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以来,他骑坏4辆警用摩托车,骑了3年不到的座驾现已跑了5万多公里;辖区常住人口9000多人,他认识其中的8000多人;因公负伤住院43天,当地800多名村民不约而同去医院探望他……
聂桂清正准备将轮椅以及残疾证送到有困难的村民家中。
他叫聂桂清,1996年加入警队。2004年,聂桂清所在沙旁派出所撤并到官圩派出所,他主动申请驻守在肇庆市德庆县最为偏远的山区沙旁社区。因工作出色,“桂清警务室”成为全省首批以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务室之一。
加入警队以后,聂桂清几乎没在家和家人共度春节,最多每年正月初一回家吃顿饭。其间,他只休过一次5天年假,去湖南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2018年全年,辖区实现刑事和治安零发案。
因为德高望重,村民们喜欢叫聂桂清“桂清叔”,还常说:“有事就找桂清叔”。
聂桂清正在沙旁社区的村民家中询问村民近况。
每天凌晨3时至7时巡逻,无论刮风下雨,坚持15年夜巡
2月17日凌晨2时46分,聂桂清的手机闹钟准时响起。从被窝里翻起身,快速收拾行装警具,3时整,他准时从警务室出门巡逻。
夜幕下,细雨蒙蒙,警用摩托车的灯光划破黑夜,属于聂桂清的巡逻时刻开始了。15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聂桂清每天都会在凌晨3时至7时骑摩托在辖区巡逻。“这个点是人熟睡的时候,不法分子往往挑这个时间段下手,所以我只能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聂桂清说。
为了帮助村民取残疾人证及轮椅,聂桂清需驾驶摩托,翻山越岭方可到达县城。
30多分钟后,聂桂清巡逻来到南华候车亭,这是出入沙旁社区的必经之路,也是聂桂清日常设卡盘查的一个固定点。“这里就像一个门,我就等于守门员。”聂桂清说,但凡有外地车经过,他总会留多一个心眼。
“外地车和本地车好辨认,本地司机都认识我,遇到我会按喇叭示意,外地车就不会了。”聂桂清说,靠着与村民们的“默契”,他能在昏暗中快速辨别外来车辆。
在这条巡逻路上,留下了聂桂清一串串办案足迹。
有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一辆深圳牌照的白色别克小车出现在聂桂清和辅警徐铁权的视线中。见到二人,别克车并没有任何回应。“刚好那段时间有村民的狗被偷,我就怀疑他们是来偷狗的。”聂桂清回忆说。
起初,聂桂清二人只是骑着摩托车慢慢跟在别克车后面,随即突然加速,试图超越小车。别克车见状,也马上加大油门试图逃跑。双方这样追逐了一段时间,慌乱中,别克车撞到了路旁的电线杆上,熄火了。
“追上去!”聂桂清二人迅速下车。不料,车上突然下来3个彪形大汉,每人拿着一米长的砍刀向他们猛扑过来。危急之时,聂桂清一把将徐铁权推到路边树丛中,自己则凭借对环境的熟悉,跑进了附近村庄,同时拨通了县公安局支援电话。
偷狗贼弃车逃跑后,县里支援的警察赶来了。一行人发现,别克车里放着五只被药死的狗,还有没用完的针头和麻醉药水,这证明了聂桂清最初的判断。
“这是我遇到最危险的一次,当时打电话时手一直都在发抖。”回忆到这,聂桂清自己也笑了,说:“这样危急的情况其实不少,但我是警察,遇到任何情况都要上!”
