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六张“名片”诠释平安力量,他们的做法经验在全国叫得响

2018-12-22 14:03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赵利丽
字号  分享至: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信息高速流转,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日趋多元。

  伟大的时代需要平安的护航,变革的时代呼唤政法的创新。地处祖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厦门,秉承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先敢为的精神,始终站立在政法创新的潮头。从大陆“第一法槌”的诞生,到全国第一部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出台,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市政法机关主动作为,开创出一系列在全国叫得响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政法委的决策部署,厦门市政法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语境下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守护城市和谐安宁的新经验新模式,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期待。一张张闪亮的政法“新名片”,为“平安中国”建设贡献厦门智慧。

  这里选取六张“新名片”,从一个侧面,为您讲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厦门实践。

  扫黑除恶线索摸排

  从人工排查转向数据碰撞

  今年以来,厦门创新“大数据+扫黑除恶”工作模式,共查办黑恶团伙25个,刑拘团伙成员410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率98.38%,258名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

  厦门市委政法委、市扫黑办工作人员正在利用“扫黑除恶”模块研判线索。

  今年以来,厦门市委政法委在牵头组织全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中,充分发挥智治的支撑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在厦门市政法信息共享平台专门增加了“扫黑除恶”模块,充分利用全市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实现平台联通,汇聚扫黑除恶基础数据,推动“信息孤岛”向“数据共享”转变;聚焦“扫黑除恶”重点,实现了从“人工排查”模式向“数据摸排”模式的转变,有效推进了涉黑涉恶线索精准摸排、重点分析、管理漏洞倒查,进一步推动了综合治理工作。

  今年7月份,“扫黑除恶”模块通过大数据碰撞,发现一条预警信息——短短半年时间,一名男子在公证系统出现多次房产公证委托行为,并在法院存在多起民事纠纷。市扫黑办进一步深挖发现,该男子具有房屋“套路贷”共性行为特征,警方迅速行动,捣毁一个“套路贷”犯罪团伙,一举抓获2个团伙47名犯罪嫌疑人。

  记者从市扫黑办了解到,厦门创新“大数据+扫黑除恶”新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中央扫黑除恶第四督导组和省市有关领导的肯定,并在中央政法委组织的全国政法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经验介绍。

  组建“最强大脑”

  实现风险预防预测预警

  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运行以来,已对接31个部门的66个业务系统,累计汇聚218类300多亿条数据;应用延伸至80家单位,注册用户1200余个、日均应用2.4万次;共流转处置各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25万多起,通报了500余项重大安全隐患和管控薄弱环节,推送排查预警信息30多万条;支撑21个部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服务、简化政务管理审核流程13类80万次

  厦门在全国率先组建市一级公共安全管理平台,为平安创建提供决策参考。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全市各级政法机关、综治责任成员单位凝心聚力,圆满完成安保任务。这一年,进入实质性运营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最强大脑”发挥了重大作用。

  “最强大脑”的组建,源于厦门对提高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的未雨绸缪。2016年,厦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运用“互联网+”并借力大数据分析研判,在全国率先组建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

  该平台汇聚了公安、城管、建设、市政等71个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业务信息,实现了公共安全管理从应对性向预防性的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的转变,为人民群众构筑坚实平安新防线。

  “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往往一个风险的背后都有多种因素的叠加,通过部门间数据的广泛共享和深度挖掘,及时发现苗头性、隐患性问题,实现了公共安全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提升了公共安全风险的感知和预警能力。” 厦门市公安局科通处一名负责人介绍。

  2016年9月,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这一创新亮点被推广。“要素齐全、功能强大,在全国少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来厦调研时评价。

  汇聚群众力量

  让更多市民参与平安创建

  目前,“厦门百姓”App全市上线注册群防群治力量75.5万余人,线下发动组织29万余人,获取过积分的人数逾60万人,“手机握在手,平安跟我走”已成为厦门市民参与平安创建的生动写照。

  广泛发动,全民参与,一名市民一部手机,凝聚成一份份平安力量。2016年,厦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研发“厦门百姓”App,正是社会治理创新理念在厦门这片沃土上的生动实践。

  一名家住禾山附近的母亲报警,上小学的女儿放学还没回家。民警将信息发到“厦门百姓”App上,发动学校附近的居民寻找。1小时后,一名正在健步走的市民根据App上的信息,在一处商场路边发现走失的小女孩并迅速报警,母亲见到迷路的女儿,喜极而泣……从此,这位母亲也成为一名平安志愿者。

