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警队也有“科学家” 郝晓明团队研发DNA转移试剂实现高效率破案

2018-12-19 10:20  来源:重庆长安网  责任编辑:赵利丽
字号  分享至:

  实验室里工作的郝晓明

  今年11月底,在重庆市“五小”创新比赛中,巴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民警郝晓明创造了“奇迹”——他牵头自主研发的“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项目,在30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获得了优秀项目奖,同时他带领的团队也获得了“青创工作室”称号。

  29日下午,记者走进了略显神秘的巴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DNA实验室,对警队的“科学家”郝晓明进行了一次有趣的专访。

  植物保护硕士干回老本行

  郝晓明团队获得的部分荣誉

  翻看郝晓明的履历,一定会对他的学历产生浓厚兴趣,因为他并不是警校毕业:他的大学是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农学院学习;大学毕业以后又在重庆的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学习,顺利取得硕士学位。

  为什么大学、研究生都是学的农业相关专业,最后却选择毕业后当警察?听到这个问题,郝晓明露出了笑容:“很多朋友也这么问过我,其实答案很简单——我和大部分的男生一样,一直梦想当警察保护家人。在2010年硕士读完之后,恰好遇到重庆在公招,于是就报考公务员,成为了一名交巡警。”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2010年11月成为一名交巡警之后没多久,郝晓明就又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做实验。“我刚到交巡警队报到,就被借调到刑警,当时刑侦缺人。我在刑侦干了没多久,2011年巴南区公安分局要成立DNA实验室,恰好我大学学过相关学科,于是就直接加入DNA实验室。现在每天都要和瓶瓶罐罐打交道,感觉像是回到大学时代做实验的感觉了。”

  在DNA实验室工作是什么感受,会不会和香港的《鉴证实录》一样?郝晓明摇了摇头:“TVB的剧有点夸张,实际工作很多问题是电视剧表达不出来的,比如条件不同、思路不同、困难也不同,其实美剧《CSI》更贴近现实一点。我们的DNA技术只是刑事技术之一,没这么神!要想破案还要大家配合,还要有刑警的分析,侧写罪犯心理什么的。”

  学以致用搞起科学研究

  郝晓明在现场提取DNA

  提起本次获奖的“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项目,郝晓明表示科研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在逐渐熟悉了DNA检验工作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现行的蒸馏水提取DNA,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损失,这也导致很多附着在案件现场的DNA很难用现有检验技术进行有效提取。我学习过化学,是不是可以通过我接触过的化学试剂提高提取DNA的效率?”

  这个全新的想法让郝晓明十分兴奋,于是他把想法付诸于行动:“2016年,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组建了一个青年创新团队,开始研发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现在这个团队有成员16人,平均年龄33岁,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7人,大学本科学历9人,全国公安刑事技术青年人才3人,重庆市刑事技术专家1人、刑事技术专业人才1人、刑事技术专业能手1人。”

  在专业人才矩阵的强力支撑下,郝晓明和团队成员们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深挖DNA鉴定领域前沿问题,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各自擅长的领域有机地整合起来,终于在2016年底筛选出了可以运用的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将粘附于不同类型载体上的人皮肤脱落细胞及游离DNA高效的提取转移下来!

  这个发现让郝晓明非常激动,可是激动之余他也保持了冷静:“我们从宏观上证明了化学试剂提取DNA是可行的,但这种方法对DNA是否有影响?检测结果是否准确?万一错了问题就大了,于是我们决定做更详细的研究。”

  巴南公安分局支持科学研究

  要想证明自主研发的DNA转移试剂和相关的检测方法是可行的,就必须购入必要的实验仪器,郝晓明指着DNA实验室的一台机器告诉记者:“当时我们需要很多检测仪器和实验试剂,你看到的这台就是当时购买的!”

  “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就诞生在这个实验室

  这些科研经费是如何解决的?郝晓明表示,当时他在多次汇报讲解后,获得巴南公安分局的大力支持,为这个项目整合了有效资源,搭建有利平台,加强科研经费保障。

  上级如此重视,郝晓明做事情更有动力了,他开始废寝忘食的实验:“2017年2月开始,我们的实验设备基本到齐了,于是每天在完成白天的工作后,都要做8小时的实验。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我们对几十种表面活性物质进行了筛选,不断优化试剂成分,最终确立了最优配方,成功研制出了‘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

  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实验,郝晓明的团队是怎么坚持过来的?他表示全凭一股热情:“因为2016年前期试剂测试的效果非常好,我们还处于一个兴奋点,所以我们每天4名做实验的成员都是动力十足,我们的实验记录记了整整三大本!当时最早下班也是晚上10点以后。我是项目负责人,经常就在办公室睡,来不及回家了。”

  上千次的实验,如何避免重复动作带来的枯燥?郝晓明表示:“确实,我们的实验室工作通常是一个人独立操作完成。长期做实验,我们的动作都形成条件反射了,所以一般都是一边做实验,一边通过无线耳机听着轻音乐放松。”

  天道酬勤成为创新第一

  通过将近6个月的不间断实验,郝晓明长期戴着塑胶手套抓握剪刀的手指都磨出了老茧,双手也经常因为湿热脱皮,可他们坚持了下来,终于在2017年7月开始了“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的应用实测,结果大获成功。

  郝晓明和他的团队

  郝晓明告诉记者:“2017年7月巴南区丰盛镇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案,我对用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提取的生物检材进行了检验,结果串并了发生在2010年的另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这个关键线索对破获这起命案、积案发挥了关键作用。”

  到了今年,“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已经开始在巴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全面运用,这种复配的特殊转移试剂,可以让DNA的转移效率提高到89%,比传统干湿两步擦拭法的转移效率可提升35%以上。

  郝晓明透露,目前“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这个项目获得了公安部“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奖”三等奖、重庆市公安局“改革创新大赛”二等奖,以及最近的重庆市“五小”创新比赛优秀项目奖(总分第一)。

  能够拿到重庆市“五小”创新比赛的第一名,郝晓明也是直言没想到:“当时和我们PK的都是些赚钱的项目,比如5G通讯技术研究、精准快速的3D打印、智能动感VR等。在专家提问的环节,他们前两个问题都好回答,创新性和效果这个我都很熟悉,但是在最后时间剩下30秒的时候,专家问我这个项目能产生什么经济效益?当时留给我思考的时间太少了,我在想和以前的测试方法相比,化学试剂实际上成本比蒸馏水还高了。于是我就实话实说,只能带来社会效益,为打击破案、侦查诉讼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维护社会稳定,帮助全社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个说法让评委们都笑了,最后我们就成了第一名,团队也拿到了‘青创工作室’。”

  下一步希望做好推广工作

  巴南区公安分局在使用了“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技术之后,DNA的检验成功率大大提升。实战成绩证明,郝晓明青年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

  在公安部的“三打击一整治”专项行动中,因能力突出,郝晓明于2017年12月、2018年5月两次被公安部予以通报表扬。2017年以来,郝晓明带领创新团队荣获集体嘉奖1次,团队中1人入选“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3人荣获个人三等功,6人荣获个人嘉奖。

  同时郝晓明的创新团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在《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司法鉴定》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

  可在郝晓明看来,比起个人的荣誉,他更希望新的技术能帮助巴南、重庆,乃至全国公安部门,在刑侦打击和法医鉴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