从警以来,聂桂清骑坏了4辆摩托车,现在用的摩托车自2016年9月使用以来,也已跑了5万多公里,算下来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1圈多。当地村民说:“有桂清叔夜夜巡逻,我们睡得很踏实。”
2月17日凌晨,聂桂清像往常一样在雨中在村庄入口站岗,防止外来陌生人进入村庄。
从警以来几乎没在家过春节,村民们都称他:山村里的“守护者”
沙旁社区位于德庆县山区,辖区山地面积1万亩。社区盘踞山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鲜有恶性案件发生。“山区百姓都没什么钱,大案子很少,但过去盗窃案件倒比较多。”
说话间,聂桂清指了指墙上一面写着“人民警察为人民,千里寻车为百姓”的锦旗,说起了一桩打击违法犯罪的往事。“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宗案件。”
时值2007年7月农忙时节,当地很多村民外出干农活时,会把摩托车直接停放在路边。那个月,聂桂清5天内就收到了3宗村民摩托车盗窃警情。“一天之内接连3辆摩托被偷,这还是第一次。”聂桂清回忆说。
“一定要把偷车贼揪出来!”聂桂清暗下决心。此后,他多次走访群众,发现那段时间辖区有个操邻县口音、右眼有残疾的年轻人出现过。获得这一线索后,在短短一个月内,聂桂清13次骑车去20公里外的邻县调查取证,终于将犯罪嫌疑人人赃并获。后来,两名失主在同一天先后送来了锦旗。
在聂桂清的办公室内,整齐摆放着1995年至今他获得的一百多面锦旗(荣誉证书、牌匾等),“破案神速”一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
聂桂清正在翻看自己收集整理的村庄地图,身后是他历年所获荣誉。
聂桂清多年来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身后是他历年来他所获得的荣誉。
聂桂清获得如此评价实至名归。很多案件中,失主本人还没有发现物品丢失,聂桂清就已经把失物找回来了。当失主致电报警时,只要回答出失物的特征,聂桂清就会和对方说:“东西在我这,过来警务室领吧。”
有一次,聂桂清截停了一辆摩托车,驾车男子神色慌张,当被询问摩托车从哪里来时,对方弃车就往山上跑,很快便消失了。聂桂清只得将摩托车带回警务室。天刚亮,失主发现摩托车被盗马上报警,聂桂清仔细询问对方丢失摩托车的特征,告诉他说:“你的摩托已经在警务室了。”
聂桂清还特别注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他是沙旁中学法制副校长,学校每学期会邀请他去学校上两堂法制课。“我通常都是脱口讲,一是讲法律法规,二是结合本地和外地案件,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例子。”聂桂清说。“有时候因为工作安排,开学很久都没上法制课,还会有学生问我们,桂清叔今年怎么没来。”沙旁中学体育老师梁斌荣说。
从警以来,聂桂清几乎没在家里和家人共度春节,最多每年正月初一回家吃顿饭。其间,他也只休过一次5天年假,去湖南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
“2004年以前,辖区每年有10多宗治安和刑事案件。成立警务室之后,各类警情越来越少。现在,辖区治安更加良好,去年全年实现刑事和治安零发案。”聂桂清自豪地说。村民们亲切地称聂桂清为山村里的“守护者”。
断案调解有“妙招”。9000余常住人口,他认识8000多人
每天早上巡逻回来后,聂桂清会在警务室二楼的卧室里睡个“回笼觉”,两名辅警则在楼下值早班。一旦有电话响起,聂桂清就会马上起床处理。
办案、调解、吃饭、休息……小小的警务室既是聂桂清的办公室,也是他的“第二个家”。每当夜幕降临,他还会细心复盘白天的所思所想,靠着不懈坚持和摸索,总结了一套断案调解的“妙招”。
