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中华百年看天津,
第一辆有轨电车,
第一所现代大学,
第一个邮政机构,
第一支警察部队,
太多的全国第一围绕着这座,
中西合璧、充满魅力的城市里。

天津街头的“房子车”

最早的现代化大学

最早的邮政局

最早的警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监狱,
也诞生在天津。
无论是革命年代的风起云涌,
还是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
物换星移、栉风沐雨,
监狱就像一把解锁历史的钥匙,
记录沧海桑田,静观岁月变迁。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穿越时光,在老照片里探究天津市监狱的前世与今生。
【清朝末年 天津习艺所】

1903年,天津习艺所破土动工。1904年6月竣工,并于当年7月29日正式开办。
【北洋军阀时代 直隶第一监狱】

1914年2月改名为“天津监狱”。1917年2月改名为“直隶第一监狱”。
【新中国成立后 天津市监狱】

1949年1月,天津解放,改名为“天津市人民法院监狱”。1951年12月,更名为“天津市监狱”。
【1999年 天津市监狱】

1999年10月天津市监狱由“小西关”迁至西青区梨园头。
【2016年 天津市监狱】

2016年5月,随着监狱布局调整,天津市监狱在“梨园片区”内迁至新址。
小西关的“炮楼”和“黄大发”
说起小西关,老天津人有说不完的有趣故事。曾经的天津市监狱就坐落于此。于是很多人习惯呼其为“小西关”监狱。

虽然天津市监狱已经搬走了。但是“习艺所”的印记却深深的留在了小西关。

“黄大发”,绿警服,老大门,老照片里这些标志性的事物仿佛还诉说着当年传奇和故事。

“各式各样的教育改造标语”

“认罪服法,接受改造”是罪犯入监“第一课”。

“遵守监规纪律”是罪犯每日的“必修课”。


“改造思想做新人,积极劳动多贡献。”很多罪犯在监狱里学会一技之长,习得一门手艺,刑满释放后,便能自食其力,重新做人。劳动改造始终是我们重要的教育改造手段之一。
曾经的监狱,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也没有高科技的教育改造设备,但是一代又一代监狱人民警察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对艰苦的环境里,教育每一名罪犯,守护每一寸平安。


别看是监狱,别看是几十年前,窗明几净、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如果不是教育改造标语和铁窗护栏,很多人还真以为这里是学校或者大礼堂呢。

这里是“天津监狱四大队”,集中关押全市女性服刑人员。它曾经也是天津市监狱的一部分。女子监狱的故事也在这里启程。

1988年3月,天津市监狱组织具有具有文艺特长的服刑人员成立“新生艺术团”,自编自演,创作了很多歌颂美好、追求新生的文艺节目,在大墙内外广受欢迎。这也是现在女子监狱“好好艺术团”的前身。
大墙、平房与胡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曾经的郊区也渐渐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城区。到了1997年,小西关监狱毗邻着一大片居民区。一排排平房、一条条胡同是老天津卫的共同记忆。

这是“小西关监狱”,北侧大墙3至4号岗楼之间。可以看见,一侧是警察正在执勤,一侧是百姓平和的生活。真可谓,一堵大墙隔开两个世界。监狱人民警察无疑是这里永不疲倦的“平安守望者”。

一些居民沿着大墙搭起了小屋。通道原本就不宽敞,现正几乎都连上了,最窄处仅有1米宽。

到了冬天,有的居民们还在墙上贴煤饼。回忆虽然美好,但是监管安全可不是开玩笑的。长期被居民区包围,对于监狱事业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弊端。

随着1999年的迁建,天津市监狱来到了西青区梨园头,与“小西关”的老街坊们说再见了。

随着第二次迁建,一座更加现代化、更加安全、教育改造更加完善的监狱拔地而起。
如今,一些中外访客来到天津市监狱,无不赞叹壮观雄伟的建筑,先进的教育改造理念和完善的教育矫治措施。话不多上,上美图!
壮观雄伟的监狱近景

干净、明亮、整洁的监管改造环境

丰富多彩的教育矫治措施

中外访客来到天津市监狱参观交流
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参观天津市监狱,并留下“不可不来,不可再来”的书法作品。

香港惩教署来到天津市监狱进行参观访问。

市、区两级“两代表一委员”参观天津市监狱传统文化体验中心。

第36届亚太矫正管理者会议与会代表参观天津市监狱。

津巴布韦代表团对天津监狱系统进行访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在打开大门办监狱的道路上,天津市监狱还会有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交流,在教育矫治的道路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从1903年的小西关到2018年的梨园头,天津市监狱历经百年记录了时代的沧桑变化。从1978到2018,天津市监狱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监狱事业的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未来,百年监狱的传奇还将继续,在历史时光的故事里,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