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同事们眼里,张颖是个飒利爽快、刚毅顽强的“女强人”,而在服刑人员眼里,张颖又有着更多“角色”——有人把她当成“知心大姐”,有了烦恼愿意和她诉说;有人把她当成“人生导师”,心存敬佩,在她的带领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改造活动;还有一些年龄较小的服刑人员,把她当成了“妈妈”,久违的母爱让他们重塑信心。
从警24年来,张颖一直在监狱系统工作。2014年担任天津市杨柳青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后,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与这里的服刑人员打交道。杨柳青监狱是一个关押男犯的监狱。有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张颖,在工作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包容,教育、感化着服刑人员,促使他们努力改造。
她是“知心大姐” 帮服刑人员打开心结
“个别教育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育引导服刑人员,帮其打开心结,起到重要作用。”平日里,张颖定期对各监区个别教育谈话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力求将这项制度做实、做到位。同时,与监区、狱政等部门及时沟通,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掌握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
服刑人员张某因犯集资诈骗罪,于2014年来到杨柳青监狱服刑。2015年,在一次监区会见中,张某得知母亲因病去世的消息,情绪异常低落,变得少言寡语,还时常在监舍里发呆。
张颖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与其他民警一起对张某进行心理疏导。“你家里的事情我们也知道,只要你安心改造,总有重获新生的那一天……”经过两天的努力,张颖终于做通了张某的思想工作,打开了对方的心扉。
情绪稳定后,张某表示,“监狱和外面有高墙铁网阻隔,其实在我的心里也有堵墙,失去自由的环境让我更想封闭自己,但是您像亲姐姐一样关心我,让我感到温暖,我会振作起来好好改造!”
随后的日子里,张颖帮助张某发挥特长,调动他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如今,张某已经成为监狱演讲比赛、“柳青好声音”等活动的“骨干力量”。几年过去,张某不仅性格开朗了,而且因改造表现良好,还获得了减刑。像张某这样的例子,在杨柳青监狱还有很多,他们不仅认可张颖的工作,更把她当成了真心帮助他们的“知心大姐”。
她是“人生导师” 让服刑人员燃起对新生的渴望
自2015年开始,在张颖的大力推动下,杨柳青监狱每年都要举办“柳青好声音”演唱比赛,目的是丰富服刑人员的业余生活,促进他们好好改造,同时将比赛成绩和日常考核挂钩,从而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去年7月24日,20余名服刑人员家属受邀来到杨柳青监狱,观看第四届“柳青好声音”演唱比赛。在杨柳青监狱礼堂的舞台上,服刑人员邓某的一首《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引来现场服刑人员及家属的阵阵掌声。部分服刑人员家属还在现场倾听了服刑人员诉说对家的思念、对自由的向往,共同感受他们对过往的忏悔和对新生的渴望。
每一次成功演出活动的背后,都有张颖辛勤付出的身影。服刑人员周某告诉记者,从策划到彩排、演出,张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服装是否得体、舞台站位是否准确、演讲内容是否流畅等,她都要细致地检查。几年来,在张颖的策划带领下,“母亲节”演出、消夏晚会等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平日里,张颖还利用监狱内的有线电视网络,在节假日或暑期播放爱国教育影片,丰富服刑人员的生活;积极组织锣鼓队、秧歌队、舞狮队训练、演出,渲染节日气氛;开展艺术作品和改造誓词征集活动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她是“另一个妈妈” 助服刑人员走上光明人生路
去年9月的一天,服刑人员李某的脸上带着笑容,神采飞扬。这一天,他有了新的身份——高自考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
自2005年在全市监狱系统内率先设立高自考考点,杨柳青监狱已连续14年坚持组织狱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担任教育改造科科长以来,张颖鼓励服刑人员继续深造、自学文化课程,把刑期变学期,走“自考求知、自学成才”的道路。
有数据显示,2018年杨柳青监狱共有28人次服刑人员参加全国高等自学4个专业、95个科次的考试。其中,18人次取得了34个科次的单科结业证书。
谈到大墙内的学习,20岁就开始服刑的孙某感触颇多。孙某也曾被家人报以殷切的期望,但由于一念之差,在读大学时因诈骗获刑。失去自由后,孙某懊悔不已,他的母亲因为“恨铁不成钢”,甚至不愿来监狱探视儿子。
2016年“母亲节”前夕,杨柳青监狱准备开展“家属进大墙”活动。得知这一消息后,孙某特别渴望能和已经半年没有来探视自己的母亲相见。
“那段时间,我的情绪很低落,张科长知道后,与我母亲联系,将我积极改造的情况告诉了她……”活动当天,孙某终于如愿见到了母亲。母亲的鼓励让他下定决心好好改造,同时通过读书在大墙内圆自己未竟的大学梦。此后,看书学习成了孙某改造之余的必做功课。为了更好地帮助他,张颖专门买来法律方面的书籍,并安排法律专业的监狱民警指导他学习。
“在我心里,早把张科长当成了另一个妈妈。为了两个妈妈,我也要争口气!”三年时间,孙某不负众望,已经考过了十几科,如今还剩最后一科英语,他表示有信心在今年顺利通过。和孙某有同样想法的服刑人员还有不少,他们在学习上接受张颖的鼓励和帮助,正在重新走上光明的人生路。
张颖曾在一篇工作心得中这样写道:“当我面对那些失去自由、失去希望的服刑人员时,常常冒出这样的想法——惩罚不是最终目的,我希望通过这段改造经历,能让他们获得新生,重续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