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野圭吾的小说
《解忧杂货店》里
有这样一个地方
只要你把自己的烦恼写成信件
投进杂货店卷帘门边的投信口
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信
现实中,这样的地方真实存在吗?
近日,记者来到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发现这里的的确确存在着这么一群“解忧人”。
他们每天准时准点,到群众信箱收集群众来信。同时,还负责群众来访、化解矛盾纠纷。
下面,请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体验一次检察“解忧人”的工作日常。
吃下“定心丸”,让你安心过年
张灯结彩过新年,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新年的氛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检察院的“解忧杂货店”也早早地开张了。刚上班没多久,助理检察官贾晓楠迎来了第一位“客人”——
“检察官,谢谢你,帮我们出主意,让我们安心过年!”几个穿着朴素,带着一点乡音的民工走进检察服务中心。
话音刚落,贾晓楠握着李大爷的手说,“帮助你们是我们应该做的。”
说起这几位熟悉的“客人”,贾晓楠颇有感触。
原来,这一群同行的伙伴是老乡,都是村里出来打工的人,在一家企业做一点零散的活路。但是眼看年尾了,这家公司却因为经营不善,发不出工资。乡亲们几个月的辛苦难道全白费了?
“听了农民工的遭遇,我就特别想帮助他们。既然他们来寻求帮助,我就会尽到全力。”贾晓楠说,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案子,检察机关是支持起诉的。
“我告诉他们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也教了大伙儿申请书书写的格式,很快,这个案子就移交到了法院。”想到农民工们已经顺利拿到工资,贾晓楠脸上洋溢着微笑。
倾听你的故事,做你的守护者
送走第一批“客人”后,“解忧人”得到了片刻的空闲。贾晓楠说,“其实倾听也很关键,有时候可能只是听听他们的抱怨,就能解决问题。”
比方说,常来检察服务中心的一位中年大叔。
“他就是想找个地方吐吐怨气,说说怨言,把情绪释放完了,这件事就过了。”贾晓楠告诉记者,这是她接待过最“犟”的客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这里,和检察官们摆龙门阵,这一摆,可能就是一上午。
事实上,这个大叔也懂一点法律,还经常去图书馆翻阅法律书籍。有的时候,这位“执着的客人”还会拿着勾画了的报纸,和检察官们谈论最新的法律法规。
“对于这位大叔,就不能只想着释法说理,其实道理他都懂,他就想找个地方抒发一下情绪。”贾晓楠继续说道,每次这个大叔来,她就当一个倾听者,当一个树洞。让他把内心的情绪都发泄出来,把想说的话都说完,这位大叔自己就走了,然后没多久,又会拿着不一样的资料,继续摆上小半天。
对于贾晓楠而言,不光是为每个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同时,当好一个“倾听者”,也是作为“解忧人”应该做的。
将心比心,司法是有温度的
刚开始工作时,面临群众来访,束手无策,有心无力,是贾晓楠的第一个感觉。
“有的群众刚到,情绪就很激动,也没有提供相关证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会充当倾听者的角色,等他说完了,情绪平复了,再为他们讲解法律知识。而还有一些群众,他们证据充足,平淡冷静,我们就会开门见山,直接为他们提供相关法律建议。”贾晓楠说,在面临不同人群,怀着不同情绪来访时,自己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但事实上,来访的大多数人在贾晓楠看来,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清楚。通常,检察官在听完来访群众的诉求之后,会针对群众的疑惑,释法说理,让来访者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在顺利处理完一件又一件的案件后,贾晓楠也渐渐能独当一面。
“工作五年了,最大的感触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只有真正理解了群众的诉求,站在群众的角度,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份帮助,不仅是让他们感受司法的公信力,也让他们感受到司法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