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刚(左三)正在走访群众
原标题:“微”你寻亲记
“微”你寻亲——这是吴忠市利通区公安分局建的一个专为走失人员寻亲的微信群。
通过这个群,利通区警方为82名走失人员找到了家。
寻亲最快的一次,仅用了3分钟。
不就“微”一下吗,真有这么神奇?
呵呵,你有点不信?请看《“微”你寻亲记》。
一街之隔的苦苦寻找
事情要从2018年5月31日那个雨后的晚上说起。
当天20时10分,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公安分局民生街派出所,辅警马刚随民警王小龙出警回来,匆匆走进值班室。
只见一位年约七十岁,身穿薄衬衣的老太太斜靠在椅子上,嘴里不停地呓语。
“这位阿姨是怎么回事?”马刚问。
“在国贸百货迷路了,几分钟前巡警送来的。”辅警马静说。
“老姨,脸怎么了,青一块紫一块的。”马刚轻抚老人肩膀,关切地问。
“不小心摔的。”老人说。
“您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了?家在哪儿?有儿女吗?”马刚连着问了几个问题,老人沉默不语。
马刚将老人的照片发至朋友圈,试图通过900多位微信好友寻找线索。
十几分钟后,手机里出现一位好友留言:“这位老人是我的远房亲戚‘刘明花’(化名),但我没有她家人的联系方式,我先打听看看。”
“知道名字就好找多了,等你好消息。”马刚回复。
马刚开始在宁夏公安厅的一个平台上查询“刘明花”的信息——利通区共有30位“刘明花”。对比照片后,马刚将线索锁定在3名“刘明花”上。
气温渐低,衣着单薄的老人不由得打了个冷颤,马刚将自己的外套披在老人身上。谁料,老人焦躁不安起来,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念叨:“我对不起娃,我不好……我要回家……”
“老姨不急,我正在想办法。”马刚左手搂住老人的肩膀,右手紧紧握住她苍老粗糙的右手,和声细语地说。待老人情绪稳定,马刚急忙拨通好友电话,但是对方表示仍未找到“刘明花”家人的联系方式。
马刚失望到了极点。
他突然想到将3名“刘明花”的信息分析一下。“年龄74岁,家住裕民西路建筑公司家属楼”的“刘明花”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刘明花’与眼前老姨的年龄非常接近,建筑公司家属楼离她迷路地点不过1公里。”
王小龙和马刚带着老人,打算去建筑公司家属楼碰碰“运气”。
走了5分钟,就到了,家属楼门卫从门房探出头来:“刘明花,你干啥去了?这么晚才回来?”
王小龙和马刚一阵欣喜。
“刘明花一儿一女都在利通区工作,但未和她住在一起。她好像得过脑梗,还有点健忘症。就住在**楼**室。”门卫说。
楼道灯光昏暗,搀扶着刘明花的马刚打开手机照明灯,将老人送进家门。
此时,已是23时30分。
“老人住址离派出所仅一街之隔,我们却费了这么大劲才帮她找到家。”返回派出所的路上,马刚感触良多。
刚进派出所,巡警又送来一位年约六旬的老大爷。
“在新区医院西侧走失的,他只说在黄河大桥附近住,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巡警说。
老人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着手里的热茶,面对马刚的询问一言不发。马刚只得“复制”寻找刘明花的方法,将老人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
“吴忠黄河大桥离这里很近,或许大爷家在大桥附近。”王小龙和马刚决定开着车,沿街“唤醒”老人的记忆。
从裕民西路到同心街再到黄河大桥,4公里的路程,警车缓缓前行。
“大爷,吴忠农村商业银行熟悉不?”
“在胖姐饺子麻辣烫吃过饭没?”
