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生命最后十几秒!他忍剧痛,拉手刹,打双闪,停稳油罐车

2018-12-06 16:56  来源:辽宁日报、半岛晨报  责任编辑:彭绮琴
字号  分享至:



  “我儿,你一句话没留就走了啊!”11月27日,辽宁省新民市殡仪馆,73岁的王文华在儿子“头七”忌日哭得撕心裂肺,在场的人们泪如雨下。 

  11月21日晚,年仅51岁的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机动采油大队罐车司机张善哲在驾驶途中突发疾病。在生命最后一刻,他忍着剧烈疼痛,将12米长载有28吨热油的油罐车稳稳停在路边,便一头栽在方向盘上,再没起来。 

  卫星车辆监控系统记下了张善哲人生最后的轨迹。11月21日17时39分,张善哲从沈四联合站出发,驾驶装载   28吨热油的辽AW8070号罐车驶往沈二联合站。“出发前,我俩还唠今天活儿干得挺快,剩最后一罐油,可以早点回家。”沈四联合站卸油工王辉说。 

  17时44分,张善哲的车停靠在新民市双程堡村东南1.66公里马路一侧,打着双闪。“发现时,他头倒在方向盘上,口吐白沫,大汗淋漓,昏迷不醒,脚却牢牢踩着脚刹。”当时的情景,同班司机陈金玉历历在目。他拨打120,张善哲被紧急送往沈阳的一家医院,经脑CT及加强脑CT检查诊断为脑动脉血管瘤破裂,医学上达到5级,已无法救治。 

  医生说,此病瞬间发作,患者剧烈头痛,就像“头要炸开”。张善哲在生死关头,减速,靠边,拉手刹,打开双闪……副大队长王者伟得信后迅即赶到现场,当时天已黑下来,车辆笔直地停靠在马路边上,但车没有来得及熄火,可见情况紧急,可能也就十几秒时间。 

  “如果没有这一系列关键动作,车毁人亡的后果不敢想象。”王者伟心有余悸。在现场,车辆正处于S弯道中间,距拐弯处还有100多米,而且当时马路只有6米左右宽,两侧长有20多年的杨树,一侧树木边是1米多深的沟,一侧树木边是稻田地。“如果当时车辆失控或者停在路中间,满载热油的罐车与对面行驶的机动车发生碰撞或撞树倾翻路沟,极有可能造成爆炸、起火、污染等恶性事故。”王者伟说。 

  “他为人讲诚信,有责任心,最后关头能这么做一点不奇怪!”陈金玉与张善哲共事13年,对他最了解,“全车队有10台重型油罐车。他每天上岗前都主动把车辆挨个检查一遍,哪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处理,13年来从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安全行驶了30余万公里。” 

  11月23日,张善哲出殡。殡仪馆告别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亲人、朋友、同事、邻居、老乡来了300多人,大家都想最后送他一程。 

  张善哲很平凡,但他在危急关头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行为,却足以告慰亲朋。这份英勇也必将永久地记在人们心中。(据《辽宁日报》



  反响 

  百余家媒体聚焦   数百万网民点赞 


  12月3日、4日,辽宁日报以及辽宁日报新媒体平台分别以《张善哲启动生命中最后一次“双闪”》《生命中最后十几秒!“最美司机”张善哲启动的大爱“双闪”》《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责任”!5个关键词,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善哲》《张善哲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份大爱》为题,并配发短评《用生命履行职责》,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张善哲强忍疼痛将油罐车停稳的非凡壮举,以及在生命最后一刻所体现的职业操守。其中,辽宁日报两篇融媒体稿件发出几个小时内转发量便达到10万+,更收获了数百万网友的由衷点赞。 

  报道发出后,中央级媒体以及省内外近200家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全文转载辽报新闻客户端稿件,在新媒体舆论场形成刷屏之势。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等中央级媒体的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分别在重要位置转载,阅读量在一小时内均超10万+,网友点赞、留言无数。 

  此外,北青网、大河网、东方网、大众网、环球网、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一点资讯等各地新媒体平台纷纷报道张善哲的先进事迹,他在生命中最后一次启动的“双闪”正在被全国人民看见! 

  在各大媒体纷纷转发辽报新媒体稿件的同时,全国各地网友纷纷转发、点赞、留言,温暖的语言、不舍的道别,传达着人们对这位平凡英雄的敬意。


  留言 


  “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是留言网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这是一个将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啊!”——这是留言网友对他最高的褒奖; 

  “从我做起,像张善哲那样坚守岗位、敬畏责任!”——这是留言网友对他最好的纪念; 

  “他最后一刻的职业坚守撼动了所有平凡的心灵!”——这是精神力量在留言网友心中的真实映照。(据辽宁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