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陈桂华,1998年参军入伍,2009年转业从警,成为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的一名特警。不过,他这个特警擅长的不是舞刀弄棒,而是追逃。多年来,先后有361名在逃人员被他抓获归案。
难逃“鹰眼”
其实,由于陈桂华工作的特殊性,他并不为人所熟识。
认识陈桂华很偶然,是由于他抓获了一个潜逃18年的命案在逃人员。他又一次成为当地公安系统的“名人”。
犯罪嫌疑人吴某18年前结伙持械殴打他人致死后,改名换姓潜逃外地,如今已成为一家连锁集团下属酒吧的行政副总经理。然而天网恢恢,他最终还是“栽”在了南通特警的手里。
2001年2月18日晚,20岁的吴某与朋友黄某、陈某等6人在福建省连江县某迪吧玩,与姜某等3人发生争执。之后,吴某等人持西瓜刀、镀锌管对姜某3人进行殴打,致使姜某死亡、其他2人受伤。事发后,除吴某外的其余5人先后被警方抓获,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等刑罚。2002年4月,福建连江警方对吴某上网追逃,但由于吴某潜逃在外,行踪不定,警方一直未能将吴某抓获。
多年过去了,去年8月,陈桂华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租住在南通市区任港街道的湖南籍男子蒋某与在逃人员吴某相似度较高,于是,他联合辖区任港派出所民警展开调查。通过多月摸排走访,陈桂华得知蒋某在崇川区某酒吧任行政副总经理,负责安保工作。随后,陈桂华与福建警方取得联系,两地协作,最终确认这个“蒋某”就是潜逃18年的吴某。今年2月22日,陈桂华带领抓捕队员将吴某成功抓获。
当吴某被抓获的那一刻,他自己十分惊讶。这些年,为了隐瞒身份,他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没敢吐露实情。
“不管他藏多深、跑多远,总会露出马脚,只要仔细留意各种细微的线索,就能把他揪出来。”陈桂华说,他对于潜逃18年的吴某的大数据分析,整整花费了9个月的时间。
单凭步姿揪出在逃人员
2017年1月,犯罪嫌疑人曹某冒充国家公务人员,在南通金沙、如皋九华等地流窜作案,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
曹某是“惯犯中的惯犯”,他的反侦查能力强,通常以步行、公交为主要出行方式,让警方难以追寻他的踪迹。一次,陈桂华终于在人群中发现了曹某的身影,不过,当追踪到南通市区板桥新村路口时,线索中断。
然而,陈桂华并没有就此放弃,经过实地走访,他发现路口车站后面有一个小店自家安装了监控,但是监控离车站较远,只能看到乘客的下半身。通过监控视频的反复对比,陈桂华凭借自己的经验,发现了一个常人不会注意的细节,陈桂华说:“人的步态姿势如同人的指纹一样各有不同,犯罪嫌疑人做贼心虚,他的步伐更加不一样。”陈桂华通过步姿、步伐,打开了本案的突破口,最终将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曹某一举抓获。
“你究竟有什么绝招?”面对发问,陈桂华说,绝招没有,经验有一条:贵在坚持。他说,自己常常一蹲守就是10多天,追逃工作要求他们必须能够耐得住寂寞,能专心做一件事,不放弃任何一条可疑线索,也因此多次创下一天连抓多人的战绩。
手机里全是在逃人员照片
别人手机里的照片多是岁月静好,而陈桂华的手机存储的照片全是在逃人员头像;在他家中书房的书桌上,放的也全是在逃人员资料。一有空,他就仔细翻看。一天天、一遍遍,盯牢、熟记、琢磨,从繁杂中细微辨别,让各种信息了然于心,从而练就了他超强的耐心。
加班加点对陈桂华来说是家常便饭。妻子说,陈桂华经常是接到一个电话或是一个信息拔腿就跑。今年元旦放假,正在陪妻子逛街的陈桂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在逃人员钟某很可能从外地途经苏通大桥回老家,他放下电话,立即赶到苏通大桥,与交警联手成功将在逃人员钟某抓获归案。
像这样的情形,陈桂华的妻子已记不清有多少回了,10岁的儿子也习惯了一个人在学校传达室等妈妈来接。“信息就是命令,电话就是号角。”陈桂华说,犯罪分子给自己的抓捕机会不是每时每刻都有,一旦有了,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是徒劳无获,也不能放过每一次机会。
陈桂华说,他最想做的事是陪孩子去趟西湖,给老婆做顿好饭。这个在其他人看来并不是奢望的奢望。
两年前,陈桂华的儿子放学回家说:“语文老师今天讲的《西湖》,让我们暑假去杭州看看,爸爸你带我去。”陈桂华想暑假有两个月一定会有空,就一口答应了儿子,可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抓逃任务,让他们父子俩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假期,让陈桂华成了一个“失约”爸爸。陈桂华长期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家中的担子基本上都在陈桂华妻子的肩上,培养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服侍赡养双方老人,妻子多年来无怨无悔支持他的工作,也因此荣获首届“南通最美警嫂”提名奖。
在陈桂华看来,之所以自己在追逃路上乐不知疲,就因为那份对警察职业的热爱,因为在他心中有一份强烈的使命感,从军人到警察,这份责任与担当从未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