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乡村治理的“金山样本”

2018-11-09 17:53  来源: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彭绮琴
字号  分享至: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引领下,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金山村人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经过锲而不舍地上下求索,金山人终于探索出了一个独具金山特色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1+3+1”治理模式,即以党建引领、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灵魂、综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模式。该模式落地,金山村实现了“零案件”、“零上访”、“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平安稳定目标,被表彰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区综治先进基层单位、区法制宣传先进集体、区人民调解先进集体,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正逐渐形成,为现代乡村治理提供了“金山样本”。11月9日上午,全市基层治理法治化现场会在六合召开,金山村现场介绍乡村治理“金山模式”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 增强乡村治理定力


党员服务

    无论寒暑,夜幕时分,金山村人总能看到村干部的身影。在金山村,6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村干部都有另外一重身份——联防队员。夜晚8—12点,大家轮流逐村逐组开展巡防,守护一方平安。

    今年4月,金山村依然春寒料峭。该村精神病患者王某失踪的消息,牵动着监护人和村干部们的神经。村干部刘克付、吴国忠夜晚巡防时,突然发现已失踪两天的王某,躺在路边。“晚上天气凉,容易受风寒。”想到这里,两人赶忙叫醒王某,并把他送到监护人家中。这时,王某监护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白天当村干部,晚上当联防队员,已成党员干部的自觉担当。”村党总支书记黄学明表示,基层党建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总支着眼全局,不断强化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通过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激发了党员干部投身乡村治理、奋发作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老书记张文忠深得群众信任,退休不退志,依然承担着调节村民矛盾等工作。今年,金山村明刘组村民刘宗友看到门前一片土地荒废多年,便用来栽种红叶石楠等绿化树。原来,这片土地并不归明刘组所有,而是属于隔壁丁张组。刘宗友私自占地的行为,引起了丁张组村民的不满,双方协商未果。眼看双方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张文忠和村干部们便主动介入,居中调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刘宗友承诺以600元/年的价格租赁这片土地,并一次性支付了5年的租金,使得双方矛盾得以成功化解。

    在金山村,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贯穿于乡村治理工作始终。该村地域广、人口多,服务治理难度大,在推进网格化管理和成立村民小组理事会工作时,还同步推进了党建网格化,全村共成立党小组38个,实现网格党建全覆盖,对党员干部设岗定责,挂牌公示,广泛收集办理民情事项、了解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成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在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方面,由村党总支书记带头,联合村干部、网格员、党员代表等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党员积分制管理及党员户挂牌等形式,激励党员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村民矛盾调解、垃圾分类等中心工作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去,营造了党群共建的浓厚氛围。

    坚持“三治”融合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村民小组理事会议事

善行义举榜

德治营造文明乡风

法治服务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回答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进程中“乡村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的问题。金山村紧密结合实际,坚持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灵魂,认真谋划、整体联动,统筹兼顾、注重结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突出法治的根本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得到了百姓认可。

    前不久,金山村刘西组村民苏金付触了“霉头”,早晨散步时不幸被一村民家的小狗咬伤了小腿。狗主人赔钱,事情自然会平息下来。无奈双方在赔偿问题上产生了纠纷,并将此事闹到了村民小组理事会。在理事会的调解下,苏金付一次性获赔360元的狂犬疫苗费,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维护村民权益、调节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办理公共事业……作为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村民小组理事会具有农村地区最朴实的亲缘、地缘优势,是新农村的“和事佬”“老娘舅”“新乡贤”,能够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实现村民自我管理。今年2月份,金山村积极开展村民小组理事会试点工作,全村共成立村民小组理事会65个。如今,在金山村,有事儿找村民小组理事会,已成大家共识。

    成立村民小组理事会,只是金山村推动村民自治的一个方面。在乡村治理中,金山村探索出了“1+2+3+3”的自治模式,即注重突出1个“双联双议”工作法,坚持村务、财务2公开,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金山村村民小组理事会制度》、《金山村村规民约》3项法规,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理事会3个组织,真正通过民主的形式把村民组织起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办好本村各项事务。

    乡村治理,法治为本。自2016年11月,六合区在金山村召开基层治理法治化现场会起,金山村就对乡村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摸索出了“1+1+1+2”的法治模式,即1个法治文化公园(善治园)、1个法治大讲堂、1场法治文化节、2个法律服务阵地(传统的法律服务站、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为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等实践活动的开展搭建了载体。

    德治,即以德化人、以德教人。近年来,金山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出了“1+2+3+4”的德治模式,即办好1个道德大讲堂,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会2个民间组织,开展“文明户”“好儿媳”和“最美金山人”3项活动评比,组建党员志愿者、平安志愿者、法学会志愿者和文艺宣传志愿者4支志愿者队伍,以德治营造文明乡风。

   坚持综合治理 形成乡村治理合力


网格员上门服务


平安志愿者队伍

    今夏,金山村第三网格网格员王晓华在服务片区巡查时发现,小张营路一段10余米的路面受热膨胀起鼓,给附近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随即,王晓华将这一情况向村委会做了汇报。村委会迅速处置,及时消除了这一处隐患,保证了村民们的出行安全。

    网格员下沉,走进村组,走进村民家中,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金山村从2015年就以常住户为基础,按照300-600户的标准,科学划分网格,配置工作人员,实行“1+1+2+N”模式(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2名以上兼职网格员、若干名平安志愿者),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服务体系,营造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网格化社会治安环境。

    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金山村并没有满足于以“网格”为单元,实现综治工作全覆盖,而是以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为工作平台,有效整合基层办公场所、机构、人员、信息等资源,紧紧围绕“1+3”模式(网格+“人防”“物防”“技防”)开展综治工作,形成综合治理合力,推动各项综治工作落到实处。

    筑牢乡村平安稳定“防线”,关键在“人防”。金山村不断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健全专群结合巡防工作机制。村配备4名专职保安,成立平安志愿者工作站,统一着保安制服、佩戴红袖标、闪烁警灯,逐村逐组开展巡防,发现治安问题及时处置或报告公安机关。村平安志愿者工作站还动员全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卫生保洁员、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加入平安志愿者队伍。目前,金山村已构建了一支350人组成的巡防队伍,积极参与治安巡防,把牢安全“关口”。

    筑牢乡村平安稳定“防线”,“物防”是基础。金山村定期组织村干部对村组治安防范重点环节、部位进行排查,特别是对临街、临路、临校等重点部位是否安装防盗窗网、是否配备消防器材、是否落实硬件防范措施等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

    筑牢乡村平安稳定“防线”,“技防”是保障。金山村持续建强配齐警务室、综治办、监控室、 调解室人员力量,落实技防保障措施,在村商贸区域、主要出入道口、村民活动场所安装11部高清摄像探头,通过电信网络与街道综治中心联网运行,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全村各区域社会治安监控全覆盖。朱晓露 孙敬清

与时间赛跑!这里,生死救援正在上演

爱心接力还在继续……天虽冷心里却很暖。

湖北黄冈涉黑第一案一锤定音 主犯获刑19年

圈子成员恩怨,引发街头混战;查微析疑追漏,从15人到51人。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等你,一起细数“从警体验”

在“警队”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