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从新中国第一支专业缉毒队到全国“模范禁毒支队”

2018-11-30 11:33  来源:云南长安网  责任编辑:赵利丽
字号  分享至: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普遍存在的“边境问题”随之涌现,枪支、毒品、赌博等问题进入国门。西双版纳毗邻世界最大的毒源地“金三角”,边境线长966.3公里,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力铤而走险。36年前,新中国第一支专业缉毒队在西南国门成立,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西双版纳州成为全国禁毒斗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

  36年警龄的老兵

  36年前,刚高中毕业的祝元山参加西双版纳州公安局招干,一路考核后,穿上了心仪已久的警服,那年,他19岁。1982年7月11日,他首次州公安局禁毒队正式报到,从那以后,他的从警生涯始终没有离开禁毒工作。

  那个时候,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虽然我国在国际舞台曾以“无毒国家”自居,但这仅仅是因为曾经闭锁国门,尚未有国际贩毒行为发生,事实上,在云南局部地区特别是如西双版纳、玉溪、邵通、曲靖等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吸食鸦片的行为很严重,鸦片泛滥程度较高。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一方面源于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源于边境地区周边“环境不好”。在那个年代,缅甸政局不稳、部队经费匮乏,有些排级以上军官的工资或补给就是鸦片,没有其他物资。为了变现养家,有些干部当起了毒贩,一手拿枪,一手拿毒。其中一部分毒品被运送到国际市场,还有一部分沿中缅边境流入我国。

  祝元山说,起初的工作主要以规劝、制止、打击吸食鸦片行为为主。由于吸食行为多发生在边境少数民族村寨,在那个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只好用“大巴+双脚”的方式投入工作。由于语言不通,他们到村寨开展工作必须带上翻译。

  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吸毒人员时,只有19岁的祝元山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面黄肌瘦的小个子老人蜷缩在茅草屋内仅有的竹板草铺上,家里连个锅都没有,老人哈欠连天,身上和口中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在那个年代,禁毒和劝阻吸毒是一项“政治运动”,那个年代少数民族与汉族警方的关系远没有现在这么好,但一些村寨村民很淳朴,经过一系列宣传引导,村民们都支持禁毒工作,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村里还是家里有人吸毒,毁掉的不仅是一个壮劳力,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因此,大多数人慢慢配合将吸食鸦片的家人送到公社强制戒吸。

  但并不是所有村寨都是如此。祝元山还记得1983年跟随老民警一起到位于边境的打洛镇一个村寨,准备抓获一名带回并窝藏20多公斤鸦片的村民。在那个年代,深入村寨打击毒品行动是很危险的,因为有些边民家里还有枪支,如果前期工作不充分,后果不堪设想。抓捕行动前,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在外围排查并摸清嫌疑人家里的环境,嫌疑人的位置,以及家中有无枪支等,他们选择在深夜行动,在部分村民帮助下将嫌疑人抓获……

  就像电影、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缉毒是最危险的工作,缉毒民警时常以命相搏。1986年9月27日,结婚仅三天的民警施翔宁执行抓捕任务。为了抓逃跑的毒贩,他紧追毒贩跳入河中,却再也没有回来。出事儿的当天早上,祝元山还在某卡口岗见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施翔宁,与他打过招呼……施翔宁失踪半年后,人们才找到他的遗骨,他是新中国第一批缉毒队员,也是该队伍中牺牲的第一位民警。直到现在,他的故事还在这支队伍传唱,他的故事和照片还在禁毒队的荣誉墙上供人瞻仰。

  让祝元山印象极深的一起案件发生在1992年。经周密部署,他和其他3名民警一起外出执行抓捕任务,他们设计诱使2名贩毒人员上车,其中1名毒贩非常狡猾中途逃跑,祝元山的2名同事立即去追,余下另1名毒贩趁乱在车中拔出随身藏匿的刀。在前排开车的祝元山闻听车内民警与其搏斗的呼喊声,立即停车加入战斗,他们抓住毒贩手中的刀时,毒贩突然又从“母刀”中抽出小刀,刺伤祝元山胸部和同事后,毒贩夺门下车逃跑,他和同事不顾伤势,紧追不舍,最终在澜沧江边将其抓获。

  好在2名受伤民警没有生命危险。这起案件让缉毒民警们心惊肉跳,也总结出一个重要经验:抓捕嫌疑人后,一定立即对其立即搜身,加强控制。

  这条铁一般的、用鲜血总结的纪律,至今仍在沿用。

  用生命捍卫西南国门

  作为新中国公安部门第一支专业禁毒队伍,西双版纳禁毒支队成立之初不仅承担重要任务,也在为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禁毒工作“趟路”,总结管理和执法方面的经验。

