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右手鼠标时而快进,时而回放,大脑飞快地跟着屏幕的转换思考着……
这,就是姚刚洋的日常工作。如果说刑事警察是和犯罪嫌疑人面对面地较量,那么他的工作就是一场“暗战”,虽然从未和犯罪嫌疑人有过正面交锋,却在每一个细微之处进行着较量。
32岁的姚刚洋,2015年8月进入公安队伍。2018年进入天津市公安局东丽分局情报技术支队一大队工作,负责分局大数据平台的管理和应用。
工作中,姚刚洋充分发挥公安大数据功能,在实战中锻炼技能,不断总结完善研判技巧,先后抓获在逃人员39名,仅今年以来就成功抓获各类在逃人员19名,为分局追逃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提供情报 尽职当好“幕后参谋”
姚刚洋充分发掘大数据平台的功能,把日常工作分为常态化工作和警情研判两方面。

“常态化工作,主要包括每天公安大数据线索报告、可疑车辆筛查、视频点位管理和巡查等;而警情研判工作,则分为及时研判和持续研判两块……”
姚刚洋告诉记者,大数据比对出信息后,他通常会迅速启动及时研判流程,嫌疑人是否在逃,监控画面中的体貌特征等研判信息,都会及时推送至辖区派出所,并通过视频监控与出警民警实时在线互动,做到及时研判、及时出警、及时核查、及时抓捕。
今年1月15日8点45分,姚刚洋通过公安大数据获得线索,在逃嫌疑人孙某与其同伙在辖区某医院出现。姚刚洋迅速开展信息研判,发现二人均为山西省人,2018年3月份因涉嫌诈骗被当地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姚刚洋通过视频追踪、“接力调查”,成功锁定了在逃人员的行踪。
“8点50分,二人从医院南门乘坐出租车离开,沿津塘公路与跃进路交口右转至汇海南里方向,最终在东丽区嘉春园小区附近下车……”其间,一些视频监控点位匮乏,无法通过视频继续追踪,姚刚洋整合多种信息资源,在精确锁定了嫌疑人的暂住地后,迅速将信息报告领导。
1月16日上午7时,根据姚刚洋提供的情报,办案民警在嘉春园小区将两名在逃嫌疑人成功抓获。
以车找人 10小时助力破案
今年1月23日13许,通过公安大数据获取到线索,一河北籍追逃人员周某曾在辖区某菜市场出现,姚刚洋通过研判发现,该男子因涉嫌诈骗,在三年前被河北警方上网追逃。
通过大量技术手段分析,姚刚洋发现嫌疑人周某曾有一条车辆违章信息,车牌照为津G开头的小货车。结合此线索,姚刚洋立即对该菜市场入口点位视频进行调阅,在连续侦察未能取得实质进展的情况下,他决定扩大监控搜索范围。

“通过查询发现,该车近期一直在某小区一带活动……”将有用的视频资源调取回来,姚刚洋坐在电脑前10个小时没有动地方,反反复复查看,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成功缩小了嫌疑人活动区域。
1月24日下午15时许,辖区派出所民警在该小区发现了嫌疑车辆,后经蹲堵将在逃人员周某成功抓获。本案中,姚刚洋的研判成果,为顺利抓获多年在逃人员提供了强力支撑。
深度研判 十年命案逃犯落网
今年1月31日11时许,公安大数据预警,界内出现一名与在逃人员郑某高度相似的男子。
收到预警信息,姚刚洋迅速开展初步研判工作,发现该男子与郑某非常相似,是2009年陕西警方上网追逃的重大命案在逃人员。
姚刚洋立即将此情况向领导汇报,并迅速与无瑕派出所联系,在对该警情研判的同时与办案民警进行视频互动,11时20分左右,嫌疑人落网,从预警到抓获嫌疑人用时仅20分钟。

审讯中,该男子坚称自己是在逃嫌疑人郑某的亲弟弟,拒不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
姚刚洋在获悉这一情况后,迅速对郑某和其弟弟的信息进行数据比对,发现二者差距较大,且郑某的亲弟弟一直在南京和沈阳等城市活动;姚刚洋还查询到郑某在天津有车辆违章信息,该车一直在东丽区活动;与此同时,与陕西警方取得联系后,也掌握了大量证据……
在铁证面前,郑某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逃犯身份,这起悬而未决长达10年的案件至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他脑子灵活、工作效率高,是名副其实的逃犯克星”,这是队里领导、同事对姚刚洋的评价。谈及今后的工作,姚刚洋表示,虽然奋战在幕后,但是这一岗位很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参战民警提供精准线索,让他觉得工作很有意义,也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