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政法人40岁·40年政法人】“我是这样当上法官的……”

2018-12-26 12:53  来源:长安新疆  责任编辑:彭绮琴
字号  分享至:

编者按: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砥砺奋进,一路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开放与创新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40年众志成城、波澜壮阔的岁月,新疆政法干警既是见证者又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他们锐意进取,把握机遇与挑战,紧紧跟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这段奔涌激荡的改革浪潮中,劈波斩浪、奋楫前行,在风云激荡的时代画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12月21日起,“长安新疆”推出“政法人40岁·40年政法人”专题报道,在新疆政法干警的讲述中,回溯40年奋斗之路,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我是这样当上法官的

1988年,在部队服役十余年的军官张亚豪转业离队了。他和同年转业的上千名复转军人参加了当年乌鲁木齐市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军队转业干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安置人才交流大会。

“会场设在军区八一俱乐部里,一千多名军转干部的个人信息被制成挂板,供安置单位挑选。我很幸运被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选中。”张亚豪说。

张亚豪的工作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十年间,《刑法》《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项重要法律相继出炉。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成为新中国法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85年11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翻开了全民普法教育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正走向民主与法治的康庄大道。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能跻身于法治改革的行列,我自豪!”张亚豪说,当时,专业法官屈指可数,大部分法官都和他一样是被“逼”着边学边干“炼”出来的:参加成人高考、考取法律本科、读法律研究生……

在老同志的传帮带下,勤奋上进的张亚豪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的过渡。一年后,他成为一名法官。张亚豪先后从事了民事审判、商事审判、刑事审判、审判监督、执行、审判管理、审判研究、法制宣传等工作,几乎亲历了法院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2016年,张亚豪从审判监督的岗位上光荣退休。

“现在当法官可没我们那个时候简单,不仅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还对学历和工作经验有要求。”张亚豪说。

我在法治进步历程中成长

“我赶上了一个变革的时代,法律在健全,法治在进步,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不断变化和发展。”经历了一次次变革的张亚豪感悟颇深。

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纠纷类型增加,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更加凸显,新类型诉讼案件层出不穷。这些年来,为顺应司法改革的需要和审判工作的发展,市中院民事审判业务机构根据案件类型,将原有的两个业务庭逐步细分为专司传统民事案件审判、商事案件审判、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房地产案件审判、劳动纠纷案件审判等五个业务庭,使审判更加科学、专业。

“‘谁主张,谁举证’逐渐成为民事诉讼活动的普遍审判原则和方式,还原了法官在诉讼活动中客观中立的站位。”张亚豪说,过去,法官进行的诉讼调查主要为“纠问式”审判,有悖于诉讼活动中法官角色中立的司法本质属性。现在,“谁主张,谁举证”的庭审活动诉辩模式,让当事人承担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义务,这也是现代法律制度最基本的证据原则,法官角色更中立。

“‘非法证据的排除’和‘不得要求被告人自证其罪’,有效规避了冤假错案。”张亚豪说,2010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出文件《关于办理刑事案件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表示通过刑讯逼供和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这在当时可以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令张亚豪难忘的变革经历还有:为进一步凸显司法制度的人权保障理念而出台的“对刑事犯罪嫌疑人均需保证能有律师为其出庭辩护”制度、为显示“民告官”司法程序上公平和公正出台的“行政机关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和为遏制“执行难”实施的“执行风暴”行动,每一项审判制度的改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决心。

我在办公条件变化中感受发展

张亚豪刚到法院工作的时候,市中院在中山路一栋旧楼房里,三四个人挤在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里,开庭时要排队使用法庭。整个法院只有两辆吉普办公车辆,出远门办案要提前申请,平时基本靠骑自行车外出办事。

2005年,市中院搬至南湖东路,四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四百多名司法干警享受到一流的现代化办公条件。现在全院有80多辆公车。


张亚豪穿着法袍

“上世纪九十年代,拟制、打印判决书是最头疼的事,因为所有的判决书都要经历起草、排队审批、打字、校对、印刷、盖章等繁琐程序,一个文印室忙得焦头烂额。直到2010年前后,办公信息化兴起,我们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工作效率得到一个飞跃。”张亚豪骄傲地说,实现办公信息化后,市中院将以前数十万卷的诉讼档案进行扫描,建立了电子文档,使得过去查找历史档案这个浩瀚工程简化到了“键盘秒查”。

“改革开放40年,我为自己是推进新疆法院建设和法治进步的参与者而自豪。”张亚豪说。(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