王小龙和马刚眼巴巴地望着老人,希望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找到一丝线索。
老人始终沉默不语。
无望而归,进了派出所已是次日凌晨1时40分。
夜已深,老人打起了盹儿。马刚和王小龙商量,要不要给老人找个住所,先安顿下来。
突然,马刚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
“有人回复了!快,快!”王小龙喊道。
这时,一位好友留言:“大爷是欣庆苑小区的,但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和具体住址。”
“大爷,欣庆苑知道不?”马刚快步走到老人面前问道。
老人还是没有任何回应。
“走,再试试去!”王小龙与马刚笑着出发了。
6月1日凌晨1时50分,欣庆苑小区一片漆黑,只有零星的灯光闪烁。走进一家仍在营业的商店,店主认出了老人:“他叫马明全(化名),就在这儿住,我知道他老伴的电话。”
接到电话,马明全的老伴王美林(化名)匆匆来到商店。
见到老伴,喜极而泣的王美林紧紧握住王小龙与马刚的手,连声道谢:“我找了他几趟没找见,孩子们又不在身边。急死我了!”王美林告诉马刚,马明全记忆力较差,外出后经常忘了回家的路。
6月1日一大早,正在交班的马刚碰到了“熟人”,原来,马明全又从家里跑出来,忘了回家的路,被巡警“逮”了个正着。
“不怕,这回轻车熟路。”马刚再次将老人送回家。
值班24小时,一连处理3起寻亲警情。“有何方法能帮走失人员快速找到家?”
交接班后,马刚陷入深思。
6月3日,马刚将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近一年接到的走失警情逐一梳理,发现许多走失人员患有老年痴呆、抑郁症、精神异常等疾病,无法提供姓名、家庭住址、家属联系方式等信息,给救助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马刚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基层民警微信群,把走失人员照片和信息编辑成信息卡,当民警接到走失警情时,可通过信息卡看图找人。
两天后,一个由40位民警组成的“孤老病走失人员信息群”建成了。
仅一个月,这个群为21名走失人员建立信息卡,走失人员范围从孤寡残弱老人扩展为离家出走的少年、患精神疾病的人员、乞讨人员等。
为了好记,马刚将群名改为“‘微’你寻亲”。
半分钟回应三分钟查清
34岁的金云天(化名)嗜酒如命,每隔几天都要外出“解馋”,患有先天性智力低下等疾病的他,酒足饭饱后经常忘了回家的路。实在累了,就把马路牙子当床,一睡一天。
7月16日这天,金云天不但喝醉了,还受了伤,脸上被划了两道口子,不时往外渗血。
18时20分,特巡警王开鑫在黎明街遇到了金云天。
“叫啥名字?家在哪儿?家人电话知道不?”面对王开鑫的提问,金云天憨笑着并不作答。
“好吧,先忍着别动,我给你包扎一下。”随后,王开鑫向“‘微’你寻亲”求助:“@马刚,有这个人信息没?”
半分钟后,金积镇派出所民警勉帅回应:“他爹叫金建国(化名)。”
“有没有家庭住址?”王开鑫追问。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还没查到信息卡,大家就找到线索了!@王开鑫,这个人有信息卡,但他父亲不愿接人,得我们送回去。”马刚回复。
从发现金云天到查找出他的有效信息,仅用3分钟。
在多次拨打金建国手机无人接听的情况下,王小龙和马刚开车将金云天送回家。
19时15分,看到神志不清的儿子安全回来,金建国连忙向王小龙和马刚道谢:“我还得养家,实在没精力24小时看着他,让你们费心了!”
