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从政法机关干部到扶贫“第一书记” 女儿说他身上一股烂花生的味道

2019-04-12 16:04  来源:重庆长安网  责任编辑:赵利丽
字号  分享至:

原标题:榜样 | 从政法机关干部到扶贫“第一书记”:我就是白石人



他是扶贫白石村的“第一书记”

也是爱摄影爱生活爱家的八零青年

(新的一年,杨懿和村民们一起投身新的征程)


    2017年12月,按照组织安排,重庆市司法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杨懿被选派到重庆市深度贫困乡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担任第一书记并兼任驻村工作队长。

    从政法机关干部到扶贫“第一书记”

  我就是白石人

  2017年12月22日,天已黑透,夜色笼罩下的村子灯火昏黄。新任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的扶贫第一书记杨懿,打着电筒来到农家院坝,宽阔的坝子上已围坐了四十多人,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杨懿身上。

  第一天上任的杨懿明白,为了今后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他必须在今晚通过村民们对他的“面试”。


  “杨书记,我们啥子项目都没得,没得钱我们怎么脱贫?”

  杨懿从容应对:“要是大家伙什么都有,我就得打道回府了。现在正是我们的大好时机,党委政府修的两条大公路就是最大的项目,我们最先受益,只要大家暂且放下担忧和猜测,抓住机遇,我们一定能成功脱贫,人人奔小康。”

  见村民们半信半疑,杨懿开始举起了例子:“就说武隆仙女山的开发,最初的时候武隆也缺乏资金,但是集中力量先把公园搞起来,这才有了仙女山镇和后面衍生的一系列开发。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村也要正视这种客观规律。大家要抓住扶贫带来的发展机遇啊!”

  “那杨书记,你觉得我们村哪里可以开发出来吗?”

  “发展的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路子。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以后我跟大家多的是相处的时间,大家可以随意考察,看我是不是个只会说大话的人!”

  两个小时后,在杨懿的口干舌燥中,白石村民们渐渐平静下来,选择了暂且相信这个很会讲道理的第一书记。

  安抚好村民们的担忧与怀疑,已是夜深人静。

  杨懿辗转难眠,他在思考,扶贫工作到底要怎么展开?

  根据多年的经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招商引资,通过外来输血带动内驱。杨懿发动所有的人脉找来了四个企业家,几人在村里走了一圈,企业家们就摇头:“杨书记,不得行呀。你这里山这么陡,土地又贫瘠,发展不了大规模的农业,搞养殖又有生态红线,离城里又这么远,哪个投资都恼火。”

  企业家们离开后,杨懿明白了招商引资有困难,快捷的路在白石村走不通。

  他干脆自己琢磨起来,看能不能在现有的传统农业基础上提质增效,闯出一条新路来。

  发展的意愿和信心比金子还珍贵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杨懿对村民提出白石村脱贫新思路:“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厅四美’白石,我们后坪乡是世界遗产地,虽然我们村没有景区资源,但是我们村是这个旅游目的地的入口,是整个后坪乡核心资源的客厅。可以搞通道经济,经营客厅优势,发挥配套功能,走自己的道路。”

  有了奋斗目标,却发现村里都是妇女、老人,能人、劳动力却严重不足。杨懿往自己建立的“他乡白石人”群里连发几条信息,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鼓励外出打工的白石人回乡创业。

  “你好,我们想回来创业。”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开始有人试着与杨懿联系。杨懿非常高兴能有青年人回来反哺家乡,立即与对方加了微信开始交流。

  夜里,杨懿写好工作日记,想起之前联系他的年轻人,点开朋友圈,正好看到对方的新动态:“他乡安放不下灵魂,家乡安放不下肉身”。看着年轻人的这条朋友圈,杨懿百感交集。

  “杨书记,你是个做实事的人。我们相信你,我们决定回来拼一把!”一段时间的交流后,三个年轻人决定回乡。

  杨懿郑重地对三人说:“你们能回来,我很高兴。但我希望你们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搞农业风险大,创业得吃苦,你们要慎重选择。”

