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普法教育,把宪法和法律交给人民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创举。40年的普法工作,让法律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也让社会在法治的轨道上不断向前……
起步与建构
掀起全民学法的热潮
已经退休的陈大健依旧关心着普法工作。回忆起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感慨与普法工作有着不解之缘。
从“一五”普法到退休时,他一直在青浦区司法局从事法宣工作,中间虽曾一度到基层乡镇担任党委副书记,但在这期间还荣获了“上海市‘三五’法宣教育先进个人”!
在陈大健看来,他见证了上海普法工作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一五’普法刚开始时的条件十分简陋,哪有现在的电脑设计制作这么方便。”陈大健还记得区司法局当时在青浦最热闹的马路(城中南路)开设了“普法宣传画廊”,选择典型案例、拍照、暗房放大照片、绘制插图,直至用毛笔抄写文章,都是他和同事亲自动手。因为工作量大,晚上加班成为常态化。“每期有二十余块版面的画廊,声势很大。”陈大健自豪地说,由于设计新颖、内容生动、图文并茂,十分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当时青浦城中的一道“风景线”。
徐汇区“邻里汇”社区法律服务中心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把法律交给十亿人民。正是这句话,为此后几十年的全民普法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上海市司法局自1980年复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动本市民主法制建设。1985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转发市司法局党组《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计划》,由此揭开上海市全面、系统地开展法制教育工程的序幕。一大批如陈大健一样的普法工作者活跃于城市各个角落。
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十分重视。“一五”普法开始,市长出席了全市法制宣传教育会议,并就深入开展普法运动、大力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带头学法。为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1986年8月,市委批准成立“上海市普法办公室”。
将法律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为了初期普法工作的重点。
奉贤区的“法治墙画”工程
“一五”普法重点任务为学习包括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婚姻法、继承法、经济合同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内的“十法一条例”。
“二五”普法则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各地各部门近300部法律法规纳入了专业法学习内容,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
“三五”普法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普法办提出了深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地方依法治理和行业依法治理工作三大工程。
转型深化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2011年市民舒先生因不服原卢湾区人保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将人保局告上了法庭。庭审当日,旁听席来了一群特殊的“旁听者”。在黄浦区区长的带领下,区政府班子所有组成人员、区各委办局负责人悉数出现在了舒先生的行政官司庭审现场。一个区的行政官员集体旁听“民告官”案,这在沪上还是第一例。该案审判长表示,行政首长、行政领导出庭应诉、旁听庭审体现了行政机关对于司法的尊重。而从2012年开始,黄浦区给全区各行政机关提出硬指标,对当年度第一起行政案件、法院提出要求和建议的、区政府认为必须出庭的这三类行政诉讼,要由行政首长出庭应诉。
徐汇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法律图书角
普法不仅仅是传播法律知识,普及法律知识仅仅是实现法治的起点。在已有知识普及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法律实践,在行动中收获公民对法律的高度伦理认同感,让每一个公民深切感受到法律实践带来的公平正义;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培育行政、司法、执法者的实践智慧。于是在“四五”普法、“五五”普法中,普法工作迎来了转型和深化。
松江区小昆山镇翔昆苑法治文化社区
其中各级领导干部是实现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也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其实早在“一五”普法期间,市委就责成市委党校举办法制学习班,分六批对区、县、局的260名主要党政负责人进行了每期脱产半个月的普法轮训。
紧抓领导干部学法活动始终贯穿于上海的普法工作中。“五五”普法期间,本市组织编写上海市公务员法律知识读本,开展公务员“五五”普法网上培训和考核工作。注重发挥典型引导作用,认真组织开展100名“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和100个“学法用法示范机关”评选活动。配合中央政法委和中国法学会,年年组织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上海宣讲活动。各区、街镇普遍建立了法律顾问团制度,完善了重大事项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提高突破
将法律的种子撒向青少年
做什么作业?要不要穿校服?能不能带手机?校园听证会上见分晓!这已然成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一种“口头禅”,学生通过学生事务中心、通过“校园听证”参与治理学校,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了学校管理的一份子。
而在课程设计上,也融入了法律元素。如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结合政治课《宪法》的教学,组织全体学生到市人大议政厅开展模拟立法活动。再比如在生物、化学、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法治教育内容。
华政附中的模拟法庭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育模式正是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缩影,体现了当前普法工作的提升和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将宪法和法律送到人民群众手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法律需求,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在人民心中,普法从娃娃抓起,这都体现了“把宪法和法律交给人民”的普法初心。普法,使人民群众获得了了解法律的机会,提高了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也为整个法治建设提供了普遍的认识基础。
学生在嘉定区交通安全体验馆学习交通法规
从“二五”普法以来,青少年普法都是其中的重点,“七五”普法更是提出要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完善中小学法治课教材体系,编写法治教育教材、读本,地方可将其纳入地方课程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范围,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在中、高考中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和国家意识。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强法治课教师、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培训。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开学第一课、毕业仪式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网络建设。
展望与希冀
使每一个案件都成为法治教育课

地铁七号线新村路站的宪法宣传展板
在上海市司法局法宣处副处长俞静贤看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聚焦个性提高普法精准度,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提高普法专业性,才能强化人民主体地位增强法治参与感,增强人民对法治的信仰和信心。
他认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整个法治实践,本身就是对全社会进行法治教育最生动、最鲜活、最有效的教材。 “七五”普法提出了实行国家机关 “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推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在执法司法实践中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和警示教育,使案件审判、行政执法、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的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 “每一个典型案件都要依法公开处理,因为这才是最生动的全民法治教育课。”俞静贤说。(陈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