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法官,他们工作的主场不在法庭,而在信访接待室;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不是开庭判案,而是陪伴、沟通、开导形形色色带着不满情绪而来的当事人,他们就是“信访法官”。被喻为“不满情绪回收站”的信访接待室,每天上演着怎样的法治故事?信访法官每天的工作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甜酸苦辣?
图为上海高院“今天我当班”信访体验采访活动专项培训现场。
2月27日,来自人民网、法制日报、上海电视台、上海法治报等媒体的6名记者走进上海中、基层法院的信访接待第一线,直面当事人,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天“接待员”。当记者变身信访接待员,他们会有怎样的体验?
干货满满的入门培训
参与体验采访活动的记者们都有着多年政法新闻采访报道的经验,对法院工作也比较熟悉,但在接待窗口直面当事人,对大多数记者来说还是“头一遭”。
已是第二年参加上海法院体验采访活动的法制日报记者黄浩栋说,与去年体验12368热线坐席员相比,今年的体验采访更像是一次升级版,要面对面接待当事人,难度不小。
图为上海高院立案庭法官于德军讲授信访接待技巧。
为了让参与体验活动的记者们快速融入接待员的角色,上海高院立案庭动足脑筋,当天上午安排了一次干货满满的专项培训。
“法院的信访准确地说应该叫‘涉诉信访’,这些信访都是诉讼后不满法院裁判的信访,化解难度比较大。”上海高院立案庭副庭长薛林向记者们介绍了全市法院的涉诉信访总体情况。
上海高院立案庭法官于德军则将自己从事信访工作多年的经验倾囊而出:“信访接待与其说是接待,不如说是与当事人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当事人带着不满情绪而来,提供的又往往是碎片信息,这就需要接待法官耐心倾听,善于归纳。信访接待一般有三个步骤:在倾听中收集案件信息、快速归纳信访矛盾焦点、根据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处理。”于德军总结的“三步法”通俗易懂,记者们听得格外仔细,不断做着笔记。
图为上海长宁法院信访法官顾杨与人民法院报上海记者站通讯员郭燕正在接待一起其他用益物权纠纷案件的当事人。
如何规范处置侮辱、威胁、恐吓信访工作人员的行为?如何规范处置破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当事人情绪无法控制怎么办?为了让记者能够应对突发情况,上海高院在培训时还播放了一段教学视频,为记者演示在接待中如何快速、有效、规范的处置突发情况。同时,上海高院还从全市法院中挑选出优秀信访法官,作为记者一对一的“带教老师”,这些法官有的从事涉诉信访工作长达十余年,有的化解过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案件,有的被评为上海法院办案标兵并多次立功,每个人都具有丰富的信访研判及处置经验。
短短半天的培训很快过去了。中午,天空开始下起绵绵细雨,准备出发前往“一线”的记者们既忐忑又期待。
一次并不轻松的接待体验
12时30分,6对“师徒”整装出发,兵分六路前往各自法院。
“一般这样的信访接待会持续多久,要提些什么问题,当事人会不会很难交流?”一路上,黄浩栋不停地请教“带教老师”上海黄浦法院信访法官胡郁良。
图为上海黄浦法院信访法官胡郁良与法制日报记者黄浩栋正在接待一起医疗纠纷案件的当事人。
与此同时,人民法院报上海记者站的郭燕也抓紧时间不断与上海长宁法院信访法官顾杨交流,讨论着即将接待的一起其他用益物权纠纷情况。郭燕有些紧张,“以前司法实践中也曾有法院引入心理咨询师、律师作为第三方参与信访的前例。”顾杨让她不用太担心。他耐心地举着例子,和郭燕解释案件中涉及的法律关系。
13时30分,接待正式开始。68岁的信访当事人陈阿姨走进上海黄浦法院的信访接待室。黄浩栋起身让陈阿姨入座,并准备与对面这位当事人交流,但话到嘴边却不知从何说起。
“老陈,你今天戴的帽子倒是老好看的。”一旁的胡郁良很自然地与阿姨聊了起来。
“这个帽子是人家送给我的,你看好看伐?”一来一去中,原本尴尬的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陈阿姨坐定,从包里翻出一大堆材料,然后讲述起自己的遭遇。黄浩栋一边听一边奋笔疾书,生怕遗留任何一个关键信息。
“你现在有没有期望的解决方案?”根据上午刚学到的接待技巧,黄浩栋开始与陈阿姨沟通。原本以为一切尽在掌控,但随着沟通的深入,陈阿姨开始激动起来,情绪有点失控,一旁的胡郁良见状,马上接过话题,从分析法律关系入手,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正在上海一中院跟随信访法官朱世红接待当事人的人民网记者王文娟也遇到了突发状况,当事人说到激动处突然提高嗓门,“哐哐”用手直拍桌子。
“虽然有所准备,但是面对突发状况,我还是有点措手不及。信访法官不仅要有深厚法律功底、善于聆听,还要学会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王文娟感慨。
令人难忘的点滴细节
两个小时的接待体验在紧张中仿佛“一瞬而过”。下午4点,记者们和带教老师一起通过视频,与等在上海高院信息中心的上海高院副院长张斌连线,记者们情不自禁地向张斌讲述起各自在体验采访中的独特感受。
上海虹口法院金华萍法官接待时随手为当事人整理材料的一幕,给上海电视台记者金嬿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束接待时,金法官走到当事人身旁,帮他将散落在桌子上的各种卷宗材料收拢起来,装到包里。当金法官发现包的拉链已经损坏时,非常真诚地说了句‘改天给你拿个新的,这个坏了’。”金嬿坦言,自己被法官的这个小举动感动了,“信访法官工作真的很细致,我在现场能够感受到,当事人虽然对案子处理不满意,但对信访法官很信任,我想,这就是真真切切的司法为民吧。”
朱世红手机里的微信记录、电话簿名单也让王文娟感触颇深:“我没想到,朱法官的微信和通话记录里都是信访人的联系号码,他全都保存下来了,而且随时和他们保持联系。信访法官不仅工作时要倾听,生活中还要倾诉当事人的心声,这份工作真是太伟大了,特别不容易!”
上海互动电视台记者王思斯则惊讶于“带教老师”上海徐汇法院信访法官张玉标与当事人快速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下午接待一位老人时,张玉标仔细询问老人家中的情况,儿子的工作状况、正在怀孕的儿媳妇预产期大约何时,王思斯发现老人的情绪越来越缓和。“你只有充分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她才不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张玉标的一席话让王思斯茅塞顿开。
除了接待,外出协调、调查也是信访干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上海法治报记者张叶荷冒着细雨,与上海闵行法院信访法官王玮、汤克新一同前往当事人家中,此行让她对信访工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凌乱的屋内堆满了老人捡拾的垃圾,床褥上散发出的阵阵异味。“今天的走访让我体会到了信访工作的难度,有些问题不是法律能解决的,只有通过法官不断的关爱,才能慢慢解开当事人心中的郁结。”张叶荷说。
“希望以后法院能够多组织一些这样的体验活动,让我们多了解哪些默默无闻付出的法官们。”记者们感慨。
“希望媒体多来参与和监督涉诉信访工作,推进法院的工作更进一步。”信访法官们也很感谢记者们的理解。
“今天的体验采访活动既是法院司法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法治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做好涉诉信访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块。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全力做好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我们也欢迎媒体记者们多走进法院,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法官们的责任担当和司法为民的情怀。”张斌听完记者们的感受后由衷地说。(通讯员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