缉工作。
“查套牌车工作内容比较简单枯燥,但是不能松懈,不能马虎。漏掉一辆套牌车,可能就漏掉了背后的违法行为,可能会对市民的安全出行造成隐患。”陈敏说,假牌套牌属于隐蔽性较大的重点交通违法,仅靠民警现场发现查处难度较大。2017年,武汉交管智慧平台上线后,随着不断整合全市车辆相关大数据,完善智慧监管系统,健全车控网+平台,陈敏又新增了缉查“利器”。
有一次,陈敏在汉口火车站执勤时,发现一辆揽客的出租车号牌有些异常,陈敏示意其停车接受检查,该车靠边停靠后,突然加速驶离。经查,该出租车号牌早已注销,却有闯红灯、违停、加塞等多项违法记录。
陈敏将脱逃的出租车牌号输入监管平台的“重点车”名单。几天后,江汉区交通大队指挥室智慧监管平台发出报警,该车正行驶在发展大道新华路路口,指挥室调度最近的执勤民警拦截,驾驶人许某被抓获。因使用套牌、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许某驾驶证被扣12分,并处15日拘留,同时纳入交管智慧监管平台“重点人”名单。
如今,“陈敏工作室”如同江汉区交通大队的“最强大脑”,运用车控网侦查系统,发现有问题的车,系统都会自动罗列出来并发出预警。工作室民警通过分析研判套牌车轨迹,运用刑侦手段,对车辆的行驶轨迹进行追踪,并组织警力抓捕。“车控网+”侦查系统和缉查布控的精准打击,前方后方密切配合,让假牌套牌车进入江汉区便“无路可走”。
无处可逃 “问题”车辆来一个就要捉一个
让所有“问题”车辆不敢进入江汉辖区,来一个就要捉一个,是陈敏参警25年来心中的“大目标”。
去年, “陈敏工作室”发现有一辆套牌轿车多次在凌晨之后进入江汉区,通过扩大监控范围,陈敏发现这辆车并不经常在武汉出现,无法追踪到它在武汉的落脚点。
对于这个难啃的骨头,陈敏没有放弃。陈敏耐心地搜集车辆为数不多的在汉行驶轨迹,终于在4个月之后,追踪到这辆车在武汉的落脚点,并成功抓获使用套牌的驾驶员。通过进一步核查,陈敏发现这辆车的牌照信息和发动机号是匹配的,这让陈敏疑惑不已,难道抓错了?但凭着多年的识别车牌经验,陈敏坚定自己的判断,车牌绝对是假牌。于是,陈敏把车辆送到专业机构鉴定,发现发动机号被更改过,最后确认该车为走私车辆,套用了广西一辆同款车牌照,并且在多地出现违章,对真正的车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了解,“陈敏工作室”成立至今,共查获假牌、套牌机动车300余辆,盗抢机动车12辆。
2019年,公安部交管局在全国部分城市设立“移动执法站”,利用交管视频监控系统对假牌、套牌机动车进行查处。陈敏作为江汉区交通大队移动执法站的负责民警,夜以继日,加大对假牌、套牌机动车的查缉力度,一季度共查获24起,取得全国排名第十的成绩。
(长江日报记者 谢冰林 通讯员 董冠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