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40岁就头发花白 他成了扎根诉讼服务窗口十年的“老山参”

2019-01-12 12:13  来源:辽宁长安网  责任编辑:彭绮琴
字号  分享至:

  步入不惑之年的李舒宇,人生四分之一的时光是在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度过的。

  10年间,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从成立到初具规模,再到现今发展为“实体大厅、12368诉讼服务热线、网上诉讼服务平台”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心“升级版”,作为中心副主任的李舒宇,既是亲眼见证者,也是重要参与者。

  10年间,他以一名法官助理的严谨、睿智为群众提供高效专业的司法服务,也用真情、耐心感动着每一位当事人。四十岁的他已是头发花白,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山参”。


李舒宇


  一个人干12个人的活儿


  2016年8月25日,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省法院正式开通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热线一开通,每天12个接线员都要同时接线工作,李舒宇要与同事轮流在热线后台全天值班,负责疑难问题解答和指导。

  在没开通热线的日子里,李舒宇的工作量约等于“12个接线员的活儿”。

  2009年9月,李舒宇从本溪地区法院调入省法院,成为诉讼服务中心一名窗口工作人员,负责咨询、查询和民事一审立案工作。“那时候最紧张的就是星期一,电话咨询和现场接待量最大,平均5分钟一个电话,经常是这边接着电话,那边还要办理立案。”为了尽最大努力节省当事人时间,李舒宇一坐就是一整天,经常顾不上喝水,去趟卫生间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对于当时30岁出头的李舒宇来说,如何做好群众劝导工作是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诉讼服务中心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尤其是2015年推行立案登记制以来,全省法院案件量激增,除了合理诉求增多以外,更多的是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内的纠纷矛盾。“负责立案工作的法官不仅要有释法说理的能力,还要有做思想工作的能力,非得力的骨干力量不能胜任。”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杜春杰对此深有体会。


  在工作中悟出两个“秘诀”


  面对大量的当事人,李舒宇结合自身的审判经历,琢磨出了两个秘诀:苦练内功、坚持同理心。

  每更换一次窗口,他都钻研相关业务并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只有精通业务,才能更好地指导当事人行使诉权,实现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同样重要。”李舒宇对记者说。10年间,诉讼服务中心的每个窗口都有他工作过的身影,哪个窗口需要人,他都能及时补位。目前该中心10名工作人员中,全窗口服务的仅有2人,其中一个就是李舒宇。

  “许多当事人带着怨气来到法院,不只是寻求一个法律结果,更多的时候是希望从情感上得到一种抚慰,我们要当好倾听者、安抚者和引导者。”他经常跟同事们交流工作心得。在与当事人打交道时,无论是资深律师、企业高管,还是大字不识的农民工,或是年高耳背的老年人,李舒宇从来都是耐心细致、语气温和……

  2009年至2015年,李舒宇共计接待咨询、查询、信访当事人2万余人次,无一投诉。2016年以来,他共审理和完成民事、行政、刑事、审判监督等各类案案件立案9022件,无一差错。


  让当事人打一场便捷官司


  “诉讼服务,便民利民是首要目的,要让当事人打一场便捷的官司,而无问累、跑累、找累、诉累之怨。”10年窗口工作,李舒宇深深将这一理念融入行动中,让每一个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在受理案件时,他尽量做到一次性告知,减少当事人来院的次数。对于外地当事人,他推荐对方运用传真、邮件等简便的方式补充材料,受到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李舒宇发现来省法院立案的外地人较多,为了让当事人少跑路,他提出可以尝试网上立案。在领导的支持和其他部门的配合下,2016年8月,省法院受理了第一起通过互联网登记立案的案件,真正地实现了网上立案。

  一起建筑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原告代理人张律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上向省法院提交了起诉状等诉讼材料,没想到李舒宇立即回应,在线指导张律师补充诉讼材料、缴费须知、信息确认等工作,在补充材料后当日就完成了立案程序。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指尖上的诉讼服务,这让张律师对省法院提供的全新诉讼服务模式十分满意。两年来,李舒宇积极引导群众网上立案和咨询,当事人最远的为上海,标的额最高达3.4亿元,帮助当事人节省了大量往返时间和费用。

  因成功打造“实体大厅、12368诉讼服务热线和网上诉讼服务平台”三位一体诉讼服务中心,同时开通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开设网上立案、案件查询、诉讼指南等诉讼服务功能,省法院此项工作被评为“省直机关最佳实事”。因为表现突出,李舒宇分别两次被省委政法委评为“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2018年被省法院、省司法厅联合授予“2016—2017年度辽宁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面对荣誉,李舒宇不骄不躁,继续埋头默默坚守在服务窗口,李舒宇说,能在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守望使命,是他最大的幸福。(李昭昭 记者 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