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人: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书记员刘理、赵春阳
当班日志:速记庭审笔录,填写邮寄开庭传票
书记员赵春阳(左)指导记者填写开庭传票
记者坐在书记员刘理身边,看着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电脑屏幕上蹦出的字符与原告陈述诉讼请求几乎是同步的……
书记员,在法官办理案件的全过程中提供各种辅助工作,他们琐碎的工作时常被人忽视,但每个案件从进入审判流程到最终结束,都离不开他们繁忙而努力的身影。2月14日,记者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体验了平凡却不简单的书记员工作。
温馨提示:“庭审前别喝太多水”
9时,黄某某诉沈阳某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某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劳动纠纷案在皇姑区法院408法庭开庭。刘理担任此案书记员,31岁的她已有8年工作经验。
记者在皇姑区法院408法庭体验当庭速录庭审笔录
庭审前,刘理准备了笔录模板,记者经法院允许,以实习书记员的身份坐在她旁边。打开电脑里的庭审笔录模板和拼音输入法准备记录时,记者的心里感觉有些紧张。
庭审开始后,刘理的打字声音一直没有停过,整个过程,她都在留心听法庭上的每一处发声,特别是原、被告回答的“是”与“否”以及双方新提交的证据或补充的辩论意见。刚开始,记者还能勉强跟上法庭审理的节奏,一些来不及记录的词句就打上一个问号,留到庭审后核对。可到了后来,原告与三名被告代理人你来我往地针对争议焦点进行辩论,记者便开始手忙脚乱起来。庭审进行1个小时后,记者的大脑已经“死机”,而刘理始终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保持着一个姿势打字,连头都抬得很少。“你上面说的这些都是一组证据吗?”随着沈阳某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重新调整举证顺序,刘理一边打字一边发问。
庭审期间,几乎没有时间上洗手间,记者这才想起为什么开庭前刘理提醒自己“别喝太多水”。庭审在1小时50分钟后结束,记者只觉得腰酸肩痛、脑力透支。对照刘理的5200字笔录,记者的笔录足足少了1000字,此外还有10余个错别字、3处问号和5处漏记。
刘理告诉记者,她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每分钟约打字110个,“我打字还不算快,但跟不上也别急,法官会让当事人再说一次,因为我们的电脑是互通的。”但在速录中如果发现错误,必须要及时修改,“庭审笔录最后要打出来给原、被告看,他们得签字,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漏记关键的内容,那样会影响法官办案。”
记者在民五庭书记员赵春阳的指导下填写的第一张开庭传票
除了日常工作外,刘理每年的工作量是做二三百个案件的庭审笔录,除去节假日,平均每天做1到3个庭审笔录。“2015年的时候,遇上串案,有时一天可能开20个庭,做满8小时笔录得有几万字。”
心灵独白:“我们就是案卷的装订线”
围绕每一次开庭,书记员的工作一直保持连轴转的状态,庭前送达、接待当事人、制作开庭笔录、整理归档的卷宗、报结案件……这些都是书记员的常规工作内容。
2月14日下午,记者在另一名书记员赵春阳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书写开庭传票、电话通知鉴定申请人到法院摇号和通知原、被告取开庭传票……7本案卷忙活下来40分钟就过去了,当记者问起赵春阳到法院之后的“时间都去哪了”,她忙答道:“我给你找,我给你找!”在她办公桌的最后一层抽屉里,记者看到了5本台历,翻开从2015年到2019年的台历,每页都记满了开庭时间和重要工作安排。“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留下来这些台历,但每次翻看的时候,总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书记员赵春阳5年的工作台历,记满了开庭时间和重要工作
从2013年成为一名书记员后,赵春阳参加的庭审已有1300余次,其中大多数是劳动纠纷案件和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对庭审中原、被告双方的辩解内容已经烂熟于心,“有时候当事人或代理律师就是睁着眼说瞎话,但我们的工作是记录,不管心里怎么想,也不能私自增加或者删减当事人的法庭辩解,必须保证如实记录。”
在赵春阳的心里,案件的最终成果都体现在那摞得高高的案卷中,而书记员的工作,就是那一本本案卷的装订线,从案件质量到法院形象,从当事人的利益到司法公信力,串起了公平正义的每一个环节。(记者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