  2018年盛夏,三个年轻人回到了白石村,在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后,决定把高山苕粉作为主攻方向。

  看着这几个重回农村的年轻人,杨懿为这个创业团队取名“农伙子”。他对这个新生的创业团队,爱之深扶之切,带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般考量,“白石村扶贫,需要能人探路,带动贫困户干,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没有人愿意投资,就培养这些年轻人自己去尝试、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个年轻人都是创业新手,杨懿自己也在扶贫道路上学习摸索。选择种红薯,三人是综合考虑决定的。武隆苕粉好、好在高山,而后坪高山种红薯历史悠久、老百姓经验丰富、气候土壤适宜,其传统土家族工艺可以赋予苕粉独特的风味。杨懿觉得这个项目因地制宜,带动贫困户种点红薯,难度不大短平快,只要提高传统工艺品质,有一定带动性和品牌开发价值。

  为了帮助他们创业,杨懿发动自己的人脉,联系到了重庆餐饮知名品牌“汇山城火锅”老板钱先生,专程来为年轻人上了一堂创业指导课,并在网红火锅店试卖助销。为了解决红薯品种研发的问题,他又特地找来政法委扶贫集团的农业专家,对年轻人进行指导。


(高山苕粉)

  2018年,“农伙子”共收贫困户10万多斤红薯、成功售出1万斤苕粉,三个年轻创业者也自己总结“红薯品种如何选择、与贫困户的订单种植如何发展、加工环节如何控制质量、销售渠道如何建立”等经验,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今年已和贫困户签下订单,并免费提供新品种的红薯苗,带动了一批薯农传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工艺。

  农村发展,关键在人。看到三个年轻人开始上路,杨懿感到欣慰。

  同样的惊喜还来自另一个团队“傻萝卜”。曾在尼日利亚打工的贫困户黄光全,将村里剩余劳动力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和劳力入股,抱团发展种植生态萝卜。“只要是群众内生动力想搞发展,就应该大力支持”,杨懿给村干部订下了这条“军规”。争取政策,争取资金,联系销路,杨懿和村支两委一起帮他们想办法。


  46岁的贫困户张素学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这位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妇,养育着两个儿子,赡养着因病卧床的母亲,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她身上,生活非常拮据。她加入到傻萝卜合作社团队,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努力改善家庭的困境。她说,“我就是一个农民,没学问没手艺,唯一擅长的就是做农活,守着家门口做工,比外出打工强得多。现在党的政策好,司法部门的同志又对我们很关心,自己努力创业,这日子就有盼头。”2018年底,张素学以往那个略显寒酸的房子翻新了,这个曾被命运压弯了腰的普通农户,终于露出了淳朴的笑容。


  虽然由于地利条件差,劳动力成本高的原因,2018年“傻萝卜”盈利并不可观,但这个由“见过点世面”的村民带头,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组成的团队毫不气馁,他们说,创业就有风险,关键是总结出了经验。今年他们集体讨论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做好了来年再战的准备。

  “发展的意愿和信心比金子还珍贵”,杨懿说,“看着村里贫困户们干劲十足,对未来充满期待,自己吃再多苦都甜。”想起第一晚的“面试”,他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让一让”人民调解室

  随着经济发展和项目投入,村里的矛盾纠纷也相应多了起来。家长里短的纠纷和发展带来的“烦恼”,让杨懿十分揪心。为此,杨懿决定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在白石村成立了“让一让”人民调解室,提出三让精神,为村里的和谐发展做好法治保障。

  贫困户李天华就在调解室解决了人生路上的重大隐患。

  李天华最近收到消息,得知离家多年的妻子目前的所在地,他怒火中烧,联系上自己的几个朋友,带着棍棒和绳子就想立刻把跑掉的妻子捆回来。

  得知消息的杨懿急忙赶来阻止,劝他:“天华,不要着急,我先找个人一起商量下这个事情。”李天华听杨书记有帮自己的意思,立刻就跟着杨懿来到“让一让”人民调解室,杨懿和法律援助律师杨涛一起,跟李天华交流分析,当初妻子为什么会弃他而去?

