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这是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在纠纷化解中创造的“枫桥经验”。
1小时远程视频调解17案,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2018年用“诉前调解E平台”写就的调解佳绩。
从枫桥小镇到中关村创新高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直传承着这朵“东方之花”,并将它的芬芳广播在这片创新热土上。
前台大力引导 后台多重保障
图为人民调解员贾琳娜(左二)正在调解一起纠纷。
“您这个案子比较简单,可以考虑诉前调解,不收诉讼费,而且流程更快。”当李先生正为房产继承之事头疼的时候,北京海淀法院立案导诉大厅工作人员的建议让他眼前一亮。
“我们一家人能商量,还犯得着打官司吗?”来到北京海淀法院犹豫要不要立案时,他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对于像李先生这样的诉讼当事人来说,北京海淀法院立案导诉大厅是一个有着浓厚调解氛围的地方:一进门,导诉人员就会给当事人发放一份《诉前调解告知书》;放置在等候区域的宣传展板生动介绍了多元调解的优势;到网上预约立案和立案窗口登记立案时,法官在登记立案、审核起诉材料的同时,还会根据案件的性质对具有调解可能的案件进行调解劝导;通过大厅内的电子触摸屏还可以查询到各家专业性调解组织的简介,以及各类调解员的专业特长。诸多细节,正是为了让当事人在立案时就树立起纠纷化解“调为先”“和为贵”的理念。
为保证调解工作实效,“调解员须经过推荐,有严格的准入办法,入院后会有到岗培训,我们还制定了专门的调解员工作规范。”北京海淀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李鹏介绍道,“对调解员的工作量,我们每个月都会有统计考核,也会有相应的退出机制。”
“这个问题您看咱们这么解决行不行?”调解室里,人民调解员贾琳娜正在和双方当事人商量调解办法。退休前,贾琳娜在街道司法科担任科长10多年,也从事过妇联、工会、物业等方面的工作,在调解矛盾上有自己的门道。每次和双方当事人见面前,她会提前查阅相关案件的判决,准备好调解方案和谈话思路,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这个队伍大部分人都是经单位推荐来的,原来有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调解起来绝不含糊。”
那么调解工作到底“作不作数”?时间会不会拖得太长?当事人在选择调解前难免不放心。根据李鹏的介绍,海淀法院调解系统为诉前调解设置的时限是30天,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可延长到60天,如调解未成功或超期,案件将被自动退回立案庭。
撤诉、及时结清、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出具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这是调解成功的四种结果。根据海淀法院“多元调解+速裁”的机制,前三种调解成功的案件将移至速裁法官手中,若是第四种,则需在调解协议上加盖调解组织公章,并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赋予调解结果强制执行力,不规范的将再退回修改。这也就意味着,调解结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将由法官把关,而且调解结果具有法律效力,绝非一纸空文。
邻里纠纷无非一个“气”字;感情婚姻无非一个“情”字;生产经营无非一个“利”字;经济债务无非一个“钱”字。调解员们条分缕析、口干舌燥,既为便利当事人,减轻法官办案压力,更为化解争执、制止怨气,为维护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多方资源集结 打造专业队伍
图为北京海淀法院律师特邀调解员聘任仪式。
在北京海淀法院,当事人如果接受调解这一处理方式的话,除了可以找人民调解员之外,还可以享受专家调解、机构调解、律师调解等众多优质调解资源。多年来,北京海淀法院坚持“以人民为师”“以专业为师”,努力构筑起维护社会公正、防止矛盾激化的第一道防线。
海淀法院多元调解机制的逐步建立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早在2005年12月,该院就开始邀请调解员到庭协助调解,第一次就成功审结了一起房屋买卖纠纷案件。自此,海淀法院持续加大调解力度,积极引入基层群众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参与调解。
在专业问题上,海淀法院构建了一个由专业化机构、专家组成的纠纷化解“智囊团”。2007年,上地人民法庭创立了“商事特邀调解员制度”,从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员中聘请在商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威望的企业家作为特邀调解员。调解员可凭借在商界的资历,利用商业惯例和规则主持调解。
2008年,民事审判第五庭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参与知识产权案件调解工作,并对调解机构和调解员的资格及选任程序、权利义务,调解纠纷的范围、程序及效力作出了详细规定。
2010年,海淀法院又专门设立“中关村电子市场调解室”,从商会、卖场、有影响的经销商负责人中选任特邀调解员,调解电子产品贸易所涉及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纠纷。
2011年推行“婚姻家庭案件专家调解制度”,专门聘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教授、教师作为特邀调解员。此外,针对物业、供暖纠纷等区域内纠纷比例较高的几类案件,海淀法院也建立了专门和特殊的立案调解制度。
集结了人民调解和专业调解资源的北京海淀法院,在创新多元纠纷调解机制上从未止步。
2018年,该院建立“律师特邀调解机制”,与海淀区司法局、区律协共同选拔聘任了100名业务精、专业强的执业律师作为特邀调解员。
詹律师就是在此时来到北京海淀法院的。作为一名有10多年从业经历的律师,她在律所主要从事非诉讼工作,在组织公司谈判、合同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是所在律所诉前调解委员会和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的调解员。但即便是有着法律知识基础和律师从业经历,她对律师调解员工作也是半点不敢掉以轻心。
