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从骑马进山巡逻到用上警用雪橇车,他们用“身体”感受改革开放40年变迁……

2018-12-21 17:49  来源:平安龙江网  责任编辑:黄海英
字号  分享至: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一入深冬,北国龙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皑皑,将黑土地覆盖,对黑龙江人来说,在寸步难行的雪地中前行,可能不是一件风花雪月的事。

  三四十年前,穷苦而极寒的冬天,对守护这片黑土地的公安民警们来说,出警出的是人体生理极限,出的是意志与自然的较量,没车没装备的民警们把一层层大雪一遍遍抖下肩,一次次把冻僵的双脚拔出厚厚的深雪又一步迈进更深的雪中……

  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变化覆地翻天,公安事业迅猛发展。在今天的黑龙江,寒冬中出警,我们有了齐全的科技化装备、抗风的现代警用车辆,四十年日征月迈,龙江公安在祖国最北、最寒冷的疆土,用“身体”感受着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变化……

【哈尔滨】

  哈尔滨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打捞救护队,是全国唯一一家由公安机关成立的义务应急打捞队,1986年,杜文举来到水上分局,成为打捞队的民警,从小便水性极好的他,参与救援32年,每次出警从来没有害怕过,但是冬天在松花江上开展救援,作为队长,他的顾虑还是很多。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由于救援船船身构架的原因,在薄冰上行驶会破坏冰面,导致救援陷入困境,所以我们只能在靠近被救者的冰面上扔下泡沫板,民警一块一块倒着泡沫板向前走,再把被救者拉到泡沫板上。在救援中,民警为了拉被救者有时会不慎坠入冰冷的江中,初冬时节,江水寒冷刺骨,很多民警因此落下风湿关节疾病。”杜文举心疼地说。


民警用泡沫板在江面救人


  1986年,水上分局打捞救护队只有3个674型发动机的“飞龙”救护船,每次接警后,他们要用手猛劲拉动发动机,从启动船只到抵达现场,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1987年,这种只有30马力的老式救援船被淘汰,5只进口亚马哈快艇取代了它,这些快艇性能最好的能达到200马力,最小的也有85马力,从出警到现场最多只要15分钟,速度快了,救人的效率便大大提升,“这就像是自行车和赛车的区别”杜文举说,装备的不断更新让他对冬季出警不再那么担心。


水上分局新购进的气垫船

  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救援队的设备得到了更大的进化,局里购进了一艘气垫船,这样冬季救援就可以将船行驶至被救人身边,免去了用泡沫板“搭桥”的老办法。2011年,6艘专门用于宣传的快艇进驻分局,民警们开着船穿梭在江面进行宣传,因为宣传到位,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这些年落水人数在逐年下降。


宣传艇投入使用

  12月的松花江畔薄雪纷飞,江面已经冻得结实。杜文举站在江边,明年就要退休了,在奉献了32年的救援队里,他和老同志们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公安事业的巨大变化,从救援工具的衍新,到救援手段的发展,再到人员技术的充实,在他的眼里,改革的力量就像江面上升起的太阳,光芒万丈。

【黑河】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豪迈中带着些许浪漫,这是北疆边境黑河公安冬季出警的真实写照。落雪成诗,在黑河,这诗行是用双脚书写出来的。


80年代民警骑马进山巡逻,一次巡逻就得好几天才能下山


  90年代初,黑河晚间的最低温能达到零下40度,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通电。刚入警的黑河市公安局民警姜大为,和同事们一起下乡进行户籍调查,四公里外的村屯,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可是在深不见底的大雪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到了村上两腿已经发软。一天的工作结束已是夜幕时分,民警们已经饥肠辘辘,他们的辛苦村民们看在眼里,说啥留他们在家里吃面,拗不过老乡的热情,姜大为和同事们坐在老乡家的炕头,等着热乎乎的面条出锅。


