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天管地管空气的环保卫士
——记重庆市江北区公安分局治安支队民警王继超
抓捕污染环境嫌疑人
检测空气、水、土壤中化学成分,发现环境异常,揪出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以刑法、环境保护法为依据,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这就是江北区公安分局治安支队民警王继超的工作。他经常这样自嘲:“我的工作就是管天、管地、管空气。”
“其实,我在警察学院学的是战术与指挥专业,是十足的半路出家。”尽管已是环保战线响当当的能手,但王继超仍十分谦虚,“做我们这个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基础打底,我必须夜以继日地追赶,才能确保发现每一丝异常,拿准每一毫证据。”
得益于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2018年打击污染环境犯罪工作中,王继超带领江北区公安分局治安支队环境保卫案侦小组成功破获环境污染案28件,其中,关系长江流域环境污染犯罪案件22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5人。
只身潜入黑作坊取证
碰见嫌疑人巧妙脱身
“若空气中弥漫着化学气味,河床沿岸水质浑浊,那么所有沿河的生命都将受到影响。”王继超说,所以千万要遏制这种情况发生。
2018年7月19日,江北区公安分局治安支队接到群众举报,长江流域分支一河道沿线地段,近期常有难闻的气味,水也总是黑乎乎的。
“有问题!”王继超和同事赶赴现场调查,沿着河道一路寻找线索。难闻的气味越来越浓,在一处非常隐蔽的地方,有个暗道小口,黏稠的黑色污水正呼呼往外冒。王继超立刻现场提取部分水质样本进行检测,在黑色的污水中发现有害物质。
顺藤摸瓜,根据排放黑色污水的暗道,王继超一路仔细探查,找到了源头,是一个隐藏在偏远村落里的黑作坊。黑作坊以收购废品打掩护,偷偷制作杯子、筷子等一次性用品,谋取利益。
经探查,王继超发现,该黑作坊的工人白天休息,凌晨一二点开工,天一亮就停工。工人还会轮流把废水倒进一口高5米的池子,囤积三四天,等四下无人,再由几名工人用抽水泵把池子里的水排到暗道中,继而流入河道。
黑作坊一日不关停,长江生态就一日有威胁,王继超知道,情况紧急,不能拖。于是,他利用白天工人休息的间隙,只身潜入黑作坊,到储污池提取废水样品,拍照记录,固定证据。
“你是谁?在这里干什么?”王继超正要离开黑作坊时,一名工人突然从二楼下来。此时如果暴露,不仅可能前功尽弃,甚至自己也会陷入险境。
四目相对,气氛渐渐紧张。王继超嘿嘿一笑:“兄弟,我是来看房子的,你们这个厂房租不租?”“不租不租,快出去,莫到处乱逛。”工人听后放下戒备,急忙将王继超赶出黑作坊。
从村子出来狂奔了几百米,见到接应的同事,王继超才长舒一口气。“成了!”收集到证据,警方以最快的速度将黑作坊捣毁,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罗某、炳某,收缴了工业颗粒破碎机、抽水泵、塑料管等多种作案工具。
环保案件也需要斗智斗勇
警察管环保要怎么管?很多人觉得,无非就是查查污水、弄弄垃圾的气力活。王继超却说,侦破环保案件和治安、刑侦一样,都需要斗智斗勇。
王继超侦破的最近一起案件,便是郭家沱荒山上的废弃油漆桶非法倾倒案,上千个、共计16吨的废弃油漆桶,被倾倒在荒山上,油漆、固化剂、稀释剂等国家明文规定的危险废物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随着降雨,它们可能污染土壤、流入地下水,更可怕的是,附近有一处饮用水取水点,一旦水源被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王继超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联系专业的危险废物处置公司,将所有废料转存到安全的地方进行保管。第二步则需要锁定废料的来源。然而,不法分子选择的倾倒地点十分偏僻,附近道路上没有监控摄像头。
废料哪儿来的?什么时候倾倒的?一系列疑问都没有答案,侦查一时陷入僵局。
“从油漆桶上面,能不能找到线索呢?”盯着堆积成山的油漆桶,王继超突然有了灵感。但这些油漆桶大多被污染、损毁严重,桶面的标识根本无法辨认,怎么办?他想到,用化学试剂,可以将油漆稀释、清洗掉,不妨一试。
于是,王继超和同事们跑到堆放废料的地方,戴上手套,用试剂对上千个油漆桶一一进行了清洗。几名民警花费了两天,双手全部沾满了化学药剂和油漆,才将所有油漆桶清理了一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综合了从多个油漆桶上得到的信息,锁定了油漆的品牌、生产日期、批次编号。顺着信息,警方第一时间找到了油漆的生产厂家。根据厂家的销售记录,四川一家喷漆企业购买了该批油漆,有重大作案嫌疑。
经过调查,他们一举锁定了该喷漆企业负责处置危险废弃物的徐某。起初,徐某还强言狡辩,妄图推卸责任,但在王继超等办案民警提供的确凿证据面前,他很快交代了自己的犯案经过。
原来,该企业原本一直委托一家专业机构处置危险废弃物,处置成本每吨超过8000元。而去年9月,徐某经人介绍找到了江北区的张某,张某声称可以将废料“处置妥当”,而每吨价格仅2000元。徐某认为有利可图,给公司报价每吨4000元,与张某达成了协议。
随后,张某找了两辆货车,从该企业拉了16吨废料到重庆江北区,选好一处荒山进行倾倒。哪知道这么快,便被警察顺藤摸瓜找到了自己。目前,此案已移送检查机关。
认真剖析案件每一个细节
获评江北警方“破案能手”
“学习的是战术与指挥专业,却办起了环境污染案,你有没有打过退堂鼓?”面对着这样的问题,王继超说道:“既然组织让我办这类案件,就是充分相信我。不办好,交不了差,我也饶不过自己。”
的确如此,每一件环境污染案,王继超都用心去查,认真剖析每一个细节,从样本中提取危害物质成分作为证据,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刚开始办环境污染案时,因为不了解物质成分,一时大意,王继超触碰了油桶上残留的化学物,该物质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不可降解性,还好及时用消毒水洗掉,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这样的亏只能吃一次,不仅是我,是所有的办案人。”自这次之后,王继超就养成了勘查之前重要事情说三遍的习惯,和他办案子的同事,谁要是没有做好安全防护进入现场,他都会盯着不停地“唠叨”半天。
因为工作的专业性,王继超常常需要连续几天查资料、查文献,还需要不停地进行勘查实验,还原当时的犯罪行为,加班已经成为常态。作为青年民警,全力以赴使他迅速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我爱我的家乡,爱她就是要保护好她。”为了早日抓到嫌疑人,掌握犯罪证据,他在山林里一蹲守就是十天半个月,蚊虫肆虐也得咬着牙忍着。他放弃陪妻子和孩子的时间,放弃节假日休息赶往现场勘查,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在疑难案件中抽丝剥茧,缜密侦查,深入挖掘。
要做好环保案件,紧靠公安机关的力量远远不够。工作中,王继超一方面积极主动联合辖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策动联合执法,另一方面建立相关协作机制,集约作战,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发现和打击一切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
今年35岁的王继超,干公安工作已有12个年头,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个人嘉奖4次,还被评为了江北区公安分局“破案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