为摸清社区基本情况,聂桂清曾花18个月时间走村访户,手绘了厚厚5本的“人口基本情况登记簿”,上面记录着辖区每一栋房屋楼层结构、家庭成员、电话号码、经济来源、社会关系。每当家庭有新变化,聂桂清便会用红笔标注,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村民们都说“桂清叔是‘活地图’”。
聂桂清正在沙旁社区的村民家中询问村民近况。
聂桂清还摸索出“勤、诚、防、恒、打、情”六字诀群众工作法,辖区9000多名常住人口中,他认识其中的8000多人。遇到谁家出了什么事,聂桂清总能很快找到人,甚至还能很快协调当事双方长辈出面协助定分止争。
聂桂清说,辖区很少大案要案,很多看上去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谁家被偷了几只鸡,哪家丢了一两百块钱,谁和谁斗嘴吵架了等等,“但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小矛盾不解决,以后可能大爆发。所以,遇到群众有求于我,我会尽我所能。”聂桂清说。
几年前,聂桂清因公负伤,在医院躺了43天。前来探望的群众络绎不绝,算下来一共就有800多人。“师父声望很高,有时候我们凌晨蹲点执勤,还会有村民给我们送夜宵。”徐铁权说。
特写
聂桂清最喜欢的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凭一对脚印揪出蟊贼
“桂清警务室”两间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和牌匾,聂桂清清楚记得每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当记者问他最喜欢哪一面的时候,他迅速站了起来,指了指他身后一面写着“人民卫士,破案一流”八个大字的锦旗。
案件发生在2005年7月8日的深夜里,小偷潜入沙旁河边一家卖农具的商铺内,偷走了店铺内大量的铁制工具零件。档口主早上回来开店的时候,被店铺内的景象惊呆了,便急急忙忙赶到警务室报案。此时已是上午9时。
一接到报案,聂桂清马上赶到现场勘察。他发现,农具商铺前门并没有被撬开,窗户也完好无损,现场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小偷作案手段娴熟。他判断,小偷是一名惯犯,而且应该是从河对面过来,再从窗户爬入屋内。
果然,在商铺正对位置,沙旁河对岸泥泞的河岸边上,聂桂清发现一对深深的脚印,经验老到的他仅凭借脚印,便锁定了嫌犯。“以前处理过他,把他的脚印都记在自己心里了。”聂桂清说。
嫌犯是聂桂清辖区内的一名单身汉,此前已多次被聂桂清抓获。“刚坐完牢放出来,没想到马上又犯案!”说到这,聂桂清气不打一处来。他知道嫌犯作案后肯定会藏起来避风头,便马上跑到嫌犯家中多个角落做了隐蔽标记,只要嫌犯在家中活动,就会留下痕迹。
经蹲点,嫌犯果然藏匿在家。当天下午4时,聂桂清上门抓人,进屋后,他在嫌犯灶头底下找到了农具商户所有的铁具,人赃并获。“咔”的一声,嫌犯还没反应过来,聂桂清就已经把手铐铐在了他手上。过后,嫌犯对聂桂清说:“我知道你肯定会来抓我,但没想到这么快。”
为了让嫌犯吸取教训,聂桂清给了他一根铁棍,要求他把偷走的所有铁具挑回警务室。嫌犯前后挑了三次,把满满三担共三百多斤的铁具放到了警务室。还没等嫌犯喘完粗气,聂桂清又要求他把铁具全都挑回到农具商铺去归还失主。当日,为感谢聂桂清,农具商铺的店主送上了锦旗。
对话
“守护乡亲平安,我愿干一辈子!”
破案抓贼、调解纠纷、服务群众……多年坚守,让聂桂清成为当地人心中的“守护者”。他为何选择坚守于此?20余年的从警生涯有何经验和感悟?又有哪些担忧?南方日报记者走入“深山”与之对话,听其讲述从警苦与乐。
时隔12年圆了“制服梦”
南方日报:您为什么想当警察?
