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监狱官方抖音号以一段取材于吴家洼监狱服刑人员练习瓷刻的短视频引来了1800万+观看和近80万点赞的超高关注。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对监狱开展瓷刻教育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段短视频中服刑人员敲击瓷盘的画面,是他们在改造生活中积极习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的真实写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瓷刻中的救赎之路。
吴家洼监狱与瓷刻的故事
2017年,为进一步深化监狱文化改造和产学业一体化工作,地处苏北的吴家洼监狱主动寻找社会矫治资源,让服刑人员能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改正恶习,学有所成,更好更快地完成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工作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监狱成功引入大丰瓷刻这一江苏非文化物质遗产习艺项目。从此刻起,服刑人员们与这门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授课老师简介
近年来,陈银付大师制作的大丰瓷刻作品正式走出国门、走向海外,获得广泛赞誉和越来越多人的喜爱。2016年4月12日,陈银付大师代表江苏参加伦敦书展,他创作的《麋鹿王》瓷刻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乌邦寺庄园;2016年10月,“苏风艺品”澳门国际文化艺术品展览会开幕式在澳门举行,他的瓷刻作品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代表性作品参展。
“千百次敲击才能换回一缕银丝”
授课老师教授零基础学员瓷刻基本技术
瓷刻艺术成品
在服刑人员首次学习瓷刻的课程中,授课老师形象地说到:“在制作艺术品的过程中,我们的行话是瓷盘中人物的一缕银丝都需要千百次敲击,既然来学了,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这是磨性子的活儿。”
这句话给在座的每名服刑人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完成作品前的千锤百炼原来是相隔千山万水的距离。当他们拿起小锤真正刻画时,乒乒乓乓的敲击声和不可更改的习艺属性都是他们入门时面对的最大困难。如何跨过这些坎,迷茫和放弃成了大家普遍的想法。
“慢慢来,用心学,我一个一个手把手教”
耐心琢磨具体细节
认真思考如何入手
在几次授课看到服刑人员犯难的表情时,授课老师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教好的想法,他经常说:“慢慢来,用心学,我手把手教,只要肯花心思,一定会有进步的。”
点、线、面、镂、凿、划六种技法在老师不厌其烦的演示和传授下,逐渐慢慢融入了学员的双手中。他们在不断的敲击中熟悉着基本功,用不同节奏,锤、刀相击,在相击的过程中,击打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在瓷面刻崩出一道道清晰可见的痕迹来。
这些日积月累的成绩伴随的是汗水和努力,是他们在方寸间以刻刀为笔,以瓷盘为纸书写着新的人生之路。
“我感觉自己的努力值了”
浸透汗水的首个作品
在老师指导下准备尝试上色
民警参与艺术指导
在距离服刑人员第一次习艺十个月后,他们中的佼佼者顺利完成了用黑色盘刻制的影雕作品——雄鹰展翅。从零到一,这些大墙中的学员们由最初的茫然正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一名服刑人员这样说到:“一开始嘈杂的敲击声让我根本静不下心,纯粹是硬着头皮在努力,但看到第一幅作品完成时,这种喜悦的心情是任何事都代替不了的,我感觉自己的努力值了。”
在授课老师和指导民警不抛弃、不放弃的支持下,他们有人尝试着学构图,有人能独立刻出故事,更有人向最难的上色去挑战。
陶瓷上绣花的艺术境界或许真会在他们的敲击中化为现实。
“希望你能继续学上去,瓷刻真的能改变人生”
第一次毕业典礼
简单而充实的习艺展示柜
刑释前再次好好看自己的作品
近期,瓷刻班即将有第一名服刑人员回归社会,重新踏上人生的拼搏之路,为此,在指导民警的提议下,第一次毕业典礼就这样开始了。
服刑人员在拿出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后喜悦地留下了合影,大家在发言环节畅所欲言,或思考,或感恩,或畅想。而授课老师这样对毕业学员说:“你很努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继续学下去,会改变你未来的人生轨迹,希望你能真正认识到努力是有回报的,坚持下去,加油!”
授课老师的寥寥数语,即实在,又温暖。他们的未来之路,会因为小小的瓷盘发生巨大的变化吗?
我们相信,不只是变化,更是幸福的彼岸!
尾言
而瓷刻是落实"五大改造"中的一个缩影,全体吴家洼人相信,随着产学业一体化、艺术矫治、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服刑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路上越走越顺,活出别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