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大众社区综治中心现场
普法志愿者宣誓。
消防知识进校园。
小区治安巡逻。
“枫桥经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在不同地方被赋予不同的地域特点。
如今,走在青海省城西宁的大街小巷,你会切实感受到平安建设的浓厚氛围。身处社区、广场、公园、车站、繁华闹市,无论白天夜晚,右臂佩戴“治安巡逻”臂章的“红袖章”、整齐划一的义务巡防队员、佩戴胸牌的网格员,让人倍感安全……
“2011年至2017年西宁市连续七年蝉联全省综治(平安青海)建设年度考核“优秀地区”;2017年不断强化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等社会治理优势,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在西宁,随着“2+1+N”模式的逐步落地,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党建为引领,拓展“枫桥经验”西宁化的N种途径,更为高效、更加精准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正在不断丰满,依托社会化参与、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基层治理除了在广度上“做加法”,更在深度上“做乘法”,努力使“盆景”为“风景”,聚“风景”为“全景”,真正使“枫桥经验”西宁化模式在全市遍地开花。
服务创新为群众解难题
让“政府放心居民开心 百姓暖心”
前不久,家住西宁市城中区礼让街七一路的市民王女士来到七一路西社区办理生育服务登记证。“我昨天打了社区电话,带齐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婚育证明就可以一次办理好生育登记证了。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要准备一大堆材料,还要各处来回跑才能办好。”王女士满意地说。
走进七一路西社区,“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办事指南等贴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区的墙上,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民政、残联等办事窗口,陆续有居民前来办理业务。
近年来,西宁市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谋民利、顺民意、达民情,切实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行便民服务中心(站)建设,让群众感受到了便利和实惠。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把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畅通了矛盾就地化解新渠道。
“您见过神奇的‘魔法师’吗?心理援助和心理活动也充满了神奇。当您‘心结’难解时,当您想找人倾诉又不想心事外传时,当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欢迎您来这里坐一坐。” 走进全省首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温馨的欢迎语,会让来访者逐渐放松下来,在专业志愿者的指导下,谈心、解闷。作为全省基层平安典型重点培育的试点项目,城东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青海省首个由政府出资建成,完全公益性质的心理健教中心。截至目前,共接待各类心理咨询个案677起,内容涉及亲子教育、家庭关系、婚姻矛盾、人际沟通、情绪障碍、认知偏差、团队协作、成长教育、择业咨询及心理障碍、精神疾患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以及心理评估;采取心理危机干预措施,调解社会较大矛盾纠纷19起,为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睦,确保社会稳定和东区平安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平安关乎每一个人,更离不开广大群众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西宁市积极培育、推动发展社会组织,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搭建了许多新的载体和平台。2014年12月,由西宁市综治、社保等部门牵头,建立了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至今已孵化社会组织140余家。城西区在虎台街道办事处海晏路社区打造的城西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涵盖了治安巡逻、矛盾化解、网格化管理、心理服务、特殊群体帮扶、应急救援、婚姻介绍等各个方面,参加人数达2.3万人次。如今,城西区群防群治“红袖标”、城北区“乡贤评理堂”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志愿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成为西宁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探索纠纷化解新模式
打防结合为群众撑起“平安伞”
“真是对不起,是我太冲动了,你别往心里去。”
“没关系,我们也有不对的地方,以后我们还是好邻居。”
今年6月一天,城东区青藏花园社区发生了这样一幕,原本矛盾闹得不可开交的李先生和王先生两家人,在街道“马大姐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繁荣耐心细致地调解下,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原来两家人是邻居关系,因为停车问题发生争执。本着化解矛盾,调解员对两家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从邻里和睦的角度劝导他们相互体谅、相互宽容,不要因小失大,结下“怨仇”。两个多小时后,双方当事人都表示认识到了各自的错误,不应该为小事就大动干戈,并在大家的见证下握手言和。
