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夏女子监狱“花匠工作室”为服刑人员搭起“心桥”
敞开心扉,一起聆听花儿的对话
“当时那种压抑感让内心的情绪无处释放,只想破罐子破摔,得不到母亲的原谅,感觉人生都没了希望!”在宁夏女子监狱二监区,服刑人员翟娟(化名)坦言,自己因抢劫罪入狱,母亲一直不肯原谅她,服刑近半年来都未曾见过一面。后来,监狱设置的“花匠工作室”为她打开心结,通过警察走访劝说,母亲最终原谅了她。
宁夏女子监狱“花匠工作室”针对女性罪犯改造特点,从心理健康、化解矛盾入手,开展特色心理咨询、矫治及矛盾化解工作,让女性服刑人员在温馨的环境氛围中敞开心扉、表达需求。
正向引导重拾信心
要为爱我的人好好活着
一次谈话中,徐玲(化名)无意中吐露,她的丈夫欲卖掉房产帮助其尽快出监,这句话引起了当事民警的警觉。民警告诉徐玲,积极缴纳罚金是减刑的硬性条件,她的丈夫是否已经为其缴纳罚金?徐玲说,家中数百万财产均由丈夫打理,但多用于生意往来,目前无法为其缴纳罚金。
几个月后,民警收到徐玲丈夫的来信,称要与其离婚。然而,因车祸脑部受伤,服刑期间曾吞钉子自杀的徐玲,如何能承受被丈夫抛弃且骗取钱财的后果?
民警没有将信交给徐玲,而是积极和她的家人对接。在“花匠工作室”民警的帮助下,徐玲的姐姐不远千里来探视她,告诉徐玲她的丈夫已有女友,且有意要转移她的财产,并告知她孩子的近况及家人对她的关心。与此同时,“花匠工作室”民警积极与心理矫治中心对接,邀请专业心理老师对徐玲进行心理辅导,慢慢地,徐玲终于接受了丈夫要与其离婚的现实。她说:“财产能追回来多少是多少,孩子是我的全部,只要他们好我就安心了,我要为爱我的人好好活着,不能让她们失望……”
记者了解到,“花匠工作室”要求民警充分挖掘和调动服刑人员的矛盾排查、信息搜集和正向引导能力,尽量让矛盾不出监区、不过夜,将危险苗头化解在萌芽中。
放松心情表达需求
引导她们走出阴霾
有学识有能力,却在最好的年龄走错了路。大学毕业的张帆(化名)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被害人欠款而入狱,面对10年刑期和20万元罚金,名下房产被拍卖,年迈的母亲只好摆摊为其还债,年幼的孩子也无人照看。从天堂到地狱的打击,让张帆多次拒绝法院强制执行回单,低迷的改造状态引起监狱民警关注,翻阅卷宗、了解情况后,“花匠工作室”组成专案小组,分批次多次与张帆面对面推心置腹地交流,及时对接监狱卫生所,定期复查其康复情况,还开通亲情会见“绿色通道”,鼓励她积极改造,走出阴霾。
服刑人员王昜(化名)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服刑期间,王昜的丈夫意外去世,继子将原本属于她的遗产占有,双重打击下王昜万般绝望,“花匠工作室”民警张洁得知情况后,一次次为其对接律师,帮助王昜申请法律援助,最终帮她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房产证。“我与张洁非亲非故,她却为我的事奔波忙碌,我非常感谢她,一定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王易如是说道。
实际上,自“花匠工作室”开设以来,服刑人员都愿意在这个温馨的氛围中放松自己,表达需求。工作室用心打造出矛盾纠纷化解的“高墙样本”,从本质上改造服刑人员,让她们从根本上认识问题所在,培养她们成为守法公民,这也是大墙“枫桥经验”在女子监狱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自2017年至今,该工作室成功调停40例矛盾纠纷,有效提供心理咨询50人次,这一组组数字,代表着“花匠”的成长,代表着“花匠”背后每一名警察的辛勤付出。
心连心沟通破坚冰
爱的语言唤醒迷途灵魂
“‘花匠工作室’让我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家的感觉,能够坦率表达自己的感受,得到尊重和认可,警官的良苦用心绝不会白费。”服刑人员杨莹(化名)告诉记者,她因挪用资金罪已在监狱服刑改造16年之久。
作为监舍长的杨莹,因为自己管理者的身份,和同犯的交流只停留在表面,不愿相信太多人和事,很多事情都装在心里,不解释不沟通,内心封闭硬抗,“其实,大家内心生疑都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和理解。”杨莹说,原来处理问题时,她秉承着少说的原则,不去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认为这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但“花匠工作室”慢慢让她有了转变,在这里,她可以合理表达需求,而非指责和评判。“这完全是一间用诚心和爱心营造的心灵驿站。”杨莹说。
“用爱的语言表达,学会好好说话,把自身需求变为请求。”杨莹感言,监狱安排了心理专家为服刑人员授课,专门解决心理问题,每周开生活检讨会,说出自己的需求,了解对方的出发点,做到自我审视和包容他人,最终让彼此合理归位,和平共处。
“花匠工作室”里发生的故事很多,副监区长李玉坤用耐心、爱心专注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辅导,青年民警杜金萍用剪纸、舞蹈的方法磨砺服刑人员的心性和意志……“花匠工作室”发起人警察罗云琳一直潜心研究非暴力沟通,致力于将非暴力沟通运用于罪犯教育改造中。“一棵树动摇另一颗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她看来,“花匠工作室”不仅改变了服刑人员,也深深地影响着监狱警察。(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