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这些梗,只有刑警才懂

2019-04-30 16:01  来源:“此城此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刑警拍的照片,没有灵魂

  在我当刑警的那个年月,我是队里除了技术员外第一个玩单反的人。

  单反是那个年代的稀罕货,在刑警队里却不缺,因为技术员们勘验现场,必定要拍照记录现场、固定证据。最初,我很崇拜会用单反相机的技术员,比如闭着眼睛就能说出光圈快门的数据搭配,比如在暗室里冲洗出案件的点滴。

  看完现场后,胶卷马上要送去冲洗,所以每到这个时候,谌局总会说还剩几张底片,别浪费,我给大家拍个照吧。其实大家并不怎么情愿,因为刑警队的相机,记录的要么是光怪陆离的犯罪现场,要么是血腥暴力的伤口尸体,虽然大家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这种霉头还是不想去碰。

  待我玩转单反后,我大言不惭的自封“公安局最会拍照的人”,我和技术员最大的区别是我的技术是拍活人练熟的,而他们是拍死人出身的,他们拍的照片是没有灵魂的。

  刑警确实不会拍照,他们不讲究黄金分割,主次不分的构图方式还原了最真实的犯罪现场,他们拍照不讲究光影虚化,毫无艺术感可言却记录了最细微的蛛丝马迹。发掘真相、涤荡黑白,原本就不是件诗情画意的事情。

 

  刑警破案,一念之间

  没有一团和气,没有一言堂,没有什么警种的案情研究的氛围能与刑警相比。刑警队有个非常好的传统,越是疑难案件,越要开会研究,不管是满杠满花的冒号还是一毛一的菜鸡,都要轮流各抒己见,发表对案情的看法。

  这是年轻刑警最难熬的时刻,很多人都在嘀咕,特么你们这些经验满满的老前辈把该说的全说了,还要我们这些菜鸡说个鸡毛啊。若干年后你会发现,疑难案件的案件研究,80%的发言说的全是重复的废话,大家都在等待某个人突发奇想的灵光一现,用来捅破满天的阴霾。

  记得多年前的一起抢劫杀人案,我们一帮人住在一个小山村里,每天拉网式的排查,近两个月的侦查让人绝望。案情研究了无数次,大眼瞪小眼,在最后一次,谌局说要传唤审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他的理由是前期工作相当扎实,这个人是目前纳入视线的调查对象里最符合嫌疑人定位的。这让我们一众侦查员慌的一逼:那个少年我们接触了多次,找他调查时,他几乎是扒在张老倌的肩膀上看着他记录材料,如同在长辈面前的放肆。少年虽顽劣,看上去却正常自如,如果说是他作案,打死我都不会相信,更重要一点,没有任何证据。

  领导说要审讯,张老倌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我则老狐狸一般保持了沉默。最终,负责审讯的张老倌仅半个小时就走出审讯室报喜。

  疑难案件的侦破,也许来自于侦查经验的累积,也许来自于良好的现场感觉,也许来自于对基础工作的自信,也许来自于天马行空的一念之间。

 

  刑警审讯,看缘分

  外人觉得审讯工作很神秘,在媒体报道中,往往会出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政策攻心”等字眼来形容警察的审讯工作。很多人问我,交待了就是死路一条,刑警是如何让那种杀人犯开口的?只要老子不开口,警察就拿我没办法?真的会在胸口垫本厚书拿锤子往死里锤吗?

  打人是不可能的。越是大案件,刑警越是慎重,需要拿下真实表达的口供,用来固定各项证据,而不是被迫之下牛头不对马嘴的胡编乱造。我更愿意把审讯比做一个类似于传销洗脑的过程。你反复把自己的观点变着法子灌输给对方,直到对方认同你的观点,最终让他们觉得坦白交代才是唯一出路。当然,这种洗脑可不是空谈大道理和法律政策,比如我在重要的审讯之前,会充分调查了解对象的成长轨迹、生活经历、社会关系、性格爱好等等,对嫌疑人有个很立体的了解,在审讯时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武器,来搜索嫌疑人心理防线的软肋。

  有时候胜利也会来得猝不及防,比如某次中秋节的审讯,双方对峙词穷,我找不到僵持之间洞穿对方的临门一脚,无聊时随意用手机放了一首王杰的《回家》,没想到这个杀人后潜逃多年的男人听后泪流满面,哭过之后交待得彻彻底底。

  在刑警队呆久了,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凡是重要对象的审讯,初时往往会派出几波民警,如果嫌疑人相对愿意与其中某个民警交流,或者明显的表现出对某个民警的信任,那么这个民警将成为主审民警,不到万不得已,领导不会考虑换将,因为他是最有可能撬开嫌疑人嘴巴的那个。

  坐上审讯席的C位,是每个刑警的荣耀,胜过立功授奖。


法治三分钟|没看错!吴京、黄渤、沈腾、韩寒坐...

系列专案侦破后,电影高清盗版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近期热映的院线电影均未发现被高清盗版情况。

获刑20年!湖北孝感“虾霸”的江湖末路

近期,孝感市孝南区人民法院对李磊等18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进行公开宣判。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刷屏了!儿子日记惹哭硬汉老爸,不止是感动……

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