  在律师的法律知识科普下,李天华明白了,自己原本的打算是多么荒唐,而且妻子离开是因为他挣不来钱养家,李天华也为此沉默不语,不再闹腾。

  在农村,村民缺少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的匮乏和思想精神的贫瘠,也是致贫的原因之一。而法治是杨懿的老本行。他认为,法治扶贫可以构建良好的基层治理框架、是扶贫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给村民普法,杨懿专门请来资深律师,不仅开展公益普法和维权援助,也为村里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从事过多年公司破产清算工作的执业律师,一眼看出村里集体企业和几个创业团队管理机制的缺陷和法律风险,于是帮助制定了合理的组织框架,为优化生产经营提意见建议,为经济合同的签订把关护航。

  扶贫开发注入大量“血液”,而法治就像提供支撑保护的“血管”,在基层治理和推动发展中作用不可替代。对此,杨懿又积极开展民主法治创建和实践,积极探索法治扶贫的经验。

  看着村里的氛围越来越融洽,杨懿夜里睡觉也越来越踏实了。

  一个人的两个“家”

  去年10月份时,杨懿接到妻子的电话,妻子在电话中焦虑地说:“妈查出白血病了,你好久回来嘛?”

  当时白石村的工作正是离不开人的时候。杨懿紧握着电话,安慰妻子:“快了快了,等扶贫工作上正轨就好了……”

  挂掉电话,杨懿再度陷入了辗转难眠中。不能抛下才开了头的白石村,也不能不管家中亲人,杨懿只有两头兼顾。好在岳母的病情正处于初期,治疗效果比较稳定,杨懿心中稍有安慰。由于长期不在家,十岁的女儿在作文中写到,“扶贫爸爸被工作吃了,身上还一股烂花生的味道”,“虽然爸爸不回我们小家,但他是在为扶贫的大家”。看着女儿的抱怨和理解,杨懿心中充满愧疚和感动。

  村里有一群因各种原因致贫的孩子,其中一个娃才11岁,父亲坐牢、母亲丢下他离家,他跟爷爷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第一次见到杨懿时,这个孩子毕恭毕敬地鞠躬,看得人心酸。没有父母疼爱的他,除了要忍受贫穷,还要忍受孤独。

  因父母罪错致贫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杨懿感叹到,虽然这些孩子的父母在接受惩罚,但他们依然值得被疼爱。于是,他想方设法帮助这些贫困孩子,联系市司法局团委为其学习提供资助,让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对其进行辅导、提供亲情关爱。

  村民们也被他的善举打动,纷纷赞他:“杨书记,你是个善良的好官!你的白头发都是为白石村操心生出来的。”

  今年春节时,在家过节的杨懿接到了白石村李天华打来的电话,两人开起玩笑。

  “你一天就知道‘骚扰’我。”

  “我是要经常骚扰下你呀,有困难找书记嘛。嘿嘿,其实我今天是跟你说个正事儿,我要去重庆打工,都联系好了,开年就上去。先攒点钱,把屋里房子弄好点再去接我媳妇。”

  “对了哟,你能这么想就对了,自己在外好好干,家里有困难我帮你。”

  春节过完,杨懿又准备回白石村,与村民们一起奋斗。临走前,妻子送到门口,说:“照顾好自己,早点回来。”

  杨懿看一眼镜子里自己黑了不少的模样,安慰妻子:“快了快了,今年白石村发展会比去年更好,变化更大。”

  对杨懿来说,扶贫白石村不仅仅是一份组织交办的任务。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他跟着大家一起抓生产,调纠纷,带着大家修路创业,真正成为了一名白石人。“努力在无望的大山里开出希望的石头”,这是他微信号“山居白石”的签名,也是他作为白石村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