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尘封的台账
在泛黄的纸张里
思绪像游丝串起了
《颍新报》的前世今生……
1971年
安徽省第一监狱(现阜阳监狱)
正式成立
她坐落在广袤的淮北平原
美丽的颍河之畔
这里也是《颍新报》的“娘家”

1977年5月15日
一份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油印刊物
《改造简报》创刊号
在原安徽省第一监狱(阜阳监狱)
监管区一个简陋的平房里问世
至此
服刑人员多了一个领航导师和精神家园

1978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
监狱系统也开始践行新思想
开展新变革
1981年
一部反映失足青年转变的电视剧《新岸》
受到广大观众热捧
也正是这个原因
第一监狱的《改造简报》
正式更名为《新岸报》
▲ 电视剧《新岸》剧照
经过精心耕耘
《新岸报》赢来了省厅领导的批示表扬
1988年
监狱筹办小型印刷车间
每一张报纸都是经油印机一一印刷
将党的声音
改造思想
传递到服刑人员手中

1989年6月
监狱的《新岸报》由油印改成铅字印刷
报纸的编印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1991年11月
全省监狱系统在第一监狱召开了
劳改专业报工作现场会议
对《新岸报》进一步予以肯定
▲ 阜阳监狱旧照
在省局首次专业报评比中
第一监狱的《新岸报》夺得综合奖
为了体现地域特色和独有特色
1992年
《新岸报》正式更名为《颍新报》
蕴含服刑人员通过改造
在阜阳(古称颍州)重获新生之意
40余年间
关于《颖新报》的感人故事正不断上演……
曾经的故事
原省广播电台政文部主任李惠民通过这份报纸,成为率先走进大墙的帮教志愿者,他踏遍了省内多所监狱,与许多青年服刑人员交朋友、结对子。因为他的循循善诱,不少服刑人员成为了改造积极分子。原团省委宣传部李本福为此专门在《安徽新岸报》上刊发长篇报告文学,生动记述李惠民帮教服刑人员的点点滴滴。
曾经的故事
服刑人员吴某曾是人民教师,入狱后,因为文字功底扎实,他开始担任《颖新报》的责任编辑。在此期间,他坚持业余自学,并在省首届自学考试中获得本科学历证书,成为“服刑人员大学毕业第一人”。回归社会后,他又靠着踏实努力重回教师岗位,出色的工作成绩不仅多次获得表彰,更在海内外媒体上广为宣传,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监狱“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力量。
从油印到铅字再到胶版印刷
变化的是排版的技术
不变的是一代代监狱民警
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初心
▲ 现在的《颖新报》
从《改造简报》到《颍新报》
变化的是报刊的名称
不变的是一代代监狱民警
践行党的监狱工作方针的决心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几代人的努力
特别是监狱布局调整之后
不仅是《颍新报》
如今的阜阳监狱已较之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
在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
“五大改造”新格局的背景下
阜阳监狱监管安全持续稳定
改造质量稳步提升
已实现连续25年9个月无罪犯脱逃
被省监狱管理局评为一级监管安全单位
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现代化文明监狱迈进
文稿:刘金羊图片: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