聂桂清:一开始我没想当警察,想当兵。高中还没毕业我就报名参军,当时体检样样合格,但父亲知道后却立马反对。
父亲说,我是家中长子,母亲又长期生病,不让我离开家乡。我很生气,还拍桌子和父亲吵架,后来想了很久,只能决定放弃当兵。
1984年我高中毕业后就在沙旁村工作,先后在村里的兽医站、工商所做过临时工。1993年,我到了原沙旁镇沙旁派出所当保安(相当于现在的辅警),接触公安工作后,我也非常感兴趣,1996年考上了警察,圆了“制服梦”。
南方日报:在沙旁派出所当保安期间,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聂桂清:我记得1995年5月17日,当时我跟着派出所副所长去查案,在半路上看到很多石子散落在地上,就觉得不对劲。后来我就骑摩托车折返,发现一辆运石子的车翻车掉进了50多米深的山沟里。
我先是报警,然后爬到谷底把副驾驶座的伤者背上来,接着又下去把受伤的司机也背了上来,前后花了20多分钟。山坡没有路,都是杂草石头,我也算拼了命把他们救上来了!
因为这件事,我获得了当时沙旁镇颁发的英勇救人证书,这也是我工作以来获得的第一本证书,当时还是非常受激励的。
要少待办公室多出去走动
南方日报:我们了解到,多年来您每天凌晨3点到7点都会夜巡,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聂桂清:每天3点,我和一名辅警从警务室出发,开13公里到南华村口的候车亭查车。这里是整个沙旁社区的“布袋口”,出入必经,只要把住了这个关键口,就能减少很多安全隐患。
沙旁社区有近1万人,我大概认识8000多人,只要是熟人熟车路过都会向我按两声喇叭。如果没按喇叭,可能就是外地车辆,要提高警惕,拦下盘查。巡完后我就回警务室休息,有情况就起床处理。
夜巡多年后,我们发现效果不错,去年全年沙旁社区没有发生一宗刑事案件,所以无论刮风下雨我都会坚持。
南方日报:您作为社区的“金牌调解员”,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您有何经验?
聂桂清:乡里的邻里纠纷看起来是小事,但只要处理不好就很可能激化矛盾,一发不可收拾。
解决纠纷,首先要分析事件原因,了解清楚。我每次调解,如果没有80%以上的成功率,不会轻易开始。有证人就问证人,没证人就要自己分析。
在说服双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依法依规办事。村民要是不懂法律,我就拿着法条一条条念给他听。当然,乡里人情多,一定要铁面无私,自己的亲人如果有过错,我还会重罚。
南方日报:据说您总结了“勤、诚、情、恒、打、防”六字工作法?
聂桂清:是的(笑),这也是我花了好久时间总结出来的。现在每次去市里交流,我也会说。
六个字,其实道理很简单。“勤”就是要勤走、勤看、勤问、勤记;“诚”是要真诚对待群众;“情”是“多情”,对群众要多一份心;“恒”是做事要有恒心;“打”是打击违法犯罪;“防”是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我经常告诉两个同事(辅警),要少待在办公室,多出去走动,把社区的地理概貌、人口和重点要害部位摸清楚。
希望找到业务“接班人”
南方日报:据媒体报道,您曾经有4次机会调到县城,为什么都拒绝了?
聂桂清:我记得当警察后,德庆县公安局多位领导先后4次征求我意见,是否要调岗,到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去,我告诉他们不用劝我了。
我生在沙旁、长在沙旁,对这里情况熟悉,工作好展开;县城里都是生脸孔,我的普通话也不好。而且,其实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做工作。
南方日报:您现在有没有担心的问题?
聂桂清:有啊,不光我担心,村民们也担心,怕我没有“接班人”。
这十几年来,来了很多干警,但他们来了又走,不少人觉得这里生活枯燥、任务又重,不愿意留下来。我警务室陆续有30多名辅警来工作过,现在的2名辅警中,有一个在这里工作了8年,已经是最久的了。
南方日报:如果要找“接班人”,您最看重他的什么品质?
聂桂清:勤奋、自觉、服从命令。带徒弟至少要带个三五年他才能上手,我现在53岁,愿意一直干下去,守护乡亲们一辈子。希望有不错的年轻人愿意来这里,一起守护山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