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法官却拥有法官一样的威严,不是警察却拥有警察一样的威武。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检察官不仅要反腐倡廉,还要躲避明枪暗箭,与一切非正义的势力斗智烧脑。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紧握法律的利剑,检徽闪耀。司法改革后,检察官的任务也随之不同。3月初的早上,人民网记者有幸走进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亲历一线公益诉讼办案组检察官的日常工作,透过文字和镜头,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力量。
公益诉讼办案 也是为人民服务
早上9:15,虹口区检察院检察五部公益诉讼检察官王璐正在办公室有条不紊的整理前期办理的一件涉民生公益诉讼案件材料。
“检察官不是应该主要对刑事犯罪案件审查起诉吗?”在人民网记者的惯有思维中,检察官更多是作为国家公诉人站在法庭上…
“公益诉讼也是检察院的重点工作,我们的工作主要聚焦国有资产、历史文化建筑、生态环境资源、食品药品安全等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领域。” 王璐笑着说:“其实我们每天做的事情很琐碎。不过,做好这些琐碎的‘小事情’,才能发现公益诉讼的‘大线索’,也是在为人民服务。”
每天实时关注并梳理公益诉讼举报平台、区信访网站等网络平台发现的公益诉讼案件是她们每天的必备功课。
检察官王璐与检察官助理解璇探讨公益诉讼案件
“线索很多,但并不是每一条都要立案调查。”检察官助理解璇打开平台中的一条投诉告诉记者,“这位投诉者投诉出租车司机,主体搞错了,这应该由交通部门来处理。”
据记者了解,虹口区检察院2018年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43件,立案调查10件,其中有全市首例历史保护建筑德邻公寓受损行政公益诉讼案、全市首例食药品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相关案件已被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作为公益诉讼的典型案例。
检察官冷冰冰的,不近人情?
也许有人要说,“检察官”三个字听起来冷冰冰、硬邦邦的,一点不近人情。
旁听了一会“公益诉讼小分队碰头会”,人民网记者发现,检察官是鲜活的“人”,同样食人间烟火,同样有喜怒哀乐。工作中,他们遇到的琐事,比普通人要多的多。
“公益诉讼小分队碰头会”
“我手上有一个涉及医疗器械的案子,可能涉及环境污染,咱们这回怎么‘打入’企业内部?”“上次我们办那个历史建筑的案子,就是假扮买房的人去实地调查,看来这次又要‘潜伏’了。”检察官转头向记者解释:“我们很多时候摸排证据不能硬来,要用点‘手段’。哈哈…”线索很多,但困难也大,检察工作不好干。
王璐又汇报了虹口一居民小区电线与树枝缠绕案件的工作进展,“这是年前的案子,处理得也比较及时,只是,距离树木修剪已经过去1个月了,咱们是否需要回访看一下整改近况?另外,能不能开展一下同类问题的线索排摸。”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王璐心里有了底,直接约上供电部门工作人员和该小区业委会同志,一起出发。
居民无小事 回访案件进展
赶到小区时,小区业委会主任姚女士正在巷口翘首以盼。“你们来了啊,太好了。”姚女士迎上来对着王璐说:“上次多亏了你们,帮我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
经记者了解,原来该小区内树木常年不修理,近年来上海雨水增多,树木生长迅速,导致多处树枝触碰高压架空电线,遇到风雨天气,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前后对比图
王璐走进小区,抬头查看树枝修剪情况。现场可见,三棵树的枝条修剪得光秃秃的,不再杂乱无章法,与高压架空电线有一定的距离。
“谢谢检察官协调那么多部门和单位,指导大家一起出力作为,共同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姚女士说,以前树枝长到5楼,挡光严重,经常跟着太阳转来晾晒衣服。现在好了,他们都很满意,说现在房间里亮堂多了。
排摸新线索被居民“围观”
转悠到隔壁小区,王璐逐一排摸是否有公益诉讼线索。在供电部门工作人员指引下,他们发现刚进小区就有一处安全隐患,距离大门50米处,一棵大树上穿10千伏高压架空电线,下抵380伏电线。
排摸新线索
供电部门工作人员告知,如380伏电线出现问题,影响的可能是一两个弄堂;10千伏电线,影响的将是一两条街区。
“按规定,树枝不能穿过10千伏高压架空电线。”王璐边拍照留档边告诉记者,修剪有一定的标准,剪完三个月内不能临近电线。另一方面,超过一定树龄的树木需要保护,不能随意修剪,同时老小区道路狭窄,施工作业车会影响居民正常通行。
“修剪枝条,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要协调的事情很多。”王璐说,需要同时沟通好街道、区绿化市容局、供电部门、小区物业、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多部门单位。
进小区被“围观”
说话间,吸引了不少居民群众驻足“围观”,一脸好奇,兴许检察官进小区,是一件稀罕事。
“桥梁”检察官的选择:义无反顾
下午两点,王璐,解璇急匆匆与检察官万力在某街道办事处汇合,共同参与社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这个会议上,检察官的角色是“桥梁”,在这个纽带联结与监督下,所有相关部门凑到一起商量一件事儿:怎么给老百姓解决问题。
参与社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
会上谈的都是如何畅通为老百姓服务的通道、什么问题谁受理谁负责谁处理……两个小时的会结束时,上海又下起了雨,但是“桥梁”检察官们的心情都不错。“这一趟,有收获!”
虽然检察官们话不多,但句句切中要点。公益诉讼检察官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以公益诉讼办案推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尽责履职,王璐认为,检察官在办案中总是需要跨前一步,先行探索。
短短一天的相处,人民网记者已经被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检察官们所特有的魅力而折服和感动。
尽管事情琐碎,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但是他们选择了公益诉讼检察之路,那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那将是属于形形色色、困难交织的案件;属于厚厚薄薄、长长短短的卷宗……(葛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