“马大姐调解工作室”工作室只是“枫桥经验”在西宁基层生根发芽的一个缩影。
平安与稳定,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只有把矛盾纠纷及时处理好,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才能保障平安和谐。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区以“小鹿工作室”“邻里牵手”“马大姐调解室”“圆桌会议”“矛盾纠纷调解驿站”等载体,当好辖区群众的“好邻居”“好帮手”,群众满意率达97%以上。
“自开展‘24小时平安在线’综合执法以来,我们辖区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发案率大幅下降。”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礼让街派出所副所长牛文博说。
所谓“24小时平安在线”综合执法,即进一步延伸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触角,整合公安、城管、建设、环保、国土、食药监等部门的执法职能,增加人员、装备投入,在辖区范围内以每两公里为半径,建成综合执法服务站。牛文博所在的礼让街综合执法服务站位于西宁市闹市区,群众求助多,服务工作占比重,过去扒窃案件多发。现在“24小时平安在线”提高了见警率,随时接受指令,第一时间响应、到达并形成应急力量,解决了多头执法、力量分散、效率不高、反映不快的问题。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在城北区马坊地区,当地综治部门牵头开展“乡镇+公安”融合工作法,着力解决乡镇(街道)与公安派出所、村(社区)干部与民警在社会治理中协调联动、资源共享、力量整合、信息互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实现辖区综合治理。城中区开展的“邻里牵手”工程,进一步提升了群众自我防范、自我管理、互相熟悉、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织密防控网络、积极化解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西宁市调动和组织各方资源,坚持“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积极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拓宽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渠道,成立了婚姻、医疗、合同、旅游、商会等几十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做到专业纠纷专业化解。同时,鼓励镇、村德高望重又热心公益事业的新乡贤、老党员、老教师、老政法干警担任志愿者,涌现出像一批群众认可的品牌调解组织。
大数据支撑的网上调解机制
打好“亮点工程”组合拳
“通过采用视频智能识别、物联网智能感知等技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抓拍、智能告警;并通过建设市民通、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渠道收集民生问题,增加社会公众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参与度。”走进城东区数字化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现场演示指挥系统在人员管理、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目前该中心已实现辖区视频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向社会单位、市民群众提供服务,协助公安和交警部门侦破案件160余起、为市民群众找回走失的老人、小孩及丢失的物品60余起。同时,通过辖区网格员巡查、视频监控巡查等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类问题主动发现、提前预警、问题及时处置,联动辖区职能部门41个,实现城市治理从规划、建设、管理全方位的一体化管理。另外,通过指挥中心呼叫热线,市民通APP,老百姓可以将身边的事情反馈到指挥中心,实现市民反映问题渠道畅通,处理反馈迅速,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平台运行以来共受理群众问题共计约24万件,市民的满意度逐渐在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西宁市突出重点、创新举措、狠抓落实,通过打造社会治理信息化新平台,为平安西宁建设插上了科技“翅膀”。
“遇到家庭纠纷,只要视频在线调解,即可实现不需出门也不收任何费用,就可以随时随地把调解室搬到面前。”西宁市大通县充分利用“雪亮工程”在农村牧区发挥的作用,推行“互联网+信访+雪亮工程+在线调解”新模式,开展网上互动、在线调解,让群众足不出户轻松实现纠纷化解。目前,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在线调解”,对于工作繁忙、出行不便或身处异地的当事人来说十分方便,即使双方相隔万里,只要用手指或鼠标轻轻一点,“面对面”调解工作马上开始,省时省力又省钱。
随着“雪亮工程”的升级,西宁市将“枫桥经验”向网上延伸,“雪亮工程”在“城市大脑”的辅助下,正从只管看的“眼睛”升级为能看能思考的“大脑”,在重大活动安保、重点行业安全监管、重点事项监测、突发事件处置、侦查破案等实战当中发挥作用。
“可以说,这也是将线下的‘枫桥经验’搬到了‘网上’,实现‘线上线下’的多元互动。信息化支撑,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让政府决策更加科学。”西宁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政法委书记周戈说。
平安是福,从安居乐业、治安稳定到社会和谐,“枫桥经验”在青海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散发出浓浓的西宁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