经过保密制度、回避制度等纪律和业务规范培训后,法官邀请詹律师做的第一份诉前调解工作就涉及一批共62个知识产权案件。翻阅了62本案卷后,她参考法院工作方式为双方当事人组织了一次“证据交换”。经过两个小时,她把握了双方在知识产权上的争议焦点,同时也发现原告证据材料不全,以及原告起诉的案件加上涉及争议的案子一共有近200桩,很难同时处理等问题。但被告又要求必须所有案子同时调解。双方一度陷入僵局。
“我之前做过很多非诉讼工作,知道公司谈判、合同修改都是一轮一轮攻下来的。”詹律师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建议双方协商,按照证据完整与否分批赔偿,直到证据齐全为止。同时还建议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两家公司进行版权合作。双方按照詹律师的建议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过程是要慢慢磨的,我想尽量找一个双方都能认可且可行性高的方法。即使没调解成,也能帮法官摸个底,提高审判工作效率。”
如今,新聘任的律师调解员都已直接在速裁法官的带领下开展调解工作。“相当于是以一种新的方式站在了司法审判的前沿。”同时,这份工作也让她理解了法官的不易,“在自己的工作中,我会多一份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希望能为构建法律共同体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全面高效管理 “1+6+N”解纠纷
图为北京海淀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成立仪式
北京海淀法院与海淀区调解与法律援助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北京市知识产权局12330调解中心、北京多元调解与发展促进会等人民调解组织、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全院人民调解员总人数已达到223人。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优化多元调解工作管理、加强诉调之间有机对接,成了海淀法院多元调解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1+6+N”调解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1”指的是诉前调解中心。2016年,北京海淀法院立案庭率先在全市设立了首家多元化解纠纷工作的专门管理机构——“诉调对接中心”,并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制订了《诉前调解实施办法》《诉调对接中心工作流程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
诉调对接中心在立案导诉大厅设立了专门的接待窗口,配备“1审1助3书”,对所有委托社会力量进行调解的案件统一实行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并对诉前调解案件的登记量、移转量、调解成功量、司法协议确认量等建立数据库,实现查询、调解期限警示、统计等功能,通过监督防止产生久调不决、久调无果的情况。对经过规定时间仍无法达成协议的纠纷,及时转入法院立案程序,保障当事人诉讼权,使立案工作与诉前调解工作更好衔接;同时,明确经诉前调解机构调解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根据人民调解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将及时依法进行确认,调解不成的优先立案。
为了发挥诉前调解对审判工作的重要铺垫作用,诉调中心也下了一番功夫。“案件通报制度”要求调解组织针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归纳双方分歧焦点并制作相应笔录,确保诉前调解与诉讼中审理的衔接,便于审判庭法官更加全面了解案情,提高庭审效率。此外,凡在调解过程中发现虚假诉讼、恶意滥诉、损害公共利益及第三人利益情形的案件,调解人员会及时通报,防止此类案件通过调解渠道流入法院大门。
“6”则代表着北京海淀法院的6类调解室,除人民调解室和律师调解室之外,还有专门开辟的家事纠纷调解室、物业供暖纠纷调解室、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室这3间“特色调解室”,以及与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共建的互联网纠纷调解室。目前,北京海淀法院本部设置了一个供10人工作的调解员办公室,3间诉前调解室,各派出法庭分别设置了1至2间调解室。为配合律师调解工作又设置了3间能供20名律师同时就座的律师调解员工作室,1间律师休息室(合议室),并新增设了9间律师调解员专用的调解室。每间调解室均按照法庭和法官办公室的标准配置了电脑、电话、打印机等硬件设施,在法庭使用已经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力求为调解工作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
此外,北京海淀法院的调解管理还细致到了“N”个行业——一方面,该院根据各类矛盾的化解需求招募了房产、金融、建筑、医疗、交通、互联网、劳动争议以及婚姻家庭等各行各业的民间调解员,另一方面则细化调解工作的管理运营。
2018年8月,海淀法院打造出“诉前调解E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集网上调解、网上送达、网上质证、网上信息交互共享、网上签字确认、网上司法确认为一体的在线纠纷解决平台,跨地域诉讼的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在线达成调解。“有些案件,尤其是涉互联网行业的案件有时跨地域大,标的额却很小,但许多证据可以在线取得,这种在线方式对于当事人来说省时省力又高效。”观摩了线上调解过程后,詹律师感叹道。
如今,“枫桥经验”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在北京这一超级大都市,在海淀区这一国家创新高地,北京海淀法院也如“烹小鲜”般丰富并发展着这一“中国治理智慧”。举凡过往,皆为序章,为让调解这朵“东方之花”历久弥新,北京海淀法院一直在路上。
(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