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的风很轻很轻,栀子花的味道飘进了窗棂……
——题记
老游是从部队转业到监狱的,转业来的时候就青丝渐染,所以关系好的都这么叫他。老游在部队是文职干部,文字功底扎实。他的传统文化教育课《栀子花》,不仅仅是一场文学的盛筵,更像是一次师者共赴的精神洗礼。一个多小时的分享与互动,听众丝毫感受不到他长者的"案牍之劳形",也没有嗅到当下年轻民警教师的卑微和怨怼。唯有清风拂来,让人耳目一新,也淡忘了有下课铃声这一回事儿。他的文化底蕴,他的笔耕不辍,他的教育情怀,他的责任意识,让吾辈同侪惊叹,自愧,顿悟!
课上,服刑人员在练习本上错将栀子花写成了“枝子花”,老游用红笔将“枝”字画了一个圈,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上一个大大的“栀”字。现在想来,“栀子花”用“栀”而不用“枝”,似乎极有道理。栀,从木,卮声,而“卮”是“盛酒的器皿”,难怪栀子花有那么浓郁的香气,如久藏的老酒一般,闻一闻,也会让人有醉醺醺的感觉……
老游酷爱栀子花,能见着老游的地方便有一丛清幽的栀子花跃入眼帘,老游给服刑人员上完课就回到自己办公室,深嗅一口,如痴如醉,半晌才回过神来。老游呢喃:“相较于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栀子花信手可拈;相较于菊岁有枯荣,惟秋当令,栀子花触目常青。栀子花实在兼有莲菊之长而无其短,最宜于栽种在庭院之中。”
受老游感染,每年栀子花开时节,我也总是把这些精灵请进客厅、卧室、书房,甚至办公室里,清水濯兮,美目盼兮,绿叶青翠欲滴,花萼润白胜玉。
老游酷爱写作,总是写一些怀旧追忆的文字,总是感叹灼灼韶华,时间易逝,总是用温暖的笔触,开启记忆的闸门,拾掇儿时关于田园的串串璀璨。丰厚的文代积淀,信手拈来的诗词歌赋散落文中,既像栀子花一样灼灼其华,又像夏夜星辰一般深邃闪耀。诗人的灵魂在文字的世界纵横驰骋,恣意渲泄,好不酣畅淋漓!老游的散文更是图文并茂,字字珠玑,颗颗滴落心海,读后让人感知长风秋雁的诗意和远方。
人生总有一些相似的经历,记得初三那年,语文老师梅永兵先生在我的作文本封皮上写个大大的"锁"字,并告诉我“金”字是“锁”字的形旁,并非“王”字头。一个人千万别把自己的名字写错!虽然老师只是淡淡轻语,那天情形依然刻骨铭心。在监狱教育日教学中也每每遇到服刑人员把“急躁”写成“急燥”,我便告诉他们是急得捶胸顿足,不是干燥上火,让服刑人员们上演捶胸顿足的急躁情状。这样的故事亦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