  在那个年代,作为西南国门的西双版纳并不是全国缉毒成果的“大户”。这其中有历史、交通等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现任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李正涛介绍,起初,队伍规模不大、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打击毒品的效果远不如现在。那时每年缉毒总量不足100公斤,直到1992年才破获了一起超过100公斤的大案。

  1989年前后,缅甸政局发生较大变化,世界毒品格局也随之改变,特别是有了那个时代的新型毒品——海洛因。1997年后,随着中央规范和整合禁毒机构,各地政府更加重视禁毒工作,此外,随着缅甸、老挝等地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等多重因素,西南国门的禁毒工作开始走上新的历史舞台。

  李正涛说,特别是2003年后边境赌博行业越发猖狂,引起如携带枪支弹药、走私等复杂犯罪行为发生。如有些国人偷渡到国外赌博,结果输得倾家荡产,为了赚钱挽回损失,不惜贩毒、运毒,甚至个别人有武装贩毒行为,这使得禁毒工作更加复杂也更加危险。

  2012年2月23日,禁毒民警柯占军在一起特大跨境武装贩毒案的抓捕行动中与持枪毒贩英勇搏斗,胸部中枪之后,仍拼尽全力紧紧抱住毒贩,穷凶极恶的毒贩对准他的头部又开一枪,顿时,他倒在血泊中,那一年他仅仅30岁。追悼会那天,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全城哀悼,万人空巷,约十万人民群众自发赶来送别英雄。

  2016年11月4日,禁毒民警李敬忠在侦破一起跨国武装贩毒案件中冲锋在前,在颈部主动脉中枪后,仍用身体挡住毒贩的枪口,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用手抓向毒贩的手枪,再次中枪后壮烈牺牲,年仅31岁,那一年,他的孩子年仅3岁。

  还记得电影《湄公河行动》的精彩片段和场面吗?很多情节就源自西双版纳禁毒支队民警身上的真实故事,这起大案侦办中,西双版纳禁毒支队第一时间派出的民警抵达案发现场,在泰国警方的见证下打捞出13名遇害船员尸体,保全了专案的关键证据;安抚滞留在泰国的160余名中国船员,为案件侦办赢得较稳定的社会舆论环境;参与中国武装护航队,接运滞泰中国船员和船只,确保民众的安全。李正涛说,参与侦破“湄公河案”的日日夜夜里,专案组成员在“金三角”地区化装侦查,冒死收集掌握糯康组织违法犯罪证据,参与围剿糯康和抓捕核心团伙成员,全程参与糯康等团伙成员的审讯、诉讼和审判……

  后来有媒体采访李正涛时问道:你看过《湄公河行动》电影吗?李正涛呵呵一笑:不看,我们禁毒民警的故事远比电影精彩。

  巧破案件背后的“神技能”

  在一些公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有时候犯罪分子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不经意的细节,都会被公安民警注意到,这些电影电视情节毫不夸张。李正涛说,这种眼神和感觉,源于对业务的钻研,对不同人群的观察,对工作的用心。破案有时候需要运气,但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运气再好也是白搭。

  2004年,刚调到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任情报科科长的李正涛和战友们刚刚破获携带48公斤海洛因要案,他奉命和4名民警一起到某处抓获嫌疑人,当时的情报较为充足,已获知毒贩居住在某酒店508房间,且知道毒贩姓名、性别,只是没有照片。他和民警外围部署后进入电梯,到达5楼开门时,恰好见一名老板派头的男子要进电梯。李正涛下电梯,男子进去。他隐约记得,刚才乘坐电梯上到4层5层之间时,听到电梯口方向传来重重的碰门声,他一边走出电梯门,一边下意识看了一下电梯对面的房门:508。眼前男子会不会是那名毒贩呢?他突然冒出这么一个想法。此时男子已经走进电梯,电梯厢门即将关闭,李正涛转身冲过去,一下子挡住电梯门,出示证件要求男子配合检查。见男子支支吾吾,他更加怀疑男子身份。经突击审问,男子正是他们要抓的毒贩。让李正涛颇感庆幸的是,这个电梯直达酒店地下停车场,男子驾乘的宝马车就在电梯口,而民警开的是普通吉普车,很难想象,在那个破案设备欠佳、网络信息尚不发达的时代,一旦男子上车……

