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山巅飘来的丝丝晨曦,沉寂了一夜的山间村寨慢慢苏醒了过来。
杨荣再次打开自己的百宝箱 — —警用工作包,认真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看一看今天下乡开展工作需要的东西是否有遗漏。
这已是怒江州边境管理支队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杨荣第2次回到独龙江工作的第4个年头了。
出门前,杨荣习惯性地来到警容镜前,整理起刚刚换上的崭新警服。就在不久前,他脱下了那身熟悉的橄榄绿,换上了不一样的公安蓝,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今天,是他第一次穿着警服下乡,心情有点激动又有点忐忑,仿佛回到了10多年前第一次下乡的时候。
跨出派出所大门,拐过一个弯,杨荣就走到了熟悉的独龙江边。虽然现在交通好了,下乡都可以坐车,双脚可以放假,不需要再那么辛苦地走路了,但是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或是到特别远的地方,杨荣还是喜欢走着去下乡。坐在车上疾驰而过,隔着车窗交流,好像与群众疏远了,不如走路时面对面的相遇,亲切而温暖。
今天下乡的第一站是孔干小组的文面女肯国芳老人家,前几天听说她身体有点不舒服,今天刚好去看看她,还可以趁着早上刚起床,群众还在家里没出门干活的时候,顺便去村里开展“110”宣传活动。沿着独龙江走了半小时左右,杨荣便来到了肯国芳老人家门口,好像是预感到了他的到来,还没进屋,肯国芳老人从家里迎了出来,笑容满面地向杨荣伸出了双手。杨荣见状,急忙小跑几步,上前扶住了老人。老人瘦小却有精神,是如今为数不多的独龙族文面女之一。孔当村安居房建成后,肯国芳家从山上搬下来有 6 年了,退耕还林后国家定期发放粮食,家里打理着三四十亩草果地,经济条件在村里算比较好的了。详细询问了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解到前几天老人风湿发作,但现在已经不疼了,而且精神也比较好,杨荣便放了心,细心地叮嘱老人的孙女照顾好老人。
独龙江乡文面女从2007年的近130人减少到了现在的 26 人,其中最小的近 60岁,最老的已经有 90 多岁。从 2008 年开始,独龙江派出所医疗小分队陆续为文面女建立健康档案,所里的医助会定期上门为她们测量体重、血压等各项身体指标,监测记录她们的健康状况。文面女大多身体较好,可以从事轻度体力劳动,但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病较为普遍,少数几个文面女有高血压。检查出身体有小问题时,所里的医助就给她们开药,如果遇到严重的病症,就送她们去乡里或县里的医院。2017 年 11 月的一天,肯国芳老人胆囊炎发作,疼痛难忍,老人的家人第一时间向派出所求助,民警迅速赶到,简单检查后立即将老人送往乡卫生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老人康复后,杨荣经常和医助一起来给肯国芳老人检查身体,还经常帮助老人家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成为了老人一家的“近亲”。
从肯国芳老人家里出来,杨荣轻车熟路地开始走村入户宣传“110”。他结合近期辖区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等现实情况,向群众详细讲解如何正确报警、如何配合警方履行公民义务、如何做好日常及紧急状态下的自我保护,以及防盗、防骗、防抢、防火、禁毒、交通安全等相关常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提升群众安全防范意识。群众见到这个自家人,纷纷主动围上来,热情地打招呼,拉着他往家里走。与群众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刚泡好的茶还没来得及喝上几口,杨荣就不得不离开,按工作计划前往所里的羊肚菌种植基地,今天他约好了孔当一组的群众一起学习种植技术。
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看着远处山间若隐若现的羊肚菌种植大棚,杨荣不由想起了刚来独龙江所时,老所长给他讲的独龙江前哨排排长虎映山背牛进独龙江的故事。当年部队进驻独龙江时,看到独龙牛虽然强壮,但在山林中放养,跟野牛差不多,根本不会耕田犁地。虎映山便利用探亲的机会,从家乡买了一头小黄牛,计划为独龙江培育出第一代耕牛。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无车可坐,且进入独龙江的路雪峰林立,峭壁挡道,不要说牛无法走,就是人也难以通过。没有更好的办法,虎映山只好把小黄牛扛在肩上,背着牛走过峭壁上的羊肠小道,攀上悬崖绝壁的天梯。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平常走3天,虎映山背着牛走了整整9天,多少次徘徊在死亡边缘,终于将小黄牛带进了独龙江。从此,独龙江有了会耕田犁地的黄牛。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独龙江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在以前,自然条件的恶劣和信息的闭塞,使独龙族群众只能靠刀耕火种方式种植包谷勉强填饱肚子,特别是大雪封山的时候,物资更是匮乏,能吃上绿色蔬菜成为大家的奢望。群众有需要,民警就有行动。在多方努力下,派出所建成了独龙江第一个蔬菜大棚,从育秧、种植到施肥、预防病虫害,民警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成功种植了多个品种的蔬菜,结束了民警们在独龙江封山期间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更多的独龙族群众能吃上新鲜蔬菜,派出所将巴坡警务室农副业生产基地和三乡的蔬菜种植大棚作为传播先进种植技术的主要阵地,为群众购买良种、地膜等生产物资,帮助群众在马库村、巴坡、三乡建立科技示范田10余亩,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让独龙江一年四季都能种出蔬菜。终于,群众吃上了自己种出的新鲜蔬菜。
“独龙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独龙族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派出所民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扶贫攻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又成为民警关注的焦点。了解到独龙江适合种植羊肚菌,且羊肚菌经济价值较高后,所里在离派出所4公里的山坡上租了两亩荒地,建起了羊肚菌种植基地,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蹲在大棚里,看着正在认真学习种植技术的群众,热闹的场面让杨荣感到很充实。从当年的背牛进山,到后来的种植大棚蔬菜,再到今天的羊肚菌种植,不仅见证了独龙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真实记录了警民鱼水一家亲的感人画面。
在回所里的路上,不时有干活回来的群众见到杨荣,欣喜地过来摸摸他刚穿上的新警服,热情地要拉着他回家一起吃晚饭。在大家的欢声笑声语中,在四周袅袅升起的炊烟中,杨荣结束了白天的工作,走进了派出所,再次看到了“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10 个鲜红的大字。第一次看到这10个大字是在巴坡警务室的后墙上,老所长带着刚来的他去把字涂刷了一遍,从此这10个大字便深深地印刻在了心里,与他融为一体。
夜渐渐深了,独龙江脱离了白日的喧闹,再次沉静了下来,安静祥和的氛围笼罩在独龙江畔,杨荣相信,他和同事们一定会继续用辛勤的汗水守护这片深爱的土地,把“扎根独龙江 一心为人民”10 个大字传承下去,让它永远响彻在独龙江河谷。(怒江边境管理支队 杨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