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塑一颗心、亮一程路,“她们”把心声都写在了这份小报里......

2019-05-12 12:39  来源:上海监狱  责任编辑:杨少伟
字号  分享至:

报纸,大家肯定不陌生,但说到报纸的制作过程,恐怕了解的人不会太多。今天,我们要说的为大家带来一份特殊的报纸,它就是监狱总医院女犯病区的《塑心》报,一份于2017年10月创刊于监狱总医院女病区的教育改造小报。

诞生于女病区的温暖


在上海市监狱总医院女病区的一角,“铭记、传承、感恩”六字下的《塑心》报令人眼前一亮,让我们走近瞧一瞧~

《塑心》报设有病区动态、警官寄语、主题随行、病房轻语、那些日子、塑心小语等板块。

《塑心》报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份手绘报。从文字的整理、抄写到配图的制作、剪裁,从版面的设计、规划到最终的定稿、成型都是服刑人员们在女病区民警的指导下手工完成的。

可以说,女病区的民警们为每一份《塑心》报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塑一颗心,亮一程路


女病区主管警官谢红霞说,自女病区引入了泥塑制作技能培训活动后,受到了服刑人员和病犯们的普遍欢迎,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提升矫治效果,女病区民警们又创办了《塑心》报。

“通过这份手绘报,我希望服刑人员们能够回望自己心境的改变,能够坦荡面对过去,诚心赎罪。更希望泥塑矫治和这份报纸能够让她们获得正直、坚强的内心,诚恳于过往之殇、不惧未来之艰,从心底深处净化自己。其实《塑心》报的初衷就是‘塑一颗心,亮一程路’。”谢警官笑着解释道。

成为出色的“橡皮擦”


一张张手绘的稿纸,一份份病犯的投稿,在小小的房间里传阅,谢红霞和服刑人员们认真地校对着,一句话、一个段落反复修改,直至成为一篇通畅感人的文章……

 “文稿的校对工作就有如一块橡皮擦,渺小、普通,但却不可或缺,校对工作虽繁,难度却不高。人生难免会有大错小误,但只要及时校正,就为时未晚。就像橡皮擦擦去书写的错误一样,但重要的是,擦干净后要填上正确的答案。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提升自己的‘橡皮擦’功能,擦去错误,点亮希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正确的人生答卷。”谢警官的话时常萦绕在服刑人员们耳边。



《塑心》报最大的特点是手工书写的,要一气呵成需要静心、凝气、一笔一画都要如履薄冰。对服刑人员张某来说,每一次书写都是对心灵的淬炼。在每次书写前,张某都要对来稿浏览几遍,服刑人员的点滴收获、病犯的真挚心语、警官的殷殷期许……这在张某看来,都是让人深受启发、值得回味的。“大家通过编辑一个个改造故事,领悟改造的真谛,借鉴他人的改造心得,更能够看清罪错、重铸三观。”

“制作《塑心》报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美’的过程,与泥塑制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女病区这块有温度的土壤中,当病犯们看到自己的泥塑作品和投稿刊登在《塑心》报时,洋溢起的灿烂笑容就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张某如是说。

女犯眼中的《塑心》报

服刑人员王某两度因绝食而入院接受治疗。主观上的任性逃避,使她始终无法端正改造心态。但是在女病区主管民警的耐心教育与正确引导下,王某的改造状态发生了明显转变,她还把自己两度住院的心路历程写成《金秋醒梦》一文,以表达她对自己错误思想的懊悔和对警官教育的感激。

谢警官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鼓励王某向《塑心》报投稿,用诗歌等多种形式抒发心声。于是,王某写下了《欢逸国庆》和《巧心花语》两首诗歌,其中写道:“魂盼所依,幸得文礼”。她说:“阅读《塑心》报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里面的改造故事让我警醒,得知自己的投稿被录用后,我万分惊喜,现在我每个月都要向《塑心》报投稿,我要让更多的病犯配合好这里的医生、警官,把病治好,把纪律遵守好。”



年仅16岁的林某,因患抑郁症来院接受治疗。起初她郁郁寡欢,脸上总是透着胆怯不安。鉴于她有过长期的抑郁和自杀倾向,院领导和主管民警都极为重视,在加强治疗的同时,还给予她更多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使林某变得开朗、阳光。

林某第一次看到一份新鲜出炉的《塑心》报,在读到“塑心小语”和“病房轻语”版块后,从文章中获得启迪、感受到了温暖,原先抑郁和紧张的心理慢慢得到了舒缓。在与警官的沟通交流中,她言语中透露出对艺术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警官,我也想学泥塑,我也想投稿,我想创造更多美好!”

民警的教育引导和《塑心》报的舆论导向就像女病区的阳光,在油墨与纸张的气息里,病犯们感受到的是弥漫在病区里的那份温暖与鼓励。这一份小小的温暖融化了她们心中的坚冰,更鼓励着她们一步步走向明天。


总医院民警一直努力拓展文化改造的教化功能,发挥文化改造规范、自律、熏陶、导向作用,“诗书满院”活动、“致知”讲堂、外语自学班、文学作品赏析班……这一系列举措让许多服刑人员和病犯实现了“要我改造”到“我要改造”的积极转变,营造积极向善的改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服刑人员和病犯踏实改造、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