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南京出台首个城市治理地方性法规城市治理委员会吸纳各界人士

2018-11-14 16:05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彭绮琴
字号  分享至:

  “请大家配合,快到收摊的点了。”11月6日上午8时55分,赵锡琴一边劝说占道经营的小商贩一边帮忙收拾摊位上的东西。

  赵锡琴是江苏南京市玄武区第二届城市治理委员会的公众委员。

  “就想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尽点心,让政府政策、执行活动能被普通市民理解,做好‘桥梁’。”赵锡琴娓娓道来成为公众委员的初衷。

  市民如何成为公众委员?公众委员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何种作用?记者近日跟随这群城市治理参与者们亲身感受了“公众参与如何让城市更美好”,实地感受城市治理创新实践“南京样本”的真谛。

  海选委员圆桌议事

  2013年3月1日,全国首个城市治理地方性法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随后,南京市政府设立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城治委),作为城市治理议事机构。

  “市城治委由公务委员和公众委员共同组成,由一把手市长担任市城治委主任。市城治委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城治办)设在南京市城市管理局,负责日常工作。”南京市城市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张保军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公务委员包括12个区长和全市10多个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公众委员来自各行各业,由专家、社会组织和市民代表组成。其中,公众委员占比不得低于50%。

  “公众委员采取自愿报名+公证摇号的方式确定,每届45名,任期3年。”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公众联络处处长刘晓丽介绍说,委员们可以针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政府政策推行过程中的难点、民意关注点等,先形成上会议题,由市城治办筛选确定后,在其组织下走访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然后再拿出解决办法的决议初稿,决议经过相关部门和专家充分论证和完善后,在市城治委大会审议通过并执行。

  “像烟花爆竹禁放问题,在形成决议前,市城治委开展了大量的民意调查、调研和数据分析。”首届公众委员、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卫杰说。

  “市城治办自2016年起,基本每月举行一期城市治理圆桌论坛,以主题形式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市民代表等参加,至今已举办了16期。”说话间,刘晓丽向记者展示了于9月28日举行第16期主题为“垃圾分类 美好栖霞”论坛海报。

  “此前我们还以占道经营、管理执法、治理黑臭河等为主题召开了圆桌论坛,讨论的议题基本都是围绕城市治理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执法中遇到的顽症。”刘晓丽笑着说,“随着论坛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已成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是宣传南京城市治理、扩大公众参与影响的‘招牌’了。”

  全程参与监督贯彻

  “标示牌有点模糊了,第一次来南京的人找正确公交路线有困难。”南京市城治委公众委员王兴宏指着南京火车站北广场(小红山)公交场站5号站台上的公交车标示牌对公交场站的工作人员说道。

  话音刚落,王兴宏又和公众委员郎亮一起查看起场站的消防器械情况。“这种人员密集区域,消防安全尤其需要注意。”郎亮一边翻看灭火器上的日期一边跟记者说道。

  这是公众委员作为检查组成员进行城市治理标准化督查与单元验收工作的现场。

  “如今,公众委员参与城市治理已经常态化,贯穿于城市管理全过程。”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市城治办常务副主任司徒幸福告诉记者,公众委员还可以参与现场执法观摩活动,加入城市管理工作调研、督查,给出可操作性意见。

  5年来,南京市区选举产生了两届城市治理委员会,仅市级公众委员就有90名,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网上调研等方式搜集公众意见10万余条。

  “公众委员不仅需要找出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难题,提出上会备选议题,在形成决议后还要点对点监督决议执行情况。”刘晓丽说,“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委员们还会进一步完善决议,再次上城治委会议表决通过,让决议切实落地可操作并贯彻到底。”

  截至今年9月,市城治委共通过1个共识、2项规定、8个决议,有效协助和推动解决了占道经营、停车难题、油烟扰民、烟花爆竹禁放等社会及市民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开始,公众参与还将覆盖至街道一级。截至年底前,全市各区所属街道将全部建立城市治理公众联络议事平台,比照市区两级聘请社区一级公众委员,进一步发挥基层公众委员参与城市治理的大作用。

  多元共治执法创新

  如何让拥有800余万常住人口的南京成为具有高度法治化、现代化的城市,南京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抓手,以构建“以人为本、依法治理、权责一致、社会共治”城市治理体系为目标,推动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向现代城市治理模式转变的城市治理“南京样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京利用市城治委这一平台让包括全体市民、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在内的多个主体共商城市治理方式方法,又让各个参与主体从中受益。

  5年来,南京已先后制定或修改了物业管理、房屋使用安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5部地方性法规,以及市容市貌、生活垃圾分类、市政设施移交、停车管理等10多部政府规章,实现了城市治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适度分离,构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执法机制。

  在已有集中执法、联合执法基础上,南京还创设了首查责任、行政协助、信息共享、共同管辖、指定管辖等系列工作机制,在全国地方立法中首次提出“柔性管理、最小损害”的执法创新举措并加以落实,为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和执法创新提供了崭新思路和成功示范。

  记者手记

  “月有活动,季有座谈,年有总结,这是我们推行公众委员参与的准则。”南京市秦淮区城市管理局书记张树桐道出公众参与的意义。

  “像2018年秦淮灯会,活动现场安全措施是否做到位、车辆该如何停放、人员怎么进出等等,我们都邀请公众委员全程跟随检查,找漏洞,提意见。”张树桐说,“今后还会再把这项工作往深里做,让公众委员下到网格片区,用他们自身资源优势收集更多的问题难题。”

  从步履维艰到昂首阔步,热心肠的南京市民用热情、专业赢得尊重,成为当前城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单项的“被管理者”变成双向的“接受管理者”和“管理参与者”,他们正在共同把自己“家”越治越好,越治越有范儿。□丁国锋 罗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