  “通过发布任务让参与者抢单,巧妙地将群众请进警方朋友圈,实现社会力量参与群防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同时也让加入‘厦门百姓’成为市民网友追逐的生活新风尚。”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推进会在厦门召开期间,一位资深的外地综治办领导看完相关介绍后点赞:“厦门百姓”App确实很有创意,打开了互联网时代群防群治工作的新创想。

  反诈骗“厦门经验”走向全国

  为群众挽回3亿元

  厦门市反诈骗中心运作以来,全市电信诈骗警情逐年下降,实现连续三年案件数、财损数“双降”。共监测发现、关停、封堵诈骗电话号码31万余个,向群众发送防骗提醒短信、彩信964万余条,成功干预劝阻正在发生的诈骗案件9033起,有效避免群众损失逾3亿元。其中,共对1.87万起案件发起紧急止付,成功冻结涉案资金1.73亿元

  “我被骗了!”“不要着急,骗子用的电话号码是多少,银行账号报给我!”走进厦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七楼,看似波澜不惊的反诈骗接警席,每天都上演着警察与骗子的时间赛跑。

  3年多来,厦门市反诈骗中心工作共监测发现、关停、封堵诈骗电话号码31万余个。

  去年8月16日上午9点多,一家企业工作人员报称被骗120万余元。市反诈骗中心立即启动查询止付机制——值班民警、银行止付专员争分夺秒接力工作,查询发现被骗的120万余元被转了11级、进入100多个账户。经过15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市反诈骗中心不但从诈骗嫌疑人手上“抢”回120万余元,还冻结了诈骗嫌疑人账户中的700万元“存款”。这一战,也创造了厦门市反诈骗中心成立至今单起止付的最高纪录。

  2015年,面对虚假信息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厦门政法、公安、银行、通信等部门成立市一级的反诈骗中心,走出了一条务实、有效的反诈骗之路。当年9月下旬,在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厦门反诈骗工作获得高度肯定,反诈骗“厦门经验”成为全国同行学习的对象。

  如今,面对全国电信网络诈骗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厦门市反诈骗中心也在进行技术升级和机制完善,竭力打造厦门反诈骗升级版。值得一提的是,与厦门移动公司联合研发的“火眼”系统,在2018中国互联网大会“防范打击通信信息诈骗论坛”上,荣获“2018具有推广价值的防范打击通信信息诈骗创新实践案例奖”。

  打造“五安”工程

  从餐桌到回家路

  守护群众身边“小平安”

  截至11月底,“家安”方面,全市共接报入市盗窃警情比降40.36%;“路安”方面,全市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同比下降8.33%,公共交通接报扒窃刑事警情比降87.6%,“零警情”天数达274天;“食安”方面,我市已建成四级食药安全监管网络,4.5万家经营主体的25.3万种食品被纳入追溯系统;“业安”方面,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降21.6%,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心安”方面,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国试点。

  平安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平安事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今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在年初市委政法工作会议上对打造“五安”(“家安、路安、食安、业安、心安”)工程进行全面部署,把“五安”工程列入2018年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和政法综治工作要点,并写入《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厦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让人民群众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厦门开展“五安”建设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决心、百姓的情怀,一经部署便全面响应、蓬勃展开,激发了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活力。“五安”工程实施以来,各牵头单位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全市政法综治平安工作涌现出一批创新亮点,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并在全国政法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和全国新任地市级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上进行交流推介。

  开创立法先例

  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

  目前,全市共有人民调解组织958个,包括38个镇(街)、505个村(居)、91个企事业调委会、31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其他调解组织14个。近4年来年均化解民间纠纷1.2万件,成功率达99.89%。“诉调对接”“警民联调”“检调对接”机制逐渐走向成熟,“访调对接”“裁调对接”“援调对接”、巡回调解、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居民微自治、个人调解室等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平台成效显著。

  今年,时值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今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实施3周年,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早在2005年,厦门就在全国率先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决定》的地方法规,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厦门用开放的眼光,吸收全国甚至国外相关经验,建立起一个包括诉讼及多种非诉讼方式构成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网络,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拓宽了纠纷解决途径,有效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条例》出台3年来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设立“国际商事仲裁院”及“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心”,在全国率先形成涉台检察、审判、调解“一条龙”司法服务机制……多元化解的工作格局日益完善,一个完整的“大调解”体系基本形成。(记者黄圣达 吴俊鸿 朱道衡 通讯员 王潇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