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桌、一台电脑、一副老花镜、一叠纸和笔……在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下简称“黄浦法院”)的一间不起眼的房间里,几年来,侯怡玮、姚世春在这里工作的几代立案法官,凭借着这些简单的设备,通过12368诉讼服务平台,接收并处理了逾4万件网上立案申请。
这些立案申请有些来自律师,也有些来自当事人。有些证据齐全,也有些材料尚需补充。但它们拥有共同的特点,即在其申请过程中,申请人被最大程度从繁琐的办事流程中解放出来。
网上立案为何拥有如此神奇的能力?立案法官又是如何将繁琐的立案流程,简化至只需轻点鼠标或荧屏即可完成的操作?近日,记者跟随立案法官办公,尝试寻找和体验了他们工作中的“魔法”以及不易。
▲办公室里尚待立案的一摞摞材料
立案法官的“法宝”
如今,56岁法官姚世春,是黄浦法院网上立案办公室的主要使用者。她每天坐在电脑前长达8个小时,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脑荧屏,审核着一份份来自12368诉讼服务平台的网上立案申请。
系统内的一组数据描述着她的工作量:在办案件360件;当年已办案件2125件。
得知记者来体验立案法官的日常工作,姚法官首先向记者祭出了两件“法宝”:老花镜以及护眼营养品。
▲法官的“法宝”之一
这个工作要一直盯着屏幕,核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眼睛不好是不行的。
姚法官说。
纸和笔也必不可少,一个普通立案申请,都有可能伴随着十几份证据材料,想要将这些证据材料间的逻辑关系整理清楚,少不了纸和笔的帮忙。
一本起了毛边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姚世春放在手边的工具书。“时代发展太快,我们所接触到的案件种类又太多太杂,时常翻书学习很重要。”姚世春说。
除了这些外,桌面上还有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计算器、以及一台办公电话,姚世春说,这些设备,是从事网上立案工作的必需品。
说话间,姚世春的手机发出短信提示音。“这是网上平台发来的提示短信。”姚世春说,她的手机号和平台绑定,一旦有当事人通过外网发起网上立案申请后,平台会通过短信提醒立案法官,一般在半小时内就要作出答复。
▲姚法官绑定平台的手机响了
为数万人提供方便
网上立案,说白了就是想办法为当事人提供方便,尽量让他们减少跑到法庭窗口办事的奔波。
姚世春说。
为了能够让记者理解这个概念,姚世春点开几个她已经审核过的申请,举起了例子。
“这是一个离婚立案申请,申请人目前的居住地在北京。”姚世春说。“立案申请中写了很多内容,但你仔细看一下,这个诉讼请求为要求撤销判决,同时再次判离婚。”
在查找过申请人此前的相关判决后,姚世春得出结论,立案申请人的目的是上诉,而非重新立案。为此,她特意与申请人进行了电话沟通。
看到这个立案申请后,我就打电话和申请人沟通了其具体想法,问清其的目的,再给出建议。”
姚世春说。“像这样的沟通,仅靠网上回复是很难完成的。”
再比如说,有些申请人的材料中,会忘记填写组织机构代码。我就会用另外一台可以与外网相连的电脑,查一下他们的组织机构代码。这样可以避免给申请人增加更多工作。”姚世春说。
通过仔细的审核申请材料,准确的判断案件是否符合立案条件,以及是否需要补充材料,立案法官以网络为媒介,可以迅速高效的回应大量的立案申请,让申请人无需特意跑到法院,即可完成立案申请程序。
据统计,2018年全年,黄浦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35777件,其中通过网上立案受理11765件,占比32.88%。
这个数字的缔造者,几个月前刚离开网上立案岗位的资深立案法官侯怡玮告诉记者,对黄浦法院这样地处市中心的法院来说,立案大厅面积相对较小,网上立案在方便当事人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分流了立案大厅的排队人流,缓解了现场立案的压力。
▲资深立案法官侯怡玮为记者演示网上立案流程
经验、耐心、眼力缺一不可
见到记者已经对网上立案服务有了基本的概念,姚世春法官决定挑选一个申请,让记者实际操作体验一下。
“这份立案申请我已经仔细看过,是相对简单的。”她安抚了一下有些紧张的记者。
这是一起离婚立案申请,按照顺序,记者仔细比对了原告、被告的身份信息材料,律师的委托代理手续,起诉状以及结婚证等证据材料。
看证据材料的过程并不容易,为了比对原被告的身份,记者不得不认真地做起了笔记,以防将他们的身份信息弄错。
“这个已经是简单的了。”姚法官调出了此前其审核过的另一起申请,这份申请中,光证据材料就多达13项,每项证据又有数页。“有时候证据太多理不清,我只能打印出来,慢慢看。”
在反复看了材料后,记者判定,该申请应该符合立案条件,并决定点击准予网上登记立案选项。没想到的是,刚想按动鼠标,记者马上就被姚法官拦住了。
“你再仔细看看。”她说。
见记者怎么都看不出问题,姚法官指着被告的地址,告诉记者,尽管证据充分,但根据被告居住地址,该案件并不适宜由黄浦法院管辖,所以案件应判定为不符立案条件。
“所以做个合格的立案法官,既要有耐心,还要有经验和眼力。”姚法官说。(张益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