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从人民警察到驻村第一书记,盲人村民听声就知道“李书记来了”

2019-02-13 17:39  来源:长春公安宣传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从一名人民警察,到吉林省长春市公安局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今年57岁的李双印实现了“角色转换”。3年来,李双印在单位的强大后盾支持下,不辞辛苦,精准落实,使包保的九台区土们岭街道山咀村实现脱贫摘帽。

李双印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长春警校,毕业后在九台当过民警、派出所所长,还主管刑侦工作十几年,荣获了很多奖项。2015年末到长春市公安局任职,2016年加入扶贫队伍。从打击犯罪的公安干警,到与百姓密切接触的扶贫书记,他始终怀着拳拳的爱民之心。

李双印(右)去看望贫困户

山咀村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村路破损严重,校车都进不去,学生上学要走一段土路才能坐上车,很不方便。李双印积极协调,把这段路修好了,校车、运粮车都能开进去了。“修好致富路、打造平安村、吃上放心水、建设环境美”,是李双印确定的重要扶贫任务,为此,他共协调资金1127.2万元,修桥、修涵、铺水泥路,在全村新增设10个监控探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培植了花草树木,建设地标绿化广场,为全村9个社实施自来水管网入户工程,为70户村民家中免费安装冲水厕所。村容村貌大变样。

山咀村修建的地标小广场夏景

李双印走村入户,逐一查找致贫原因,逐户制定扶贫措施,帮助16名贫困户到周边企业和外地务工,实现年人均增收1.5万元。他促成山咀村22户村民继续与天景公司签订26公顷粘玉米种植收购协议,每户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帮助贫困户发展庭院养殖,为8户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购买了牛、猪、兔、羊、鸡鸭鹅雏,养大后负责回收,每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扶贫包保贫困村,李双印不是“单打一”,他身后有强大的后盾做支撑。长春市公安局1万多人捐款139万元,建立了“扶贫包保基金”,逢年过节为贫困户送去米、面、油和衣物,确保贫困户吃穿不愁。从医疗上帮助残疾、有病、弱劳动力户,帮助他们寻医治病。对于8名贫困学生,通过资金补助,联系社会爱心助学机构,让他们获得资助,有学上、有书读。

为贫困户送米、面、油

李双印说,长远来看,扶贫还要通过产业发展。他张罗着利用村小学校闲置的场地建起了秸秆加工厂,不仅解决了环保问题,造福贫困村民,每年还能收入租金2万元;村里还利用扶贫资金建成了10栋阳光蔬菜大棚,通过种植好吃的香瓜,贫困村民人均分红333元,三口之家就能分到1000元。村里还引进了大连樱桃园项目,时值隆冬,樱桃园的现代温室大棚里樱桃树已经开花,三、四月份大樱桃就能上市。李双印介绍,自从建了樱桃园,附近村民都受益了,农民出租土地得到的收入远远超过种地所得,园里还提供工作岗位,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李双印为村里大棚种的香瓜代言

村里的秸秆压块设备

让贫困户住有所居,也是李双印的重要目标。不仅帮助符合扶贫政策的贫困户盖起了新房,老旧砖瓦房也得到修缮,做了保温,有的换了房盖换了窗户。李双印还帮助郑海军等无房户盖房子,他四处化缘,自己还垫付了几千块钱。为33户村民解决了住房安全温暖的问题。

今年67岁的贫困户杨香景家,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瓷砖地面、理石窗台、塑钢窗户,陈设不次于城市人家。她家的新房子是李双印给贫困户盖的第一栋。杨景香说,以前家里的土房都快塌了,而且院子里地势洼,每次下雨都没法走,必须得用砖头垫出一条小路才能勉强出院门。2016年,李双印来到山咀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帮贫困户解决住的问题,在得知杨景香家的情况后,他立即着手准备为杨香景家盖新房。李双印把给贫困户盖的房当成了自己家的房子那样用心,帮着拉沙子、运砖头,甚至把崭新的碗筷、被褥都买好了。说起这些事,杨景香有些激动:“李书记真的太好了,没有他哪能有这么好的房子?”

贫困户孙朋平家的房子是在2017年盖起来的。孙朋平本来在电厂打工,全家省吃俭用了好几年,攒下5万元准备盖新房,可他却不幸遭遇车祸。为了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在得知政府能帮自己盖新房之后,孙朋平都不敢相信,直到带着女儿和老父亲住进了新房子,孙朋平还觉得这一切好像是做梦。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养了三百只鸡、两百只鹅,养成之后李双印又帮着找销路,卖了好价钱。现在孙朋平的女儿学习成绩优秀,还时常有爱心人士带着东西看望他们,这都让他十分感动,“当时真的太艰难了,要是没有李书记他们,我可能都活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他们才好!”

李双印在工作中尽力、尽责、担当,感情投入了,与村民们心贴心。贫困户的家,他都了如指掌,村民们也把他当亲人。有一次走在田间小路上,碰到盲人村民尤世宝,李双印远远地跟他打招呼,“尤世宝,你去干啥啊?”尤世宝一下就听出是李双印的声音,他欣喜地说,“李书记,你回来啦!”看到村民对自己如此熟悉,李双印的心头热乎乎的。

李双印说:“现在明显能感受到贫困户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的日子也有了奔头、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