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涉及科学技术有关的案件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法院审判工作对司法鉴定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保障司法鉴定对法庭审判执行工作的支撑,青海省法院系统不断探索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杨海云便是青海省法院司法鉴定发展的亲历者,谈起初衷他说,“为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我们要把司法鉴定做好。”
杨海云,现任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信息技术与审判管理处处长。从2006年至今,青海省高院紧紧围绕人民法院案件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大胆探索实践,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从实践提炼理论,不断将理论转化到实践应用中。杨海云说:“上世纪90年代的法院涉及科学技术有关的案件争议不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该类案件有关的纠纷日益增多,从最初的法医鉴定,到后来的建设工程方面的案子,到现今的一些商业秘密、专利,这种司法鉴定问题法院解决不了,就要靠社会力量来解决。”
萌芽探索改进司法鉴定
据杨海云回忆:“十多年前,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案子,法院只能找专家或者相关机构来判断出结论。但是,往往法庭上做出的结论得不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你说对,他说不对。法律规定,这种情况发生时由法官判断,但由于超出了专业范围,法官也无法判断,这时就要建立一个机制,就是审查判断机制。”
2006年,青海省高院引入“委托鉴定”,通过这种机制,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委托专门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检验、评估、审计并组织、协调和监督。为了便于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工作时与当事人协商选择或人民法院依职权指定受委托机构,为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出台了《对外委托司法辅助工作管理规定》。
为了鉴定结果更加准确,防范人为干预,导致结论不公。杨海云等人根据实际工作又提出双方当事人及其聘请的专业人员同时参与鉴定程序。杨海云告诉记者:“当时,这些理论在全国也是很先进的,鉴定结果出来后,我们先出一个初稿,给案件双方当事人送达,送达之后,双方当事人也可以请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四方在一起。法院主审,一方当事人提出问题,让鉴定机构回答。你不服,鉴定机构就要说服你,因为科学规律是一致的,如果鉴定机构的理由不成立的话,那我们就认为这个鉴定存在问题。”
茁壮矛盾中发展的司法鉴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有些案件,即使双方当事人都参与了鉴定,还是无法判断结论的对与否。为了解决新的问题,2007年,杨海云和他的团队在做了大量的学习研究后,引入意大利的“服务于当事人的技术顾问制度”,以及英国的“服务于法院忠实于科学的技术顾问制度”,根据中国的法律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良。
谈起改良,杨海云表示:“如果还是没有办法得出结论,法院便请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几名专家,这些专家是中立的,服务于法院。形成四方鉴定后,这个机制就非常有效了,对法院的要求也很高。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探究真相,这个机制基本解决了之前的矛盾。当然,刚开始鉴定专家出庭辩论的时候压力很大,很紧张,声音都是颤抖的,但是现在基本上都已经适应了。”
2015年司法体制改革,青海省高院又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技术性事实查明机制,该机制以“技术调查官制度为主、技术法官制度为辅”。有了前期大量理论的积累,2017年3月23日,青海省高院出台了《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开花从质疑到认可推广
在十多年的司法技术性问题解决机制或技术性事实查明机制改革中,法院司法技术部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角色。在不断适应司法改革推进和审判活动对科学技术倚重日渐凸显的过程中,全国法院对司法技术人员和司法技术部门的发展方向与定位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伴随司法技术工作“司法化”的趋势与要求,“技术调查官制度”“技术顾问制度”成为法院内外广为热议和呼吁改革并全面探索实践的热点内容。
杨海云说:“这项制度,在我国非知识产权专门法院里,青海省高院是第一家。我们把之前所有的理论全部转化到实践里,形成了规范。最初这项制度出来以后因为太‘新’了,争议不少,很多人都无法接受。” 虽然开始的路不是一帆风顺,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今年4月26日,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专门对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和青海省高院3家法院的改革探索创新案件技术实施产品机制做出了肯定。中央层面的肯定,是对青海省法院司法鉴定各项制度的认可。
杨海云介绍:“技术顾问制度,是技术调查官来判断一般的科学规律问题的是与非等专业性问题,有一个服务于法院的几千人的专家库。法律问题由法院判断,专业的技术由专家来做,科学技术和法律的结合法院来做,这样整合起来,效果相当好。”据杨海云介绍,这项理论当时获得了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二等奖。
近些年来,杨海云和他的团队对法庭科学证据的审查认证做了很多探讨,形成了十余篇专题理论成果,大多被国家核心期刊、最高法刊物、学术会议等收录。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很多理念和改革创新及建立的工作机制得到了最高法的肯定,被推广和实践,并要求进一步探讨。
十多年来,青海省法院系统司法鉴定技术工作从无到有,从探索到成形。谈到这些努力,杨海云说:“我们只是为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做了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