原来金云天第一次醉酒迷路,金建国苦寻一阵,将儿子领回家;但金云天多次走失后,金建国失去了耐心,索性不再寻找,任儿子“云游四方”,酒醒后自己回来。
“以后一定要接电话,起码你要知道孩子没事。”马刚嘱咐金建国。
建群后,几乎每天都会接到走失人员警情。
32小时爱心接力
8月16日22时40分,马刚接到电话:一位年约40岁的妇女在西市场走失。见到这名女子时,她身着不合季节的黑色棉衣,头上有道扎发的痕迹,但皮筋不知去向。
“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儿?”马刚问。
“我叫张华华。”
“不对,我叫王梅花。”
“也不对……我叫马丽丽,我家在西市场附近。”
“张华华”“王梅花”“马丽丽”。
这名走失女子接连说出自己的三个名字,让马刚隐约觉得她神志不清。
马刚给“张华华”端了一杯热水,谁知她不但拒绝喝水,还推搡马刚,眼神里充满恐慌。
“别怕,我不会伤害你,水给你放在桌上了,有什么需要尽管说。”马刚话语轻柔而温暖。他试探着将“张华华”的手放在自己手上,轻拍了两下。几分钟后,逐渐放松警惕的“张华华”突然说:“我爸是打家具的!”
马刚眼前一亮,连忙在“‘微’你寻亲”里输入:“女子提供了一条新线索,她父亲是木工。”
夜已深,“‘微’你寻亲”依旧一片寂静。
马刚决定驾车载着“张华华”到西市场附近寻找线索。
每到一个路口,马刚都要停车问:“是这里不?现在朝哪边走?”“你家在工商局家属院不?”然而,连着开了5公里,“张华华”依旧说不清家在哪儿。
回到派出所,已是8月17日零时40分。焦急万分的马刚将“张华华”安顿在吴忠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救助中心),还给她买来洗漱用品。
“我爸是打家具的!”“张华华”的话萦绕耳畔,马刚一夜未眠。
“西市场附近的居民大多是从利通区早元乡秦桥村搬来的。”8月17日早上,民生街派出所教导员马存军的一句话提醒了马刚。
“怎么没想到秦桥村?”拍了拍脑门,马刚连忙给秦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红兵打电话。
张红兵说:“村里许久没人做木工了,也无走失警情。”
12时50分,走失14个小时、身在救助中心的“张华华”不愿和任何人交流,时而站在墙角喃喃自语:“回家,家……”时而坐在窗边凝望。
见此情景,马刚心情沉重。
“‘微’你寻亲”里,依然没有任何关于“张华华”的消息,有人建议:“这种家人不报警、辖区民警不知情的走失情况挺特殊,不行让救助中心处理吧。”
“再等等看,兴许还有希望。”马刚回复。
8月18日6时,民生街派出所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她从乡镇工作群看到别人转发的照片,发现走失女子是她的邻居王光花(化名),家住秦桥中心村,有间歇性精神病。
马刚立即打通王光花父亲的电话,老人十分惊讶地说:“不可能啊!她18年前就嫁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了,一直没回来过,怎么能在吴忠走失呢?”
在与王光花父母汇合的路上,马刚接到了一个归属地为内蒙古的电话,对方是王光花的丈夫,他表示,刚才接到岳父的电话,妻子的确走丢了两天,因害怕家人担心,一直没告知王光花走失的消息。他在家附近寻了个遍,也没找到妻子的身影,只好来到吴忠市找她,这会儿刚到吴忠汽车站。
“真不容易,终于找到了!”挂掉电话,马刚和同事一阵欢呼。
在长达32个小时的爱心接力下,王光花终于找到家人。
时隔18年,再次见到父母的王光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母亲紧攥着她的手,泪流满面:“想家了给我们说呀,一声不吭地跑回来干啥?万一遇到危险让我们咋活?”
事后,王光花的父亲告诉马刚,多年前,他的确当过一名木工,女儿嫁人后,转行做起了小生意。
截至2018年12月27日,“‘微’你寻亲”信息群已为102名走失人员找到了家。
为扩大“‘微’你寻亲”的影响力,利通区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谢彦林提出扩群,“群里不能都是警察,要将社区网格员、禁毒专干、治保人员、敬老院工作人员、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等社会综治力量,都吸纳到群里。”
为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利通区公安分局还申请了“‘微’你寻亲”抖音和微博账号,创建“‘微’你寻亲”APP并安装在警务通上,不断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的“互联网+寻亲”模式。
马刚他们更忙了……(记者姜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