  村里没有电,老乡摸着黑引火煮面,当热吞吞的清水面端到民警们面前,大家围在一起,和老乡一起开吃。“吃着吃着吧,突然嚼到两个嘎嘣响的东西,大家正想着老乡的面里放了什么佐料呢,划开火柴一看,盆里的几只蟑螂被煮的肚子直翻……”说到这,姜大为笑得前仰后合。那个深冬在他的记忆里,好像只剩零下40度的极寒中老乡对民警的热情和略带“荤腥”热面……那些不为人知的辛苦,大头鞋里双层袜子仨鞋垫仍然被冻坏的脚,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留在历史回廊的深处。


  90年代末,为了防止有人上山盗伐林木,寒冬腊月里,姜大为和队友们整夜整夜地在深山里蹲守,困了,他们就捧起一把厚厚的雪,往脸上使劲地搓,瞬间就凉的打起精神。“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一天的巡逻结束,他们把面罩摘下,发现它已经冻成了一个硬邦邦的“假面”。为了破案追逃他们要在漏风的警车里整天蹲守,矿泉水冻成大冰块,民警们渴了就一口一口的啃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黑河公安民警们的热血,百年饮冰也不会冷却。


  “从警近30年,黑河公安的变化,让从八九十年代走过来的我们,倍加感慨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姜大为不胜感慨,四十年,塞着两套毡子毛袜的大头鞋换成了轻便保暖的皮鞋,自行车和马匹变成了先进的B40和剑齿虎,零下40度顶风冒雪挨家挨户走访办案被大数据、科学技术侦查取代,落下关节炎的老民警们陆续退出公安战线,留给新时代青年民警们一片大有作为的冬日暖阳。


冰上巡逻有了先进的警用车辆


【大兴安岭】

  在“高寒禁区”——祖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地区,白天最低温在零下30至40摄氏度左右,极寒时,地表温度可达零下60摄氏度,出门十分钟就能被冷透的情况下,这里的民警却要在户外长时间站岗巡逻。

  1988年,牟清元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行加格达奇区公安局交警大队工作。在加格达奇市区最大、最繁忙路口的一号岗上,牟清元和同事们见证了这个商业、金融中心地段三十年的变化,从矮小破旧的小楼房到现在的高楼林立,机动车从新鲜物件变成代步工具。南海边的一个圈,能量辐射着960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在祖国最北疆,改革开放的红利也卷席着巍巍兴安的广袤大地。

1988年,一号岗周围山川耸立,遍是平房。

2016年,一号岗周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三十年前,站岗指挥为了不让手冻僵,牟清元和同事们想了一个“偷懒”的好办法,他们用硬纸壳剪出五指和手掌的形状放进手套,以此把手套支撑起来,而他的五个手指蜷缩成拳头放在手掌的位置,这样一来,既能有效指挥交通,又不至于把手冻伤。而为了保护好双脚,牟清元整个冬天都穿着45码的大鞋,这比自己实际鞋码大四码的鞋子,牟清元垫了四双鞋垫,穿了一双毛袜子,尽管这样,双脚还是会冻得裂开血口子。每到冬天,执勤交警的耳朵、鼻子和脸颊总要冻脱掉几层皮。

  90年代初,常常经过一号岗的徐大娘与牟清元因冷结缘。素不相识的徐大娘突然出现在牟清元面前,递给他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条厚厚的手工大棉裤,徐大娘说,她看到牟清元每天在零下四十度的天气下站岗指挥,心疼这孩子,所以她按照牟清元的身高估摸着尺寸做了一条棉裤给他。那以后,每两年,徐大娘都会在入冬时为牟清元准备好厚实的棉裤。


大兴安岭公安使用现代化的警用装备开展冬训练兵

  如今,有了轻便、抗风的警务装备,步巡也被车巡替代,牟清元再也不用穿大四码的鞋子站岗了,徐大娘做的棉裤已近被牟清元收藏。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已经过去,大兴安岭的冬天,出警也变得没那么“可怕”。(龙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