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法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法官,法警这个群体往往被大家忽略。作为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院准军事化的力量队伍,法警在法院的日常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改革开放之初,法警人数很少且多为兼职,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法院不断加强重视,近十几年来,法警队伍日趋走向正规化、专业化、标准化。王家力,就是法院的一名法警,有着30多年的警龄,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名法警的故事。
最初的法警班只有6人连双胶鞋都买不起
作为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总队政委的王家力,1985年进入省高院,从事法警工作已经有26年,可以说他是和法警队一路走过来的。王家力回忆:“我刚到法警队那会,法警队还叫做法警班。那个时候,老院长马有功刚刚提出二审死刑公开审理,他把我找去,告诉我,二审死刑公开审理没有法警是不行的,他打算成立一个法警班,希望我可以担任班长。” 在此之前,王家力一直都希望去业务庭工作,听到马有功院长这么说,王家力甚至还有点不太愿意,“我觉得法警和自己希望的工作落差太大了”。
但是,“我认为你可以担任这个工作!”马有功院长一句语重心长的话让王家力下定了决心绝不会让老院长失望。就这样,王家力打消了想要进入业务庭工作的念头,带着当时仅有的5名法警到武警青海总队西宁支队训练了3个月。那一年,王家力刚满30岁。
艰苦训练,无法回家,面对年幼的孩子和家庭单位两头跑的妻子,王家力硬是狠下心来坚持在支队和其他几名法警同吃同住同训练。“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院里连一双胶鞋都买不起,我就带着其他5个人,吃住在支队,一住就是整整3个月。”
现在的法警队增至20人办公设备执法装备一应俱全
法警队成立之初不仅人数少,装备也十分简单。说到这里,王家力感慨万分:“以前,我们除了手铐以外就没有什么其他装备了,仅有的几名法警还要兼任做司机等其他职务。现在全院在编的法警就有20名,全省在编的有230余名。不仅是人数上的变化,法警的装备也从仅有的手铐到今天的警棍、催泪弹等警用配备齐全。尽管当年条件艰苦,但是我们在工作上没有丝毫的懈怠,从走进法院第一道大门必过的安检,到犯罪嫌疑人押解看管,审判环节的值庭,案件审判后的强制执行,每一个环节都依靠我们的紧密配合。”
谈到改革开放以来法警队伍的变化,王家力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青海省高院与省检察院、省民政厅等多个单位在一栋楼上办公,当时这栋楼被群众称为政法大楼归省人民政府管辖,这时的法警班刚刚成立,法院没有能力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给法警,仅腾出来了一两间办公室给了法警班。之后省高院开始慢慢筹建自己的办公场所,1998年搬到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但是省图书馆的建设,周围环境的制约都影响了省高院的基础建设。直到2013年,省高院搬至西宁市城北区柴达木路,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办公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时,法警队不仅有了自己的专属办公区域,办公设施也完备齐全。
除了基础建设,法院人才队伍建设也有了质的跨越。王家力说:“我刚进法院那会,进到法院工作的大部分人员都是部队转业,没有法学教育的背景,那会的案件案情也比较简单,大家就这么当起了法官,法警班成立后,对法警的要求也很低。”当时,法院的建设重心都在审判工作上,法警队得到的关注少之又少。
随着改革开放,法院审理的案件变得多而复杂,对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加上国家开始越发的重视法治建设,1987年时任最高人民法院的郑天翔院长,召集全国法院院长,创办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随着法律业大的建立,为各级法院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说起来,王家力感慨道:“包括现在,很多基层法院的中坚审判力量和院领导都曾在法律业大学习过。现在,法院招录的人员都必须是法律专业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了,搁在当时,谁能想到现在法院新招录的法警个个都是大学生。”
王家力说:“以前你告诉别人你是法警,大家都觉得这不是一个能上台面的工作。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和警衔制的实行,大家才对法警的认识有了转变。”的确,在大多人眼中,法院只有公正的法官,只有打不完的官司。很少有人注意到担任审判安保工作的法警,判决书上没有他们的名字,法庭上没有他们的声音,他们是被忽略和遗忘的“法院人”。
哪怕到了今天,还是有不少人不了解法警的工作。尽管如此,王家力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非常自豪。他说:“在我看来法警工作是很神圣的。随着法治文明建设的增强,法警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法警作为法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和法官相比不同的只是分工,如果法院是一台机器,那么我们就是其中的一颗颗螺钉,一枚枚齿轮。也许我们的工作没有那么闪亮,但是在维护法律权威、守护法院安全方面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法警,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