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眼就知道,她是个不怕困难不服输、心里有股子倔劲儿的硬角色。瞧,小麦色的皮肤,略显粗糙的双手,还有一双有故事的眼睛。
从军,是军中白衣天使;转业,入警成为业务好手。
“刚进派出所时,我是一名内勤,主要跟事、物打交道。”几年下来,43岁的李成云用自己过硬的业务能力变身全所上下的“李姐”。
2016年下半年,李姐开始接手赤龙南街道,成为天津市公安局西青分局大寺派出所赤龙南街警务站社区民警。
一个十万人的社区,只有她一名社区民警,工作得怎么开展呢?
答案是依托一套智慧平安社区管理服务平台,走到社区里去、走进群众的心里去。
老习惯遇到新情况
智慧平安社区管理服务平台管出平安小区
1月28日一大早,天气干冷,让人忍不住把脑袋缩进领子里。
跺跺快被冻僵的脚、拢拢被寒风吹得有些凌乱的头发,李成云带着人口协管员田金龙下片区。
赤龙南街道下辖19个居民小区,计划入住十万人。李姐走访的佳和雅庭小区是其中之一,2016年4月启用,有楼房19栋、1522户。
如此规模的社区,如何保障社区平安对李姐而言是个大课题。
让李姐安心的是,佳和雅庭小区还有另一个身份:天津市智慧平安社区试点小区。
创建智慧平安示范社区是天津市委市政府2018年二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创建中,西青分局依托智慧平安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佳和雅庭小区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车辆识别系统集成。
这个平台就是让李姐安心的秘方:人过留影、自动识别,车过留牌、自动比对,机过留号、自动分析,卡过留痕、自动研判。
从小区大门口到楼栋的单元门口,一个个可视化视频探头织就了佳和雅庭小区无缝衔接的平安建设大网。这套系统运行半年多,小区可防性案件实现零发案。
“有了这个平台,小区的平安建设尤其是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方便多了。”李成云说。
这套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智能化。可很多老百姓“嫌麻烦”,还是习惯之前开放式小区的管理模式:小区门随便进,楼栋门随便开。
因此,不少单元门前面都有几块石头。“这些石头是一些住户用来挡住自动关闭的单元门的。”
李成云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弯腰把石头捡起来扔到旁边的垃圾桶里。
“大爷,今儿太阳不错啊,这几天小区治安还行吗?”
“大妈,广场舞跳得还顺心吧?”
……
路上,但凡遇到居民,李成云都会停下来和大家拉拉家常,还顺手将智慧平安社区宣传资料发给大伙。
“群众对新事物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就是多多下片宣传,尽量缩短这个过程。”不一会儿,李成云的额头就冒了汗。
新技术需要老传统
进门入户采集数据促进警民关系和谐
“小田,5号楼一门的那家房产中介还在不在?咱们去看看吧。”
一边敲着那家房产中介的门,李姐一边和田金龙说,“门口的垃圾是消防隐患,要清理掉。单元门上的小广告是‘牛皮癣’,通知物业刮掉。看看门口那个监控探头运行正常不正常,不正常的话,得赶紧报修。”
门最终没敲开。“估计放假回家过年了。我回头联系一下房主,问一下具体情况。”田金龙说。
以前,敲不开群众的门对李姐来说是常事。那怎么办?
“所里的老民警告诉我,不要惧怕群众提问题,得多跑多说多进门,就是多练腿儿呗。”“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慢慢地,我和群众熟悉起来,感情也深了。”
只要进了门,解决的不只是数据采集的问题,原本让李姐挠头的走访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老百姓对平台也从一开始的拒绝、质疑转而变成欢迎、拥护了。
一路走,一路问;一路采集,一路宣传。一个上午下来,李姐的双手和鼻子被寒风吹得通红。
新年畅想新愿望
做实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样本
回到警务站已过了午饭时间。李姐脱下作训棉服,倒了杯水,一气喝下。
采访当天是农历小年。办公桌旁贴着一张春节假期值班表,李姐排在大年初一值班。“每年春节都值班,习惯了。”李姐说。
新的一年,赤龙南街道将有更多小区入住。谈起新年愿望,李成云说:“希望顺利采集到更多基础信息,为智慧平安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提供更多有效支撑。”
除了打防犯罪外,平台还可以根据出入小区和单元门的频率,判断辖区独居老人的生活情况。
“一旦有老人长时间不出门,我们就会安排人员上门查看。”赤龙南街道办事处主任程勇说:“这是公安机关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一个范本。新的一年,我们将全力配合,在街道更多小区安装这套系统。”
因为智慧,所以平安。
饭后,李姐和小田跟记者打了个招呼,拿起宣传材料和文件夹向辖区走去。午后的阳光照在她们身上,温暖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