  这件案子后不久,李正涛接到云南省公安厅发来的通报,2名东北口音18岁女孩携带5公斤海洛因由境外携带潜入西双版纳州某酒店。李正涛带民警按照线索查找到酒店,并未找到她们的踪影。会不会是情报有误?他分析,不可能。极有可能是女孩更换了酒店,于是他和民警加大搜索力度,将线索提到的酒店周围的所有大中小型酒店、招待所翻了一圈,依然没有找到她们的踪影。抓捕行动陷入了僵局。李正涛判断,2名女孩有一定反侦察能力,一定是想办法潜伏入住在隐蔽地点。他和民警开车在街头巡查,无意间抬头看到临街一个小招待所窗边站着2个女孩在打电话。会不会是她们?李正涛脑子闪过一个念头,他赶紧叫人把守旅社出入口,上楼敲开房门盘查。起初,女孩称来旅游的,没有带身份证,但她们神色慌张,前言不搭后语。经突击审查和搜寻,李正涛和民警搜到了她们的身份证,以及藏在床垫下的5公斤海洛因。女孩被抓捕后,李正涛和民警顺藤摸瓜,又抓到了幕后老板,此案顺利告破。

  还有一起案件,有人由境外携带毒品入境,李正涛带领民警打掉了进货人、送货人后,就差收货人落网即可结案。送货人落网后交代,一名来自武汉的男子来到景洪市接货,他表示愿意配合警方行动戴罪立功。布网后,警方等着男子落网。接货人没有如约出现。是不是接货人闻到风声逃窜了?李正涛开始深思,他仔细回忆每一个细节后判断:不是,接货人是外地人,极有可能是对地点不熟导致接货失败。没过多久,案件发生转机,接货人表示将更换地点交易。经严密布控和迅速抓捕,接货人被抓。审讯得知,接货人并不是所谓老板,仅仅是“马仔”,但好消息是,老板也来到了边境城市,可能就在附近。李正涛指示现场部分民警将涉案人员和毒品全部带回公安局审讯,他和几人留下蹲守。大部分民警刚刚离开,一名留着络腮胡的男子举着电话走进酒店,李正涛看到他时,瞬间回忆起一个细节:第一次抓捕行动中他外围观察时,无意中看到一辆出租车驶入布控区,一名留着络腮胡的男子摇下车窗打电话,没几分钟后出租车离开。两次抓捕现场同一人出现,这绝对不是巧合。李正涛立即派民警将其控制住突击审讯。果然,男子就是接货人。

  有民警开玩笑说,李正涛身上有一种“神技能”,能够帮助他顺利抓住嫌疑人。李正涛却说,这根本不是“神技能”,更不是运气。早些时候的一线缉毒工作,没有现在发达的情报网、没有现在高科技设施,所以案件中他不断积累了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缜密记忆等经验,从而慢慢获得一种常人不具备的判断能力。这种他口中的“游击战”时代积累的方法,在高科技办案的今天依然十分有效。

  打造国际禁毒模式的明星禁毒队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建队36年来,这支全国首支禁毒支队紧随国际形势、边境形势等大环境不断调整人员、装备、战术,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些年,禁毒民警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队伍的警魂和禁毒的决心却从未改变。

  采访中,李正涛开玩笑说,其他兄弟省份破获毒品案件,有个几公斤几十公斤就算大案要案了,但在西双版纳,很多单个涉毒案件的质量单位要以“百公斤”计算,州公安局缉毒支队今年平均每年都要打掉的各类毒品数以吨计,他们这支全国首个专业缉毒队以特殊的方式守住了西南国门。

  2017年5月19日,5年一届的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经过层层遴选和考核推荐,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作为全州、全省、全国禁毒战线上的代表,在表彰大会上被国务院授予“模范禁毒支队”荣誉称号。这是自1953年该州公安局成立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是1982年我国组建首支缉毒专业队伍忠诚奉献的见证。

  禁毒几乎是每个国家不可缺少常态工作之一,而跨国禁毒工作更是一项世界难题。禁毒,不仅要打掉利益链、打掉运输链、更要从铲除毒源开始。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将禁毒战场向境外毒品核心区延伸,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尝试推行“罂粟替代种植”项目,截止目前,在境外开展替代种植的中国企业有45家、种植项目52个、种植面积125万亩、惠及缅甸、老挝1600多个村寨,提供就业66万人次,被联合国推广为国际禁毒模式。(西双版纳州公安局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