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宅小区“庭院式”管理到“维安义工”再到“平安庭院”,从百姓身边的派出所到智能数字化信息平台,从平安民意工程到平安家园……改革开放40年来,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勇于求新、敢于探索,不断擦亮“幸福沈河”的平安底色。
沈河区是沈阳市的老城区,是沈阳市的政治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旅游胜地和开放门户,也是全国城区中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沈河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平安的执着追求却从未停歇。
大西街道“平安庭院”建设
昔日大菜地 今日平安居
今年78岁的史庆胜老人居住在沈阳市沈河区南塔街道富民社区,不论是外出还是出门遛弯,他都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看家中的一切,自从2015年在社区的号召下安装了平安小卫士报警系统,就再也不担心家中进小偷了。走过改革开放40年的他,面对今天的变化,直言:“不曾想、不敢想。”
经过小区门口安保人员的允许,记者走进了富民社区,平安扣、平安围墙、民情综合服务站、微型消防站相继映入眼帘,满眼尽平安。
“这里30多年前还是南塔大队的蔬菜生产基地,连小平房都很少见,现在再看看,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变化实在太大了。”主动跟记者说话的,是富民社区里鼎鼎大名的史庆胜老人,他带领着一支志愿者巡逻队已为这个社区守家看院很多年,深受居民爱戴。
见证过改革开放40年变化的史大爷,向记者介绍起了社区旧貌换新颜的点滴变化。
富民社区建成于1989年,和城区内其他大多数社区一样,没有院墙也没有大门,治安状况一度非常混乱。
1992年,从矿务局退休的的史庆胜带着全家人定居在这个小区,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我们社区的楼房都是老房子了,但是很少有人搬走,原因就是住在这里踏实。”史大爷说。
“我刚搬来那几年,社会治安很乱,小区里也很乱,经常有‘某某家进小偷了’的消息传出来,小区里没有路灯,楼栋里也是黑黢黢的,一到了晚上,这一片儿都是黑的。”回想往事,犹如昨日。在那段时间,史大爷虽然退休在家,但每天都有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接女儿下班回家。“那时候经常发生案子,就连男人也不敢轻易一个人在外面走。”由于社区周边没有通公交车,史大爷每天都会步行8里路,赶到南塔公交车站接女儿回家,来回就是8公里。
2011年秋日的一天,史大爷在富民小区散步时,发现一名男子推自行车的样子有些怪异,原来该男子用一个铁丝钩将自行车架挂在腰带上,后面的车轮不着地。经仔细观察,自行车还上着锁。史大爷上前拦住推车男子,男子谎称没带车钥匙。史大爷便令男子放下车子,回家取车钥匙,自行车由他代为看管。男子见事情败露,放下自行车溜之大吉。从此,史大爷每天散步便多了一项义务,巡视小区治安。
受史大爷的影响,小区里居住的许多退休老人也加入了义务巡逻的队伍。随着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史大爷将巡逻人员进行分班,每人至少保证一周执勤一天。这样一来,就不会造成执勤空当,使不法人员无机可乘。如今,巡逻队员由当初以史大爷为首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这个社区靓丽的风景。
史大爷带领的平安巡逻队只是富民社区平安建设的一角,经过多年的探索,富民社区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平安文化。对此,富民社区党委书记王旭深有感触:“念平安、盼平安、报平安,这是老百姓一直以来的朴素向往。我们努力将创建平安的触角延伸至楼院家庭,成立平安志愿者巡逻队,开通警务一键通,建立微型消防站和综治民情服务站,实现监控天眼无死角、小区院门全闭合,守护好百姓家门口的第一道防线。”
悉数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居住在富民社区的费玉忠老人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八九十年代,警察在老百姓眼里那可都是‘大官’,轻易不敢招惹。有一次,我帮亲属迁户口,总共需要我们提供8个材料,派出所竟然让我们跑了8趟,我们敢怒不敢言。现在好了,社区民警天天见,有啥问题都不需要我们跑腿了。”
平安触角延伸到家门口
富民社区的沧桑巨变正是沈河区委政法委开展“平安庭院”建设的一个缩影。
作为幸福沈河“五大家园”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型工程,沈河区把家园的平安作为各级党委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2016年,沈河区委、区政府更是将“平安庭院”建设列为一项为百姓送平安的民心工程。所谓平安庭院建设,既包含了“平安家庭”“平安楼道”“平安庭院”广义的“三安工程”,也包含群众参与的四共联制。
这一年,沈河区委政法委立足构筑“积小安为大安”的平安细胞工程,在全区范围内的15个街道、111个社区广泛深入开展“平安庭院”建设。通过“平安家庭”建设,推动“平安卫士进万家”,让百姓外出也能够通过手机即时了解家中的情况,解决了居民家庭防火防盗的重要问题;通过“平安楼道”建设,实现每个楼道雨搭灯、楼道灯亮化率的双百分百,有力解决了老旧小区楼道的安全隐患;通过“平安庭院”建设,实现监控天眼无死角、小区院门全闭合外,建立了微型消防站、综治民情服务站,开通了警务一键通,实现了服务百姓的“平安最后一公里”。
通过“平安家庭”“平安楼道”“平安庭院”这“三安联创”,将创安触角延伸至楼院家庭,守护好百姓家门口的第一道防线,彻底解决居民家庭和房前屋后的平安隐患,构建了“社区版”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目前,全区共建成200个“平安庭院”,覆盖范围661栋居民楼,2358个单元,4.5万户近12万居民,居民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从“安其民”到“民自安”
为了使平安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沈河区开启了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制度,由一把手直接参与、组织“平安庭院”建设的系统化顶层设计、深层次实地研究和全方位考核验收。区委、区政府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并引导辖区内企事业单位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百姓与社会各界聚资、聚力、聚智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自治、共治、法治的联动融合。
在此基础上,沈河区还紧紧抓牢群众力量,把“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落到实处,将民心民愿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充分倾听百姓的平安需求,积极化解百姓身边隐患,将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反馈作为评定工作的标准,促使“平安庭院”建设更接地气、更贴实际。
同时,沈河区还积极发动百姓参与“平安庭院”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把平安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到基层一线,真正实现资源力量整合在基层、创安合力形成在基层、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平安隐患消除在基层。
“平安庭院”建设的背后,是政府角色与理念的转变。将政府在平安建设中的角色由主演变为导演,由“唱戏”变为“搭台”,以决策共谋凝聚民意,通过“平安庭院”“平安商场”“平安网格”创建活动,立足于夯实平安建设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实现了平安创建从“安其民”向“民自安”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