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青海省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司法行政部门统筹、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协同,覆盖城乡、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从网络到实体、“线上+线下”层层推进,开展“掌上”新互动,实现服务“面对面”,法律服务更加精准快捷,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服务平台覆盖全省
2018年7月24日,全国首款整合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治保障三大职能的法律服务机器人“青小律”在青海各基层法律服务场所正式“上岗”。“青小律”储存了海量法律信息,群众用手机扫描“青小律”二维码,就可以进行在线免费法律咨询。
为给群众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青海省出台了《公共法律服务基本项目清单(试行)》《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办法意见,细化了25项公共法律服务基本项目,建成了青海省司法厅12348法律服务热线指挥中心、各市州呼叫中心和各县级应用中心。“12348”热线平台上线服务,及时提供解答帮助,让有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的群众不再白跑路。
“谢谢你,吴律师,听你这么一讲我就明白了。”2月25日,在德令哈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吴德庆刚刚接受一名群众的法律咨询。
“我是今天的值班律师,负责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法律顾问服务。群众可以通过面谈、电话以及视频等形式咨询。”吴德庆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道。
青海各地全面建成了法律服务视频室,律师可以远程为基层群众提供“面对面”法律咨询。
截至目前,青海建成了覆盖州(市)县乡村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村(社区)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建成以“12348”青海法网为中枢,集各市(州)法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智能服务等为一体的法网平台。根据用户服务不同需求,将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贯通,通过网上录入、数据整合等,实现功能互通、信息共享、高效联动,形成了“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今年1月3日,在青海果洛州打工的12名河南籍农民工因被拖欠工资起诉至当地法院。由于当地律师资源短缺,法院向青海省法律援助中心发出协作函。法援中心收函后,及时指派律师前往办理,并由另外一名律师到相关单位调取证据,确保了这起讨薪案件顺利结案。
据统计,2018年11月至今年1月15日,青海受理农民工法律援助免审查案件307件,受援人数4356人,累计挽回经济损失350万元。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指示要求,青海严格督导问责、完善诚信体系、实施联合惩戒,畅通农民工维权途径,实现农民工法律服务网络全覆盖,彰显了法律援助服务为民的宗旨。
据介绍,青海在2014年把法律援助纳入“全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民办实事八项民生工程”,2016年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青海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今年,青海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保障意见》,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了群众享受普惠均等、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刑事法援有序推进
2018年8月,闹某将一面印有“弘扬正义 仗义执言”字样的感谢牌匾,送到了黄南州法律援助中心,并献上洁白的哈达。
当年8月19日,闹某不慎将他人眼球打伤出血,受害人经法医鉴定构成重伤二级。检察机关审查这起案件后,认为闹某构成刑事犯罪。
黄南州法律援助中心了解情况后,于受援人申请当日批准申请,第一时间指派“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师承办此案,多次向受援人及证人了解案情,积极协调检察院、法院,出具法律意见书。最终法院判处闹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刑事受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青海立足司法人权保障,在西宁、海东、海西三地开展审判阶段律师参与刑事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成立了120名律师参与的法律援助刑事辩护律师库。
此外,青海在各地人民法院、看守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定期派驻律师值班,为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咨询、诉讼指导。目前,青海省42家看守所、54家县级以上人民法院均已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参与值班律师300多人次。
据统计,2018年8月以来,青海省刑事法援案件数量同比明显上升,西宁市增长37.6%,海东市增长176%,海西州增长187%。
“青海公共法律服务群众满意度已经跻身全国前列,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司法部的肯定。”青海省司法厅厅长刘天海说,青海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